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真
——《老残游记》与刘鹗的“写作观”

2020-12-27 09:11刘一帆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想情感

刘一帆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老残游记》中老残是摇着串铃行医救人的江湖郎中,也是忧国忧民、淡泊名利的文人侠客,他是理想与正义的化身,其所见所闻也体现了刘鹗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刘鹗的个人感情在文本中随处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老残游记》的情感意味多于谴责意味。

一、因情生哭,以哭示情

不论是刘鹗自身,还是《老残游记》中的人物,都以“哭”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哭”代表着感情,也代表着真实,是探索刘鹗写作观的重要桥梁。可以说,想要进入刘鹗的写作世界,就必须先理解“哭”的意义。

刘鹗曾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表达了其对哭泣的看法。他认为“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1]328,哭泣又分为“有力类”和“无力类”两种,“有力类”哭泣是一种具有精神力量的哭泣,并且以屈原、庄子、司马迁、杜甫、李煜、朱耷、王实甫、曹雪芹等作为代表,说明因情感产生的哭泣是造就伟大作品的重要力量。刘鹗本人作《老残游记》时同样抒发了强烈的情感,未动笔而痛哭——“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1]329可见刘鹗的写作观首先是情感融入作品,以哭泣抒发情感。因此在《老残游记》里常常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温度,不论是家国情怀,儿女情长,抑或是景物山水,都能体会文字背后作者情感之真诚,即使是痛惜国家危亡、谴责酷吏恶行,也能看到作者的炽热情感、悲悯情怀。

因此,老残就成为作者在文学世界里的情感化身。刘鹗明确描写老残的哭有三处。首先第六回,老残触景生情,雪覆盖地面树枝,树上鸟雀冷饿交替,又联想至曹州府百姓在酷虐官府玉贤的暴政下生活之凄惨,“不觉落下泪来”[2]57。然后是第十二回,老残在齐河县城遇黄河冻塞,在面对雪月交辉的景致时想到国家命运与王公大臣的敷衍做事,“不觉滴下泪来”[2]120。此处对老残落泪的场景还多了几分戏谑与自嘲:“一面走着。觉得脸上有样物件附着似的,用手一摸,原来两边着了两条滴滑的冰。初起不懂什么缘故,既而想起,自己也就笑了。原来就是方才流的泪,天寒,立刻就冻住了,地下必定还有几多冰珠子呢。闷闷地回到店里,也就睡了。”[2]120这段对泪水的描写,与环境气候相结合,既形象生动,又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知识分子的无奈感与复杂感。最后是第十三回,老残看到翠环身上被打的伤痕,想到世上妓女本都是受父母痛惜怜爱的,后来被生活逼迫才无奈卖身,遭受妓院的刻毒打骂,“又是愤怒,又是伤心,不觉眼睛角里,也自有点潮丝丝起来了”[2]133。老残的三处落泪,均是触景生情,眼见国家破败、官府苛政、百姓受苦,不得不牵动身心,悲痛万分。老残的哭,从未涉及个人安危、名利得失,而是因爱国忧思产生的情感投射,这种家国情感早已超越了个人私情,扩大了知识分子对“情”的感知范围。他们把爱民忧国作为情感表达的最终归属,这种情感归属囊括了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的个人私情,于是,个人私情归属于家国情感,二者融为一体成为刘鹗情感的最终表达,这也是刘鹗写作观的具体表现。

“哭”是刘鹗本人及老残的重要情感表达方式,因为情感浓烈而泫然欲泣,又以怆然落泪表达感情。“哭”背后隐含的情感意义复杂而深厚,理解了他们的“哭”,也就理解了他们的情感之真实。

二、行路旅客,寻路侠客

刘鹗描写老残出游的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方面他是外出游行的旅行者,这时候的老残专注景物风光,游历祖国山水,体会自然与人的美好交融;一方面他是行侠仗义的侠客,摇铃行医,路遇不平尽力相助,总在探寻解决问题的道路,寄托了文人侠客的坚贞理想。自然之情与理想之情,铸成了老残鲜活立体的形象,同时,“在路上”这一主题也为日后中国现代文学开了先河,“探寻道路”也是刘鹗写作观的重要表现。

