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对比

2020-12-27 17:22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466300李伟三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导针优良率髓内

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466300)李伟三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群,临床通常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常用髓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为常用髓外固定方式,二者应用于手术复位内固定中,均可达到复位固定、改善骨折患者活动能力等目的。相关研究指出,每种固定方式均存在各自适应症,且疗效均有不同,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具体选择何种方式仍是目前研究热点[1]。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4例,旨在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防旋组(n=47)与动力组(n=47)。防旋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61~85岁,平均(73.10±4.22)岁。动力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60~86岁,平均(72.33±4.56)岁。两组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例标准 纳入:经X线片检查及临床表现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年龄≥60岁;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手术禁忌证者;既往髋关节手术史者。

1.3 方法 动力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于股骨近端外侧取切口,显露股骨近端外侧壁,牵引复位,将定位导针钻入股骨颈前方,股骨大转子下2cm位置平行于定位导针将第2枚导针钻入,确认导针处于股骨颈正中,且骨折复位良好后,钻孔,攻丝,并置入动力髋螺钉,将滑动钢板装入后对远端进行加压固定,确认股骨近端外侧皮质、滑动钢板间贴合良好后,装入动力髋螺钉尾帽,冲洗切口并缝合。防旋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股骨大转子顶点前方5cm左右位置取切口,插入导针,扩髓约1cm后插入主针;导向器安装,股骨大转子下方取小切口,导针引导下将螺旋刀片置入,锁定远端锁钉,并拧入尾帽,冲洗切口缝合。

1.4 观察指标 ①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以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评分评估:Harris得分≥90分为优;Harris得分89~75分为良;Harris得分74~60分为可;Harris得分<6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46×100%;②并发症。

1.5 统计学 用SPSS24.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防旋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5.65%(44/46)较动力组80.43%(37/46)高(P<0.05)。

2.2 并发症 防旋组髋内翻畸形1例、螺钉切出1例、延迟康复1例;动力组髋内翻畸形2例、主钉退钉2例、螺钉切出3例、延迟康复4例,防旋组并发症发生率6.52%(3/46)较动力组23.91%(11/46)低(χ2=5.320,P=0.020)。

3 讨论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方式之一,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技术易掌握等特点,并具有滑动加压作用,骨折固定稳定性较高。相关研究指出,动力髋螺钉为偏心性固定,力学上患者需承受较大力矩,且头颈钉抗旋转能力不足,难以阻挡股骨头旋转,不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并易出现螺钉切出、旋转退钉、髋关节内翻等并发症[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手术复位另一内固定方式,其可避免动力髋螺钉抗旋转能力不足、术后并发症多等弊端,且髓内钉螺旋刀片可提供良好骨接触水平面,具有显著抗股骨头旋转能力;同时可提供角度抗剪切稳定性,进而维持抗旋转稳定性,尤其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此外,有研究发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螺旋刀片在确保成角稳定性及抗旋转要求的同时,可对股骨颈内松质骨产生挤压作用,最大限度保留骨量,进一步提高髋关节功能。本研究发现,防旋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动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动力组(P<0.05),可见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在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综上所述,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可增强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猜你喜欢
导针优良率髓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关节镜下空心钉治疗青少年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激光定位导航系统用于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置入术的实验研究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一种新型股骨头髓钉倾斜角测量器的设计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腰椎皮质骨螺钉在X线片上进针点及进针轨迹的临床研究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