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2020-12-25 05:09曹秀军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育

曹秀军

(安徽理工大学 人事处,安徽 淮南 232001 )

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归纳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为新时代研究师德师风问题提供基本遵循[1]。2017年9月,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战略是中国大学冲刺世界著名顶尖学府的“冲锋号”。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师德的内涵体系建设,查找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改善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研究

(一)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半封闭、改革试点到完全开放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师德建设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巨大改变。高校既处在改革的前沿,引领时代,也容易受到时代的影响,高校的师德建设进入新时期。大连海事大学秦苗苗等将我国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学术研究趋势划分为培育期(1978-1997年)、缓增期(1998-2005年)、累进期(2006-2015)和暂时走低期(2016年以后)[2]。新时期在教育市场化、大众化和国际化等因素影响下,高校师德建设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这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忻州师范学院韩泽春等认为师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袁进霞认为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规范,是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实践动力与精神支柱[4]。南京大学齐琦认为师德是教师在自我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是教师道德思想的自我体现,也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道德期望与要求[5]。本文认为,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包括师德认识、师德信念、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习惯和师德行为[6]。

(二)师德的内涵和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的师德建设,从内涵理论上讲,一是源于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二是借鉴优秀的西方教师职业道德思想;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历史进程上讲,经历私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等过程。

综上所述,师德的内涵是教师做人之本和教师角色定位的结合,是公民的一般性约束和教师行业品德的结合,是教师品质素养与专业技术素养的结合,是品行操守的自我建设与运用和榜样性的结合,是以德立身、以德治学和以德施教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教师首先是一个社会人,有其自身的个人价值和合法权益,师德身份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职业要求,而不是全部教育身份的全部内涵组成。

师德内涵建设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是角色的圣人性和职业的常人性相结合。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社会上普普通通一个角色,是国家一普通公民,但是古往今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教师的标签,教师用自我的牺牲换取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给教师打上神圣的烙印。二是教师道德水准的高标准性和底线化相结合。不管是政府和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大众的期望值,都希望所有教师能够像师德先进个人和模范教师那样去教书育人,即教师道德水准的高标准性;同时教育部门给教师的师德建设设置底线,如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给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列出了七条严禁发生的行为。

二、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双一流”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要建设与我国强国地位相匹配的世界级大学,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研究前沿为目标。有别于以往的“985”“211”工程建设,“双一流”注重体制和机制建设,特别是动态调整入选高校,既给已入选高校压力,也给未入选高校动力。在这股具有鲜明特征的时代潮流引领下,“双一流”战略不可避免地对高等教育的师德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 部分教师的自律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行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总体上仍然是外在强制的他律模式,部分教师很难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因为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师范类毕业生,受到过系统的师资培养和培训,高校教师一般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大部分教师为非师范类,未受到过系统的师资培养和培训;特别是年轻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压力大,经济压力大,当心理预期与现实条件存在巨大反差时,教育理想和信念就会产生动摇。二是部分教师只注重“教书”,忽视了“育人”,认为“育人”应该是学生辅导员、管理人员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事情,他们只关注自己的论文、项目等,与所带学生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二)部分教师对科技创新的态度不够严谨

科研成果和学术大师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有些高校过分强调了科研的重要性,忽视了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如SCI和ESI)奖励有几千元到几万元,而在Science和Nature这样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奖励会有数十万元,随之职称晋升、人才类荣誉和国家级大项目等也将接踵而来,反观诸如教学质量奖和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显得黯然失色。部分教师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经不起荣誉和经济的双重诱惑,其学术研究作风浮躁、滥用学术权利,不把诚信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不把追求真理和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作为科学研究的目的,通过数据造假发表“高质量论文”,这样的论文经不起推敲,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

(三)道德表率与底线要求的不统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大师不仅要对人类的科学世界做出重要贡献,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中国的传统美德中,教师的师德示范作用对整个社会的信仰体系都具有引领作用,孔子的儒家文化至今还在影响中国社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快速发展,教育已经告别了精英化,实现了大众化和市场化,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高等教育。部分教师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和差异性越来越明显,教师们一般会遵守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但难以做到献身于教育工作职业理想,考虑利益的时候多了,讲奉献、讲理想的情怀少了;个人意识多了,集体主义观念少了;讲权利的意识多了,讲义务的意识少了。

(四)师德失范的隐密性

师德失范行为一是学术道德失范,在相关工作中弄虚作假、剽窃或将他人成果占为己用;二是和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行为。师德建设内在的本质是教师个体的一种主体性行为,最终要通过教师个体的道德自觉加以实现,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师德失范的隐蔽性。一是高校教师都深耕于各自的学科领域,专业性强,如存在违反科研伦理的行为,不是同行很难发现。二是受到社会上“权色交易、钱权交易”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极少数教师利用学术权利做出违背常伦和违反师德的行为,但是在这种失德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强势方,学生是弱势方,受害者常常难以启齿,又关系到自己的学业,弱势方往往忍气吞声,不了了之,造成调查取证困难。三是高校对教师失德失范行为,往往采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怕经媒体报道后,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失德行为发生的风险值。

