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的潜在风险因素探讨与相关护理策略研究

2020-12-27 10:21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卫生院511385曾冬菊刘玉娴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急诊科输液消毒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卫生院(511385)曾冬菊 刘玉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接治的急诊科输液病人60例作为参照组,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诊科输液病人60例作为研究组。参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36.20±2.63)岁。研究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4~64岁,平均年龄(36.52±2.52)岁。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

1.2 方法 总结分析参照组发生风险事件的致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研究组根据参照组总结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的护理对策使用护理干预:①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巧:门诊的医务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前,要对其护理技巧做相关培训,培训结束护理人员要参加相关考核并合格方可进行护理工作,这样能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服务技术[1]。②主动与患者互动:在开展护理工作前,应先全面掌握患者的既往病史、疾病情况,且开始输液前要告知患者输液应注意事项、输液整体流程,指导患者要主动将自我的感受表达出来,以便护理人员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并给予心理疏导。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充分的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缓解其恐惧、紧张的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④无菌式输液护理:输液前应对患者的穿刺点皮肤、输液针具做严格的消毒,以免发生感染;对于一次性输液器械要进行集中回收、统一处理,不可乱放,要及时回收,以免发生交叉感染[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总结分析急诊科输液的相关风险因素,根据责任归属划分为医院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患者因素。对比两组错误用药、院内感染及针头脱落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输液风险因素分析 医院因素为5.0%,护理人员因素为8.3%,患者原因为11.7%。

2.2 两组风险事件情况比较 参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00%;高于研究组的8.33%(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为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急诊科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本研究分析发现,导致门诊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医院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及患者因素等,其中,患者引发风险事件主要和患者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遵医嘱情况等有关,如患者为幼儿或为老年人时,有时会无法很好的控制自身情况,容易引发针头脱落、牵拉输液线;而护理人员因素,主要是其未根据相关护理指标开展护理工作,如使用药物前没有仔细核对药单,或使不同患者的药物相互混淆,发生错误用药情况;对于客观性的医院因素,可能是医院没有在急诊科配置相应的消毒设备,导致输液室有细菌悬浮现象,且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后输液室内仍存在室内悬浮细菌超标现象,这大大的提高了感染性风险事件的发生。

在上述分析的风险因素基础上,本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对研究组患者实施的所制定的护理对策。首先,对参与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开展全面培训,提高其护理技巧,让其充分掌握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到的护理内容及操作事项,如要严格执行输液消毒处理;其次,要注重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护理人员要认识到及时、有效的与患者沟通是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等不良心理的关键措施,同时,要给予患者规范化的输液指导,避免患者自身因素发生输液风险事件;最后,在取得本院的同意下,应在急诊科输液室配置消毒仪器,如紫外线消毒设备,及时对器械进行消毒,同时,条件允许的话要更合理的布局输液室,将输液区及输液操作区明显的区分开来,以免人流过于混杂致使环境遭到影响,降低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00%,高于研究组的8.33%(P<0.05),表明急诊输液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导致急诊科输液风险事件的因素较多,应根据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降低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关注度。

猜你喜欢
急诊科输液消毒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消毒攻略大派送
消毒,大头有话说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