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补释十二则

2020-12-25 12:15俞绍宏
关键词:释文文意圣人

□俞绍宏

《竞公疟》①本篇所论简文均来源于马承源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第9简释文:“营诳公退武夫,亚圣人,番浧藏笃。”②由于竹简编号具有页码性质,故不再标注页码。本竹简释文系综合了诸家考释意见,具体可参考俞绍宏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校注》。

古文字中 “纳”一般用字形 “内”“入”。“退”可本字读,《说文》“却也”,简文中为使动用法,意思是齐景公使武夫们却步而且不敢进谏。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以下简称《上博简》)第五册《鬼神之明》简 2“桀、受、幽、厉焚圣人,杀讦者”[1],“讦”学者或读“谏”,笔者读“焚”为“忿”,意为“愤”,与这里“恶”意近[2]。《鬼神之明》篇简3又有“伍子胥者,天下之圣人也”[1]。被桀、受、幽、厉所愤,被杀者多为睿智忠诚敢于直谏的至德之士,伍子胥也因直谏吴王而死,看来楚简中的“圣人”在有的情况下可指睿智耿直敢于死谏的高士。对于那些武夫,略施威吓就可使其却步。而“圣人”不惧威吓,敢于冒死直谏,齐景公因而对他们心生厌恶。

《上博简》第一册《孔子诗论》简3“多言难而怨退者也”,整理者认为“退”读“怼”,《说文》“怨也”[3]。 这里的“退”或也可读“怼”,训为怨,正好与下文“亚”读“恶”为对文。简文“退武夫”与“恶圣人”为对文,“番浧”与“藏笃”为对文。

“亚”楚简多见,多用作“恶”,楚简中该字几乎找不到本字用的例子。

“番浧”若读“蕃逞”,解为增加放纵,则“蕃”一般没有“增加”这一动词用法,只能算作形容词动用,而古籍中“逞”表示放纵、肆行时一般是动词用法,“增加+放纵”这一 “动(谓)+动(宾)”的结构似不合文法。

“浧”读“淫”“盈”文意均可通。 若读“淫”,应为邪恶、奸邪意。《礼记·乐记》“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孔颖达疏“言人君制礼以教天下,所以缀止淫邪也”;《国语·晋语七》“端而不淫”,韦昭注“淫,邪也”。

《竞公疟》第11简释文:“古死,其将至,何仁……”

学者诸说:或以为“古”读“故”,“丌”读“期”。或以为“古死丌将至”当读为“固死其将至”,犹云“死固将至”。“何仁……”的大概意思是,为何要行什么仁义而使自己过着仅胜于刑人的生活呢?

今按:“古死丌将至”若读为 “故死期将至”,“故”意思是因此、所以,如此其前面的简文应是在交代原因,而其前简文为“盖必死,偷为乐乎”,与“死期将至”构不成因果关系。因此学者读“古”为“固”可从,不过学者断读简文为“固死其将至”,似不如断读为“固死,其将至”。“固”,本来。“其”,代词,指代“死”。“固死,其将至”意思即人本来都是会死的,死亡将会到来。“丌”若读“期”,“固死,期将至”意思即人本来是会死亡的,死亡的日期将会到来。这样理解文意也通。

《孔子见季桓子》第5简释文:“上唯逃,知无不乱矣。”

学者诸说:“逃”或训为亡也,避也,去也;或读“陶”,喜也;或读“道”。 “”或属上读“智”,或属下读“知”。 “乱”或解为混乱,或解为“治”。或读简文为“上虽道智,无不乱矣”,以为简文大概是说,不用仁而用智来治国,恐怕是行不通的。

今按:这里的“逃”或可读“恌”“佻”。 《诗·小雅·鹿鸣》“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毛传“恌,偷也”,朱熹集传“恌,偷薄也”。 《左传·昭公十年》“佻之谓甚矣”,杨伯峻注“可谓偷薄甚矣”。 《国语·周语中》“奸仁为佻”;《楚辞·离骚》“余犹恶其佻巧”,王逸注“佻,轻也”。这里或可训为轻薄、不庄重。在上位者轻薄,则人们自然会知道国家没有不混乱的。故下文“服道之君子”对“行冠”“语险”“服鲜”均“弗视也”,这三项都属于轻佻不庄重的事情。“逃”读“佻”,则可训为奸邪。 “”若读“智”,则可指心智。简文是说在上位者奸邪(或轻薄),心智就会迷乱。

《慎子曰恭俭》第4简释文:“均分而广施,持德而存义,民之……”

学者诸说:或以为“均分”指按等级规定分配。“广施”,即广泛地移此以益彼,这是均分的一种手段。“德”读为“时德”,指按时、适时地实行德行。 “”隶作“”,恐为“方”字或体。《广雅·释诂三》“方,为也”。“义”,宜也。“时德而方义”,按时、适时地实践德行而为宜。或以为简文似读作“恃德而傍义”。或以为“德而‘’义”读作“持德而秉义”,“”读“秉”。

