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2020-12-26 13:49王若锦王丽君温雨圣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英译

王若锦,王丽君★,温雨圣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230009)

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翻译理论、不同视角入手分析《黄帝内经》各种译本,并提出了许多更加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为中医药古籍翻译研究的重点却少有学者重视。本研究则选取李照国译本,以《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为切入点、采用“定性+定量”的基本分析模式分析该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并尝试对其英译给出建议。

一、《黄帝内经》原作及其现存英译本介绍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医书,被誉为“医之始祖”。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等,从整体观上论述医学,创立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医学模式”;它是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1],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医学著作之一。

在过去的90年里,《黄帝内经》共有15个英译版本,其中4个是较为常见、广为应用的译本,分别是威斯译版、倪毛信译版、李照国译版、吴连胜-吴奇父子译版。这四本译版各有特点,也各有其不足。威斯译本与倪毛信译本在许多词汇上存在错译与漏译,但总的来说保持了原文风格,语言表达忠实;吴氏父子译版以直译为主,按原文顺序译出,读来犹如原作;而本文选择研究的李照国译版,则以“与时俱进,立足实际”和“译古如古,文不加饰"为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与内容,采用了直译、注释法、意译、省译,广泛使用夹注、尾注等方法,不仅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更是保留了《内经》独有的中国传统风格。

二、《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识别、分类与思考

(一)文化负载词定义、分类及思考

语言反映和折射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意味着,某些词汇诞生在某国家或文化语言体系内部,能够被本国语言、文化所理解而在外国语言文化领域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直接解释--这种标志了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2]。

而对于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Terms),不同的学者对于其定义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其中,廖七一将其定义为“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Baker将其定义为“源语词”,即“可以表达一个在目的语文化中完全未知的概念,涉及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或食物等抽象或具体概念,这些词语通常被称为文化负载词。”[3]王东风更是提出了“文化缺省”的概念,即“在交流过程中省略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其他文化环境下,文化缺省会导致信息与意义理解之间的脱节,造成语义真空以及理解沟通上的困难。[4]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廖七一的定义被多位学者所认同、应用,在这里笔者也更倾向于这一种解释。

另外,笔者发现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分类,除胡文仲学者曾提出的四类依据指示意义的分类外[5],学界仍缺少对其分类的细致研究。笔者在这里选择以文化的分类来理解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文化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创造产生的人类文明,其不同也是产生文化负载词的根本原因,因此用文化的分类来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研究无疑是科学的。其中,奈达的文化分类观念较为全面,包括生态学(ecology)、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和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五大方面。在研究文化负载词分类的过程中,笔者参照奈达对于文化的分类,将文化负载词分类为生态学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以及语言文化负载词[6]。笔者也会在下文对于《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以这种分类方式进行整理、举例说明。

(二)《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

《黄帝内经》一书“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唐·王冰)《内经》一书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等,强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更翔实地阐述了沿用至今并在海内外大受欢迎的针灸理论与方法。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大量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7]。然而,《内经》中所阐述的这些理论,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特殊表示,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含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文化负载词”。这就是说,《内经》英译过程中,出现理解鸿沟和文化空白等现象在所难免。这就更加凸显了对文化负载词以及其翻译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依照上文,笔者在这里将对《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研究。

生态学文化负载词,通过动植物、气候、地貌等生态差异使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黄帝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是自然生态学的观点。《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讲的是“人依靠天地之气而生存,并随着四时规律而生活”[8],其中的“天地之气”以及“四时”,均可归类为《内经》中的生态学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衣食住行,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有些物质文化的词语在源语与目的语中是可完全对等的,如汉语的“人”一词,就和英语的human完全对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8],“醉以入房”中的“入房”二字则在不同的语境中比英语中的house多出了“行房事”(make love)的引申义。这类在物质文化层面源语与目的语无法对等的词汇则属于《内经》中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范畴。

宗教文化负载词,是指包含有宗教传说或宗教信仰的词汇。《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8]《内经》中,多次提到“至数”“天地”,其背后是浓重的道家色彩。《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8]的“心主神明说”更是体现了其深受佛教“佛心说”的一面。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是“所以任物者为之心”[9]。笔者将这类承载了中国上下几千年宗教文化的词汇,归类为宗教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因其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具有独特的特点,造成了语言文化的差异,如“古今异义字”“通假字”“一词多义”“叠音词”“联绵词”等。《素问·上古天真论》“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8]中“耗”这一字,便含有汉语特有的用字现象——通假,从而造成了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文化的差异。“通假”意为“通用、借代”,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耗”在这里通“好”,是嗜好的意思,而非“耗”字本意“减损、消耗”。因语言用法导致其背后隐含着另一层意义的词汇,笔者在此将其归类为语言文化负载词。另外,《内经》中常出现的“也”“者”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句末的语气助词,在其他语言中并不存在音、形、意准皆对应的词汇,也将其归类为语言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表现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规约的词汇以及涵盖社会意识形态观念或体系的词汇。如“登天”,实是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是董仲舒在新儒学所提出的政治思想,可将其归类为社会文化负载词。另外,《内经》中少见寒暄性的言语,这里对这类社会文化负载词暂且不议。