刘鹗在借老残的视角完成旅行时,能以其细腻的感触捕捉到细微独特的风景,这种美景冲淡了《老残游记》作为谴责小说展示出的严肃氛围,也是游记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小说从春天写起,冬天结束,老残的足迹踏遍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在这样的过程中,老残化身现代意义上的背包旅客,轻松、虔诚,情感亦是单纯而真挚。第一回即描绘了蓬莱阁仙境般的景色,也奠定了整部作品老残游山玩水的淡然基调。三人在等待日出时看到了变幻莫测的海中白浪,由远及近的岛屿与云海。当慧生感叹可能无法看到日出后,老残说:“天风海水,能移我情,即是看不着日出,此行亦不为辜负”[2]5。这是旅行者单纯自由的心态,同时具有文人墨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胸怀。第二回老残行至济南府看大明湖风景,千佛山苍松翠柏,倒影映湖,偶有渔唱,街市旁的芦苇与白花交相奇艳,路过荷池、鹊华桥,还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等对联点缀,令人陶醉[2]12。而后半部分对王小玉说鼓书的描绘堪称经典。前文以听众的称赞为铺垫,吊足读者胃口,直至王小玉出场达到高潮,她“秀而不媚,清而不寒……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2]17,接下来王小玉唱书时如同山峰回旋,颇有白居易《琵琶行》的风韵。另外第八到十一回对桃花山狼、虎、雪、山等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的描绘、十二回黄河打冰、雪月交晖的描绘等都是绝美的景色。描写景物时,刘鹗的笔触清新淡然,毫无夸饰却直沁人心脾。人景合一,刘鹗及老残的情感也是自然真挚的,这是旅行者“此行不为辜负”的直接反映。

刘鹗早年同样学医,在扬州一度悬壶济世,写有“温病条辨歌诀”和“要药分剂补正”。在封建王朝的统治即将彻底灭亡时,刘鹗对残败的政治局势深感不安与焦虑,他曾在与朋友黄葆年信中道:“今日国之大病,在民失其养。各国以盘剥为宗,朝廷以削为事,民不堪以”[3]。于是老残摇着串铃行医救人的江湖郎中身份,就是刘鹗本人的真实写照,也寄托了刘鹗为国治病的理想。他痛惜国衰、痛恨愚官、悲悯百姓,于是赋予老残江湖郎中的身份,行走江湖,施行豪侠仗义为国家、社会、百姓开药方、寻道路。老残带着手中的药医治病人,同时也在寻找心中的“药”医治国家衰亡、百姓生活。第一回和第二回老残为黄瑞和家治疗奇病后开始旅行,之后老残的治病都与政乱中的百姓相关。第三回为高公馆的小妾治疗喉蛾引出玉贤酷虐办案,第七回老残为申东造治乱开出良方,即寻找刘仁甫请其坐镇,果真十二回请到刘仁甫后,曹州府的治安达到“犬不夜吠”的境地。第十九回老残故意为魏家治疗伤病套出贾魏投毒案的线索,从而揪出真凶,也在找到青龙子后拿到解药,救活了贾家人。另外,老残与黄人瑞一同把翠华翠环从火坑中救出。可见,老残在路上具有多重身份,他不仅为百姓治疗身体发肤之伤痛,也身体力行为国家、社会寻找药方,他不仅是摇串铃行四方的郎中,也是行侠仗义的文人侠客,老残便是刘鹗的真实写照。其背后蕴含的感情也是家国与个人一体,既爱之深切,也忧其不争,当路遇不平,必驻足相助[4]。

老残在路上观赏风景与民情的同时,也在寻找心中的理想道路。青龙子与刘仁甫两个人便是书中的理想化身,而寻找他们的过程就是寻找理想道路的过程。得知有一名为青龙子的隐士手有解药可以救活贾家十三人后,老残便踏上寻找青龙子的道路。寻找青龙子的过程艰险曲折,老残不断问路,指路人把前路比作唐僧取经般艰难,并告诉老残行路之道:“眼前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了”[5]169。老残最终按照指路人的方法找到了青龙子。可见,沉睡中的贾家人便是愚昧的国家官臣以及受苦的百姓良民,青龙子便是救国救民、富国强民的方法,最终找到青龙子意味着刘鹗对家国衰败的清王朝抱有希望,他在迫切地寻求一条正确的道路救治国民。刘鹗本人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来拯救危局,例如借用外国资本兴办实业、筑路开矿、治理黄河,奈何他的理想之路并不顺畅[6]。