今按:郭永秉推测郭店 《老子》甲组与“朘”相当之字应为“廌”。 “”与郭店《老子》甲组之字形近,若郭释不误,则此字或也可释“廌”,读“存”。 “持”与“存”对文,“德”与“义”对文。

《用曰》第2简释文:“非抚于福,亦力勉以毋忘。”

学者诸说:或以为“力勉”犹言尽力也。或以为“抚”,顺应,依循。“非抚于福”,非循于福。整段大意为:这一定不是顺应于福泽的做法,但也要尽力去做,不要忘记。

今按:简文也有可能是说,事无道之君,应简慢行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秉德而行就会遭受祸殃。这虽不是顺应于福泽的做法,但也一定不要忘了这些话。又“抚”有“握持”意,如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王逸注“抚,持也”;又可训为“据有”“占有”,如《礼记·文王世子》“君王其终抚诸”,郑玄注“抚,犹有也”。“非抚于福,亦力勉以毋忘”,意思或是:这虽不能拥有福泽,但也一定不要忘了这些话。简文意思或即明哲保身,虽不能拥有福泽,但可以避开祸端。

学者诸说:或以为“定保”,《逸周书·周书序》“维定保天室”,《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尚书·胤征》“明征定保”。“保德”,《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田无宇胜栾氏高氏章》“廉之谓公正,让之谓保德”。或以为原简“”释“树”。或以为“保”,保守。句意在阐明保守德行的重要性。或以为该句与中山王墓出土的鼎铭 “蒦其溺于人,宁溺于渊”句式一致,都是强调后者胜过前者的意思。

今按:“树惠”的意思也有可能是施惠于人。 “蓄”,储蓄、积蓄。 “定”,成,或读“成”。“保”,安,依,恃。 “亟”,紧急、急需,危急。 “树惠蓄定”或可为一句。简文大意是施惠于人就如同储蓄财物,危急之时可以保平安。“树惠”“蓄定”也可分开读,指并列的两件事。“……树惠,蓄定保之亟”大意可能是说,平时施惠于人、积蓄好财货,危急之时可作依凭。

《说文》“種,先穜后孰也”,“穜,埶也”。 若依据《说文》之训,原简“”宜读“穜”,文献中此类“穜”也常写作“種”。“稷”《说文》解为“五谷之长”,这里泛指粮食作物。原简“可”读“何”,疑问代词。“非稷穜,而何饮食”,大意是不种粮食,吃什么喝什么?这里的“饮”可以理解为酒,《左传·成公十六年》“王闻之,召子反谋。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或泛指饮料、浆汤,《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它们的原料均离不开稼穑所得。

“积盈天之下,而莫之能得”,字面意思是集聚的财货充盈天下,也得不到。言下之意是财富再多,也是身外之物,死不带去。

“自”,连词,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宁”,宁愿、宁可。中山王鼎铭“蒦其溺于人,宁溺于渊”,句中“蒦其……宁”即“与其……宁”,相当于“与其……不如”。简文“自其……宁”也相当于“与其……不如”。“货”《说文》“财也”。“自其有保货,宁有保德”,意思是说与其保有财货,不如保有德行。

《用曰》第9简释文:“……儥言,以忘民德。内间啄众,而焚其反侧。”

学者诸说:“民德”,《礼记·缁衣》:“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内间”即“纳奸”,藏污纳垢。 “”读“诼”,或读“逐”。 “纳奸逐众”犹言养奸姑息而遭众议。“焚”读“偾”,僵也。 “反”,反道也。 “侧”,倾侧也。 “反侧”,《楚辞·天问》“天命反侧”,《荀子·儒效》“以极反侧”,《荀子·王制》“遁逃反侧”,《韩诗外传》卷五“反侧之民”。 《荀子·王制》“反侧之民”,杨倞注“反侧,不安之民也”。“焚其反侧”,焚烧那些有反抗情绪的人,泛指对他们施以酷刑。“其反侧”是说“内间”的“反”者和“侧”者。“焚其反侧”和“纳奸逐众”,可能都是前面简文“以忘民德”的具体体现。

今按:“儥”,卖。 “儥言”即“鬻言”,指凭借进言谋取利禄。《颜氏家训·省事》“贾诚以求位,鬻言以干禄,或无丝毫之益,而有不省之困”。“……儥言,以忘民德”似说依靠搅动巧舌以求利,而忘了为民之德。

《用曰》第10简释文:“谓天高而不概,谓地厚而不达。”

学者诸说:或引《鹖冠子·近迭》“天高而难知,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避,法天则戾。地广大深厚,多利而鲜威,法地则辱”,《鹖冠子·备知》“天高而可知,地大而可宰,万物安之,人情安取”。 或以为“概”恐读“暨”,至、到,与“达”对应。或以为“既”上古音属物部见纽,极属职部群纽,音近可通,“概”疑当读作“极”;“天高而不极”指天高不可至。

