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附13例报告

2020-12-27 20:14王金波郑淑范王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2期
关键词:胎龄早产存活

王金波,郑淑范,王霞

(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吉林 辽源)

0 引言

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VLBWI)是造成新生儿致残与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围产医学的发展,极低体重儿的出生率不断提高。怎样及时挽救高危新生儿的生命,降低致残率,提高其临床治愈率,逐渐成为新生儿急救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现对近年我院NICN救治的VLBWI死亡重要因素进行回顾分析,其目的在于探析儿科、产科医务人员进行医学干预的一系列对策,现将此次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NICN共治疗VLBWI58例(未包括退院者),死亡13例,病死率22.4%。其中出生体重1000~1500 g有52例次,死亡10例(19.2%);出生体重<1000 g ELBWI 6例,死亡3例(50.0%)。

1.2 方法

待新生儿入院后,对其心率、呼吸、血压、血糖、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红细胞压积(Hct)以及血气分析(美国MEDICA生产的Easy Blood Gas全自动血气分析仪)。

1.3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的处理由软件SPSS 20.0执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母亲情况

死亡13例中,母亲妊高症10例(76.9%),胎膜早破6例(46.2%),脐带胎盘出现异常2例(15.4%),心肌病2例(15.4%);存活的45例新生儿中,脐带或母体异常病史 7例(15.56%)。

2.2 新生儿出生地

本院出生34例,死亡5例(14.7%),外院出生24例,死亡8例(33.3%),相较于外院出生婴儿,本院出生婴儿的死亡率更低,χ2=5.78,P<0.05。

2.3 新生儿情况

2.3.1 一般情况

①死亡组入院日龄:10 min至 6 d,其中 <2 h有7例,>2 h有 6例。②胎龄:26~34周,平均29.9周,其中≤30周10例(10/16,62.5%),>30周3例(3/42,7.1%),提示相较于胎龄>30周者,胎龄≤30周的SGA死亡率更高。③出生体重:780~1480 g,平均1103 g,其中<1000 g3例(3/6,50.0%)≥ 1000 g10例(10/52,19.2%),χ2=4.52,P<0.05,提示出生体重越低,其死亡率越高。

2.3.2 新生儿并发症或原发病

呼吸暂停13例(100.0%)。脑室内出血5例(38.5%),重度窒息、RDS、肺出血各3例(23.1%),硬肿症9例(69.2%),消化道出血5例(38.5%),高血糖3例(血糖7.7 mmoL/L,23.0%),低血糖3例(血糖(2.2 mmoL/L,23.1%),NEC1例(7.7%)。

7例新生儿死后进行侧脑室穿刺以及腰穿,证实为颅内出血 5例(71.4%);3例(3/13,23.1%)死于 RDS者胎龄均 <30周,存活的RDS4例(4/45,8.9%)胎龄均>30周,相较于存活新生儿,死亡新生儿RDS发生率更高,χ2=7.78,P<0.05;12例(12/13,92.3%),相较于存活新生儿,死亡新生儿机械通气率更高(7/45,15.6%),χ2=8.47,P<0.05。

2.3.3 血气分析

新生儿入院1 h内的血气分析结果:pH为6.97~7.31,均值7.13;PCO2为 28~78 mmHg,均值 42 mmHg,BE 为 -18.9~5.3,均值 -9.7,HCT 为 0.34~0.78,均值 0.56。

2.3.4 死亡时间

第1天出现死亡的新生儿有2例,第2天出现死亡的新生儿有7例,第3天出现死亡的新生儿有2例,第6天出现死亡的新生儿有1例,第60天出现死亡的新生儿有1例,是由于患NEC造成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所以入院72 h内死亡的新生儿占84.6%(11/13)。

3 讨论

3.1 母亲对新生儿的影响

目前对早产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母体因素可能是新生儿早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国外早产儿,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母亲生活条件差、吸毒、社会地位低下、吸烟以及低龄妊娠等[1]。Lee等[2]研究证明导致胎儿早产并影响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为胎膜早破。本组死亡的新生儿中,76.9%的母亲均患有妊娠高血压症,其次是母亲胎膜早破。因为母亲在孕期血压持续升高,胎盘与子宫长期处于缺氧、缺血等状态,易造成孕妇胎盘发育不完全,子宫生长速度降低,毛细血管与绒毛膜面积缩小,最终造成胎儿SGA。本组SGA占62.5%与Mclntire等[3]报道一致。随着近些年来新生儿转运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有一定的提升,但VLBWI的发生率未能降低,因此,对高危妊娠产妇及时进行转运,给予产前干预治疗,可使早产率与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

3.2 早产儿死亡率和并发症的联系

本次研究表明,VLBWI的死亡率随胎儿体重与胎龄的增加持续降低,本文献报道一致。新生儿的胎龄越小,其成熟度越差,且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本次研究死亡新生儿均有程度不一的呼吸暂停现象发生。Kumazak等[4]相关学者的研究指出,若VLBWI胎盘处于异常状态,其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生率可超过50%。其中出生窒息,血压波动明显,宫内缺氧、缺血,酸中毒,窒息复苏时出现氧气过高或者过低等均是造成IVH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中,新生儿死后IVH可达71.4%,这主要因为少数新生儿窒息复苏不当、接受治疗时间较晚,以及血压波动明显的影响。

RDS好发于胎龄<33周的胎儿,Chard等[5]相关学者的研究指出,新生儿成熟度是RDS死亡的危险原因之一,而非胎生长速度。在本次研究中,死亡RDS的VLBWI胎龄均<30周,相较于存活组,死亡组RDS发生率更高。VLBWI出生时,胸和肺部功能发育均不成熟,呼吸中枢兴奋性较差,当RDS发生时,VLBWI迅速发生呼吸中枢衰竭。根据VLBWI治疗时间的不同,低氧血症持续时间久,出现IVH,或者PPHN的几率更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对患儿进行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不佳。在本次研究中,13例VLBWI行机械通气,均未能存活,这与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缺少复苏过程密切相关。所以,应提倡尽早治疗。现阶段,对于早产儿呼吸衰竭,国外已应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进行预防与治疗,可提高呼吸衰竭早产儿的存活率。Eliman等[6]相关学者的研究指出,产妇在生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降低IVH与RDS的发生风险。

呼吸衰竭、感染、缺氧与颅脑损伤等应激造成的应激性溃疡或者糜烂性胃炎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中,VIBWI死亡新生儿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因其有消化道出血,给喂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给予新生儿肠外静脉营养,依旧无法维持肠道正常功能[7],因其代谢紊乱,VIBWI多死于严重硬肺症。

VLBWI及ELBWI生活力低下,容易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围产期死亡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VIBWI多在生后72 h内死亡。Sankaran等[8]报道,VICU死亡者多在入院5 d内,其主要因素为早产。所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健是预防早产,而对于那些已经出生的早产儿,需结合其具体情况,在新生儿出生早期对生命指标进行密切监护,维持内环境稳定,重点预防呼吸道感染与相关疾病。

猜你喜欢
胎龄早产存活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宫内生长异常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及相关关系对新生儿ICD-10编码影响
胎儿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孕妇睡不好易早产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关系的研究
单胎双胎妊娠与自发性早产复发风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