路上的老残,既有观赏美景的淡然情感,也有行侠仗义的炽热情感。他走的路,是百姓子民也走的路;他追寻的路,也是国家实现复兴要开辟的路。

三、梦里梦外,皆为情真

刘鹗终年53岁,写作《老残游记》时已经47岁。他曾在《老残游记续集·自序》中感叹人生如梦,因不忘五十年间之梦,所以作《老残游记续集》。梦的概念是贯穿了刘鹗的人生和《老残游记》的始终的。“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固俨然其犹在也。”[5]174他把人生比作梦,而他是记录梦的叙述者,写梦也是他情感的表达。

《老残游记》中,开头便是以梦的方式揭示刘鹗对现实困境的焦虑与担忧。等待日出时,老残看到远方行驶着一艘残破的船,船上尽是杀人剥削、无恶不作、民不聊生的景象。当老残及友人将向盘和纪限仪等拯救大船危亡的物件呈上后,他们反而被误认为与洋鬼子勾结,遭遇大船上几百人的乱砸。在被砸得沉入海时,老残醒来方知是梦。这艘大船俨然是清政府衰败的写照,不肯亲眼看到大船消亡而奋力拯救的老残就是刘鹗。刘鹗一生提倡借用外国资本兴办实业,筑路开矿,使民众摆脱贫困,国家逐步走向富强。他曾给罗振玉的信中表达自己的观念:“晋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储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7]只是在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压榨侵略的背景下,刘鹗通融外商、联合外企的做法不得人心,甚至被视为汉奸。再加上家族背景和社会势力,常常遭人妒忌,被谗言所伤。老残被大船上众人乱砸的图影不正是刘鹗人生的孤寂之梦吗?尽管如此,刘鹗还是坚守他的治国理想。以遇见大船这个梦为方向标,刘鹗展开整部小说的梦的叙述,老残开始了旅行。也是这个梦奠定了小说的基调,展现了刘鹗对国家百姓的情感之深沉。

刘鹗的梦,也是理想之梦。在老残的旅途中,不仅揭露社会黑暗,酷吏肆虐,也有桃花山里的理想境界,恍如隐世,又不避世。李欧梵先生认为,第八至十一回是全书旅行中的最高层次,“也是刘鹗思想和全书叙述的中心”[8]。在桃花山的四回虽然没有老残的参与,却更能突显作者的理想,这也是刘鹗写作观的重要表现。首先在关于桃花山的描写中,充满了浪漫神秘色彩。进山途中,景色奇美,道路险峻,申子平在经历了突落涧下、勇过危桥、猛虎窜入后终于到达,屿姑的出场有林下风范,且具有预知能力。黄龙子、申子平、屿姑等人在狼、虎、雪、山之中弹琴论文,作诗辩论,人与自然合为一体,颇似快活神仙,又有文人雅致。这是刘鹗为短暂逃离现实纷争所造之梦。他虽然关心国事,但面对纷争荒乱也难免不堪其忧。他在《老残游记续集·自序》中描述自己的生活:“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5]174桃花山里几位好友的生活状态正是对刘鹗本人生活的描述。另外,几人的谈论内容也是刘鹗治国理想的体现。刘鹗二十多岁起即拜李光炘为师,一生虔诚信奉太谷学派,在《老残游记》中他便借黄龙子与屿姑之口宣扬太谷学派的精义,他认为儒、释、道三教合一,如同杂货铺的三个招牌,其实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5]70。老残在桃花山部分的消失,是刘鹗写作的一大特色,他借桃花山制造梦境,也借黄龙子等人的讨论阐释本人理想,自然而不突兀,避免了以老残作为主角来论述的刻意呆板。同时,消除了老残作为自述者的顾虑,更加如意自得地抒发感情。

人生如梦,恍惚而过。梦中之人,不愿醒来,再做一个理想之梦,成为未来的期待。刘鹗的情与真,体现在他的残败的梦中,也体现在他自信的梦中。梦里梦外,皆是他的人生,而他的人生,皆为情而筑。

在《老残游记》中,刘鹗的眼泪、路途、做梦都是情感的表达,人生情感与笔下人物融为一体,这是“老残”的真诚,也是刘鹗的真诚。正是充满了真诚而强烈的情感,才使得《老残游记》立体丰满,成为传世佳作。

猜你喜欢
理想情感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当年,我们的理想很伟大
台上
情感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