今按:“概”本指平斗斛者,引申为有量、裁量、衡量。《礼记·曲礼上》“食飨不为概”,郑玄注“概,量也”。《题浯溪石》诗“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人立于地、行于地、生于地,因此这里的“达”似不能解为到达。“达”可训为“通”,也有“洞穿”之训,如《淮南子·修务训》“上峭石,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跖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高诱注“达,穿也”。这里“达”或用此训。简文意或为天高不可度量、地厚不可洞穿。

《用曰》第 12简释文:“慎良台稼,穑则行也。”

学者诸说:或以为“家”“啬”连读作“稼穑”;或以为“慎”读“质”,“质良”指纯美良善;“台”疑读“治”,“治稼穑”见于典籍,指从事农业劳动。

今按:简文中“良”也有可能指精善、精良,《周礼·春官·巾车》“凡良车、散车不在等者,其用无常”,贾公彦疏“精作为功则曰良,粗作为沽则曰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稼”,种植谷物,也泛指农业劳动。“穑”,收获。两字或可分属上下读。“行”,做,从事某种活动。《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行”又可训为实施,《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孔颖达疏“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穑则行也”意思或是收获工作就可以进行了。简文意或即小心地精耕细作,就会有收获。

《用曰》第19简、第20简释文:“进退跪立,而民亦弗能望。有但之深,而有吊之浅。”

学者诸说:“但”或疑读作“袒”,指古代行礼时脱去上衣的左袖,露出裼衣。或读“潭”,意为深水池。“吊”或如字读,指祭奠死者或对遭丧事及不幸者给予慰问。或读“淑”,《说文》“清湛也”。 “吊之”后“浅”字或读“浅”,或释读为“察”。 或以为“危立”读“跪立”,“跪”为跪坐,“立”为站起来。“进退跪立”是泛指各种政治行动。“望”或训作指望。

今按:《孟子·离娄下》“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朱熹集注“为民望,言使民望而效之”。简文可能说规定的“进退跪立”等日常各种烦琐的行为礼仪,民众难以效仿。古音“吊”属端纽宵部,这里也有可能读章纽宵部的为“沼”,《说文》训为“池水”。

十一

《用曰》第20简释文:“凡民之终类,惟善是善。”

学者诸说:或以为“终类”,《太平经·妒道不传处士助化诀》“天地之神保终类……终类至道不可传”。《大学》引《楚书》“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简文“惟善是善”犹言“惟善是宝”。

今按:“类”或可训为善、美。《书·太甲中》“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孔传“类,善也”;《诗·大雅·皇矣》“克明克类,克长克君”,郑玄笺“类,善也。勤施无私曰类”。前文“有但之深,而有吊之浅。有坎坎之谷,而有莫莫之”可能是说物性各不同,此句可能是说“民”终究还是要有“类(善)”性,只有“善”才是好的。

十二

《天子建州》第6简、第7简释文:“天子坐似矩,食似仪,立似悬,行似绳,视侯量,顾还身。”

学者诸说:“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仪”,指观测日影的表柱。“行”,行走。“绳”,《礼记·哀公问五义》“行中矩绳”,《孔子家语·五仪解》“行中规绳”。“天子坐以矩”是指天子的坐姿,如同矩尺一样成直角。“县”,悬挂,引申为悬挂的垂直线。“立以县”指天子的站立姿势如同悬线一般垂直。“侯”训为惟,与“以”韵部同,语气相当。“量”,或以为指计算、估量,或以为指标准、规格。或以为“量”提示了下文诸侯、卿大夫和士所行视礼之高低距离。或以为“侯量”读“糇粮”,即食粮。或以为“视惟量”指视容,简文指按照自己愿意看到的量度、距离来行视礼,即随其所视。“顾”,看,《说文》“还视也”。 《汉书·项籍传》“羽还叱之”颜师古注“还谓回面也”。或以为“顾还身”是说看背后的东西要转过身子。或以为“顾还身”指顾容,即旋容。君子转身分为“周还”(圆形转身)、“折还”(方形转身),简文或许属于“周还”的一种。

今按:这里简文是在讲行止礼仪。“侯”或指箭靶子,“量”或指量器。“视侯量”意或即看东西时要像射箭看箭靶、称量物品看量器那样才行。或者“侯”可读“候”(均为匣纽侯部),伺望、侦察,《吕氏春秋·贵因》“武王使人候殷”。“量”,测量。简文意为视时应像伺望、测量一样专注。为适应简文三字为句的要求,简文文字上省略为“视侯量”。

猜你喜欢
释文文意圣人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参考答案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官场圣人范仲淹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官场圣人范仲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书面表达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