(五)师德建设体系的复杂性

师德建设体系极其复杂。从研究视角看,我国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主要是教师教育学科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且主要从管理学等视角出发,跨学科研究的广度不够,可引入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体系学科理论来研究师德评价。从研究内容看,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师德建设研究领域尚待探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不仅要开展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还要因地制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育人育德水准。从根本任务看,师德建设体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2018年1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个文件提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但是师德的评价体系也有其自身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出台实施细则[7]。

三、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双一流”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以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典型树立、工匠精神和负面清单等为核心要素,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意识形态引领

首先 ,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政治引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有关师风师德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德能结合、以德为先,把教师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崇高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加强理论学习,不折不扣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旗帜鲜明地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斗志昂扬地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把教师职业行为与教师职称晋升、评奖评优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主题教育日常化,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教师对师德的理解和敬畏,防控意识形态风险。

其次,唤起师德建设的自觉自省。一是要让教育者必须先受到教育,在师资岗前培训中把师德教育纳入必修课,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使广大教师把师德教育内化于心;二是要通过专题教育、讲座报告等日常教育,使广大教师领会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三是通过典型师资榜样力量,使广大教师把师德教育外化于行,形成重德养德、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最后,在日常教学科研中锤炼师德。一是引导广大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最本质的工作,特别是本科生教育,在有关教师个人发展事情上,优先考虑学生评价高、同行评价好和群众基础牢的教师;二是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社会实践和产学研研究,在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锻炼成长。

(二)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保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在制度上,各高校要根据国家、省(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自身的实施办法。在师资招聘中,不仅要考察新进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多渠道考察其思想政治素质,把好入口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和守土尽责。在师德考评上,坚决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防止教师滥用学术权力异化师生关系。在师德监督中,对违规现象和苗头要尽早发现和制止,不怕“红脸”“出汗”,对出现的不端行为要一查到底。

在社会氛围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要让教育者觉得教师职业是无上光荣的,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在完善保障体系建设上,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履行《教师法》中“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有关规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真正让教师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增强教育从业者的自豪感。

(三)树立师德典型

“典型人物及其性格上的动机都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得到的,而是从人物所处的时代历史潮流中蒸馏出来的[8]”,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师德典型的甄选和树立浸染着新时代、新时期的印记,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要树立那些在师德规范方面自觉超越,能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并在教师职业上有德行追求的人,在其价值判断中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二是要树立那些明显超越了师德基本任务本身,做出了大量“超义务”劳动的人,通过他们的示范性和超越性,引导广大教师提高道德自觉、践行师德规范。三是要选树那些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方向联系在一起,能肩负起塑造灵魂、传播真理重任,做到心中有大我的人。这些人能牢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注入灵魂和保存温度。

(四)将工匠精神融入师德建设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执著专一、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与教书育人、热爱教育、追求卓越的高校师德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9]。从职业精神上讲,高校师德的要求是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心教书育人,这和用一生坚守、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高度一致。从行为要求上讲,工匠精神追求一流的技艺,这和 “学高为师” 的高校师德基本要求高度一致。从内在品质上讲,工匠精神要求匠人要有独具一格的创新精神,高校是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两者都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从价值理念上讲,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劳模精神,这和教师职业的典型树立不谋而合,就是用劳模精神和榜样力量引领劳动价值理念。所以,不管是内涵中,还是外延上,弘扬工匠精神都可以促进高校师德建设。

(五)制定科学的师德考核负面清单

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是通过清单的方式将禁止和限制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实施的行为列举出来,并依据法律法规采取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10]。主要的优点有,第一,师德属于道德范畴,对教师的要求是柔性指标,无法量化,给师德考核带来难题;而师德负面清单是刚性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优化师德考核体系。第二,正面引导是号召教师自觉遵守、自动靠拢,而一般教师都有趋利避害的思维,正面引导不能强行要求所有教师都向榜样那样忘我的工作,即正面引导没有强制性。师德负面清单给教师划了“红线”,设了“禁区”,亮了“底线”,对所有教师都有震慑力,能真正要求教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榜样力量和底线要求的统一,正面典型是榜样,负面清单是底线,两者相互结合,做最坏的打算,向最高处努力,促进师德师风的长足发展。第四,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正面典型是对行为主体的引导,是个体自律;负面清单是社会和他人对教师个人的监督,是社会他律;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和长期的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一抓到底。这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争做践行者,不做旁观者。在教学技艺上精心打磨,争当“老匠人”;在科学研究上锲而不舍,做到“学高为师”;在品德上追求完美,践行“身正为范”;在育人育才上尽心尽力,争做“引路人”。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