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物类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以“微生物培养与检验”课程为例

2020-12-25 19:06方月琴朱少晖姚骅珊严丹红
安徽化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文案例素养

方月琴,朱少晖,姚骅珊,严丹红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医药科技学院,江苏太仓215411)

人文素质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内化[1]。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2]。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功利主义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教育理念的缺失等原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下降,具体体现在人文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部分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知之甚少;人文修养下降,社会公德意识缺失,考试违规违纪等现象屡有发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心理素质差,不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等[3]。

那么,如何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所在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团队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知识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营造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氛围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尝试。

“微生物培养与检验”课程是本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和微生物的培养与检验方法,并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及培养基制备、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复壮等内容。团队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本课程的历史沿革、知识体系中都蕴含着大量的、通识性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素材,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知识,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地位。部分同学毕业后会从事微生物科研工作,而从事科研最重要的是勇于探索,轻不言弃。因此在介绍“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一节时,会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明白,人类在发现致病菌的过程中离不开坚韧不拔的精神。

案例1:讲授“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时,介绍了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在证实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病原体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理论;此外,发现并证实了肺结核的病原菌。从科赫的实验记录中可看出,他一共研究了98例人体结核病、34例动物结核病,接种了496头实验动物,获得43份纯培养,并在200头动物中进行菌毒试验[4]。不知从多少次失败中才获得成功!

案例2:讲授“放线菌”一节时,介绍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教授和他的学生沙茨发现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的故事。二十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谈结核就“色变”,但是一直都没有发现治疗结核病的有效药物。有学者发现,结核杆菌在土壤中很难存活。1915年到1939年间,瓦克斯曼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研究土壤中放线菌的分布和数量。至1943年,总共分离筛

选了超过一万种可能具备抗菌效用的土壤微生物,并最终发现了灰白链霉菌所分泌的链霉素对结核病有良好疗效,并由此开创了寻找抗生素的时代[5]。

与浮躁、追求“短、平、快”的风气相反,做科研必须静心,遇失败不气馁。通过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强化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职业素养。

2 结合教学案例,期望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会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产生快乐的感觉和体验。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只有对世界充满好奇,勇于创新,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小人物也能做出大贡献。

案例:列文·虎克是十七世纪荷兰的一位看门人,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不好,没有受过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但他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喜欢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业余时间,他最大的爱好是磨制各种各样的透镜,然后观察各种物质。在自制的显微镜下,他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等。虽然地位低下,但他不畏权威,多次将实验报告寄给英国皇家学会,最终获得学术界认可,并于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6]。

正是因为有一颗好奇心,所以列文·虎克从未停止尝试;也正是因为科学家的坚持不懈和勇于创新,才有了科学的进步。这些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大的意义。

3 结合案例,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民族复兴。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社会责任感弱化的问题,利己性价值取向明显[7]。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部分归因于社会,部分归因于学校,部分归因于家庭,部分归因于个人。为加强社会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除了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教育。

案例:巴斯德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发现并提出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开创了免疫学预防接种的先河,为传染病的攻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寿命。有很多科学家只是专注于自己实验室中的理论研究,并不太关心自己的研究要怎样应用,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益处。但巴斯德的所有研究都遵循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科学一定要给人类带来福祉。他的研究都是从工厂、牧场、医院中出发的,不仅能够建立完善的理论,更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全法国乃至全人类受益。他的名言“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为众多科学家所引用[8]。

4 基于PBL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案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389例,死亡140例。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1.6%和57.6%[9]。因此,“食品微生物检测”是本课程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程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在课堂上,教师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查阅文献,小组讨论,然后设计检测方案,课堂汇报;教师进行点评,之后由学生开展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完成食品微生物检测项目的学习[10]。

案例:2017年5月18日新闻报道:厦门多所小学部分小学生在校食用某公司生产的面包后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11],经检验,学生患病与食用的面包有关。针对这一案例,教师提出问题:①这一案件中的样品该如何进行采样;②如何对面包进行菌落总数检测?③对于面包,是否有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组织学生进行文献查询、小组讨论、总结汇报。教师听取汇报,进行点评,确定面包样品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案,开展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对整个项目进行汇报,教师最终公布本案例的调查结果为面包被沙门氏菌污染所致。通过整个项目的实施,学生既掌握了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流程,也意识到食品安全监管与企业食品卫生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职业道德素养。

将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使命感,是当前每一位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顺应了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人文案例素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人文社科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