(三)目前《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翻译存在的问题

《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难解古文之意,更难以兼顾译文流畅性以及原作风格的保持。以李本来说,李本采用“译古如古,文不加饰”的方法,基本概念的翻译以音译为主、辅以注释,篇章的翻译则以直译为主[10],虽流畅度不佳,但却最大限度地保持《内经》原作的风格及理念。在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中,笔者认为,越是反映特定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词汇,越应该将这些文化内涵在翻译中予以保留;但另一方面,保持了源语的文化特色,便可能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增加难度。

然而大多文化负载词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完全表达清楚原文的内涵。如许多译者将《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精”译作essence,将“神”译作spirit或mind,但这种译法只展现了其在中文中的部分内涵,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仍不到位。李本《内经》中对于诸如此类的概念均予以音译,另以括号形式注解,如将“精”译作Jing(essence),将“神”译作Shen(spirit),“五行”译作 Wuxing(five elements),表面上看好像重复累赘,但却是向目的语读者传递来自远古的原本信息。这种方法使读者意识到,括号中的注释是一种辅助其阅读的手段并非实际含义,但却也始终无法让读者明白何为“精”、何为“神”、何为“五行”。如何将《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译出中医药的内涵、译出中国传统风格,还需要译者不断探索。

三、《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主要英译方法

笔者以《内经·素问》篇卷一为素材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模式,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研究。笔者根据上述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在卷一中共发现457处文化负载词(包含重复词汇),选取使用较广的四种英译方法进行讨论。

(一)直译法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在不违反原文社会文化的前提下,翻译时保留原文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使读者尽量向原文化中靠近。

例1:南风生于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生态学文化负载词)

译:The south wind appears in summer.[8]

“南风”,往往指的是“暖春和夏季的风”,因其具有特定的地理文化内涵,笔者在这里将其归类为生态学文化负载词。“南风”之所以在汉语中常常引申为“暖春和夏季的风”,是因为古代中原季风性气候的生态环境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汉语母语者的文化认知。李本在这里采用直译法,将“南风”直接译为“The south wind”,虽然直观且易于理解的进行了表达,但并不能清晰直接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中国特有的生态文化意义。

以卷一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组,笔者在其英译所使用的方法中共发现使用直译法74次,所占比例为16.19%。李本中对于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多使用直译法。

(二)音译法

音译法,即以音代义。近些年来,音译法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大放异彩。

例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宗教文化负载词)

译:The key factor of Yin and Yang is that only when Yang is compact can it strengthen[Yin-Essence].[8]

“阴阳”,中国传统道教文化,是指自然界中两种既对立又互相消长的矛盾,也指宇宙的根本规律;这里,笔者将其归类为宗教文化负载词。对于“阴阳”的翻译,李本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译为“Yin and Yang”,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句型结构,保留了《内经》的特色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外宣的进程中,“阴阳”的文化内涵在目的语读者当中已早有传播,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不仅不会造成理解困难,反而使译文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异域色彩。

例3: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荒于上,使人薄厥。(《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物质文化负载词)

译:Rage disturbs Yangqi and drives Qi and blood to stagnate in the upper part[of the body],eventually resulting in Bojue.[8]

“薄厥”,中医病证名,指由于精神刺激,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卒然昏厥的病症[12];在这里,笔者将其归类为物质文化负载词。中医药发展数千年,已经形成了它独有的体系及描述方法。李本采取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Bojue”,虽说体现出原术语的内涵,保留了文化特征,但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其病理依旧不明,读来只能是一头雾水。

以卷一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组,发现音译法在李本译文选段中共计149处,占比32.60%。这种译法的使用多见于宗教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三)音译法与阐释注释法相结合

《内经》中许多文化负载词为特有指称,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但只选取直译法,不免少了其特有的韵味。对于极富民族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独有词汇,为了兼顾其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及其可读性,音译法与阐释注释法结合使用较为合理。

例4:上古天真论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Shanggu Tianzhen Lunpian:Ancient Ideas on How to Preserve Natural Healthy Energy[8]

本篇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中医“春生冬藏”的养生智慧。李本先以音译译出“上古天真”四字,后以意译阐释本篇主要内容。选取音译法与阐释注释法相结合的译法不仅保留了中医药古籍中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特色,而且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某种程度上增加读者兴趣,打消其畏难情绪。

例5: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物质文化负载词)

译:[If]Yingqi(Nutrient-Qi)fails to flow normally and stagnates in the Roucou,it will result in carbuncle and ulcer.[8]

“营气”,指人体中饮食水谷化生的精气,属物质文化负载词[13]。在这里,李本采用了音译法与阐释注释法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先将“营气”译为“Yingqi”,而后又利用注释法将文内注解“Nutrient-Qi”附于“Yingqi”之后,简单阐释其概念并减轻源语到目的语的理解难度。

以卷一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组,发现音译法与阐释注释法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在译文选段中共出现了154次,占比33.60%。这种译法常见于宗教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四)意译

意译,是指根据其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一定意义上区别于“直译”[11]。对于一些当今仍在使用但在古代有特殊说法的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例6: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社会文化负载词)

译:I am told that there were so-called Zhenren(immortal beings)in ancient times[who could]grasp the law of nature.[8]

“天地”,指自然规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属社会文化负载词。李本采用意译法将“天地”译为“the law of nature”而非直译的“heaven and earth”;此时若是忽略其文化内涵只从“天”“地”二字入手翻译,必然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误解。

例7:成而登天。(《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社会文化负载词)

译:When growing up,he became the Emperor.[8]

“登天”,指“登天子之位”,属社会文化负载词。中国古代,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君王为“天子”,朝廷为“天朝”。若将“登天”直接译为目的语英语中的对应语“ascend to heaven”,即意为“去世、死亡”,虽然形式对应,但文化意义不同,将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文化误读。

以卷一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组,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共采用意译法21次,占比4.60%。这种译法常使用于宗教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以及社会文化负载词。

四、中医药典籍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建议

(一)生态学文化负载词的译法

世界各地,由于不同的地域特征,其文化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如上文笔者提到的“南风”,实为中原地区因季节性气候在夏季形成的风,此类有关风向的文化负载词仍有许多:如“东风”,常联想到温暖春风;“西风”常联想到萧瑟秋风。而在英国,则恰恰相反。考虑到国家间地域文化等存在巨大差异,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来译生态文化负载词至关重要。此时,若只贴合目的语读者的生态文化,则很可能使其对原文所在环境的生态文化产生误解;但若是只贴合原文,则很可能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为了保留我国中医药古籍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在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笔者建议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以直译为主,并加以对于其文化内涵的注解。如此一来,译文不仅留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更能使目的语读者受众通过文字还原当地生态文化。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译法

物质文化负载词常涉及衣、食、住、行等现存的客观事物。这也就是说,大多数物质文化词汇在源语与目的语中常可直接对应;然因文化、语言的不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也大不相同。若是存在可直接对应的词汇,那么直译即可;若遇上如上文所讲“入房”一词的情况,直译便不可取。笔者认为,译者对词性的判断深受其对物质文化之间的差异理解的影响,而对词性的判断是否准确,又深深影响着译文的准确性。如遇名词变换词性使用的情况,即可采取增译或意译的方法。只是,使用增译是常易造成原文意境的损失;此时,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方能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三)宗教文化负载词的译法

宗教文化负载词,多涉及宗教信仰、传说及理念。处理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首先要充分了解源语与目的语国家所有的宗教文化以及其差异。《内经》中蕴含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佛心”)、道教文化(“阴阳”),甚至其中披着“神”的外衣的“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这就如同西方文化常常提及上帝一样。此种文化负载词大多抽象,其翻译工作也多有困难。因此,笔者建议,可采取音译、意译与注释法相结合,参考奈达翻译理论处理宗教文化负载词。

(四)社会文化负载词的译法

社会文化负载词,常出现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之中。对于常出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习俗文化负载词,译文常常不够贴合原文,甚至南辕北辙;《内经》及许多中医药古籍中此类词汇并不多见,在这里不作考虑。但《内经》中涉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负载词甚多,此时译者在翻译前应充分了解原文时代背景、政治状况等。如上文所提到的“登天”,便是深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并与中国古代皇帝政治制度关系密切,断不可直接译为“ascend to heaven”,造成中西宗教文化上的误解。笔者认为,面对此类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应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差别,恰当结合直译与意译,同时结合形式与意境,万万不可将中医药古籍的文化特点弄丢。

(五)语言文化负载词的译法

语言文化负载词,多具有因语音、词汇和句法等造成的文化差异。而中医药典籍行文多文言,“一词多义”“通假”“无义语气词”甚多,更加深了翻译难度,可译性限制也相当大。对于此类文化负载词,译者通常需将其放在全句乃至全篇进行理解。若是简单采取直译,难免会使译文晦涩难懂,是目的语读者不知其意。处理此类文化负载词翻译时,需多参考常强调对意义的传译的奈达翻译理论,活用增译、意译、省译并进行适当调整,以保留中医药古籍独特的语言韵味。

本文以《黄帝内经》及其李照国译本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医药古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笔者发现,从特定文化负载词入手,明确其分类以及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活用直译、音译、意译以及注释法等,依托语境,因“词”制宜,才能达到中医药古籍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最佳效果。翻译中医药古籍,犹如攀登蜀道。望此文内容能为中医药古籍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推动中医药文化能够更快、更好地“走出去,立得住”。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英译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