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问题研究

2020-12-28 07:45刘子栋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低龄老龄人口老龄化

刘子栋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由2000年的8557万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9930万人。同时,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也由10.92%上升到了14.98%。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7%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10%,称该国家或地区为人口老龄化社会。照此标准,我国农村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且老龄化速度在飞快上升。受之前国家人口老龄化重心放在城市的影响,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经历了长时间的搁置和积累,现在已经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工作中的重要难题。本文试图描绘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同时对农村地区养老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希望能对我国农村地区养老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1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中存在城乡倒置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趋势大大降低,但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因此逐渐彰显。据表1数据可知,2000年我国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8557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数量比重为10.92%,2010年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9930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数量比重为14.98%。10年的时间,这一比重就上升了4.06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城市、镇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以及所占比重均远远落后于农村。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城乡倒置的现状。

1.2 农村老龄人口分布不均衡

我国农村地区的老龄人口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从全国版图上看,农村人口老龄化较快的三个区域构成了一条老龄化带:一是安徽、江浙沪地区、山东等,这是一条构筑于我国东部的老龄化带;二是由辽宁为主构成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地区,绵亘在中国的北部;三是由四川、重庆、湖南和广西组成[2]。

2 中国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问题

2.1 农村老龄人口面临的共性问题

2.1.1 收入保障体系脆弱

当前农村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务农收入、社保支持、儿女给予。2020年农村老人每月领取养老金在六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同时基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农业收入的微薄情景,其务农所得也是寥寥无几。而儿女外出打工所得也是需要用于自己家庭的孩子养育和基本生活之上。所以虽然低龄老年人可以自养,但是一旦遇到疾病、灾害等原因,其家庭收入就会不够使用。而高龄老人由于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原因,其收入保障体系更加脆弱。

2.1.2 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步入老年阶段的农村人口多未接受过教育,或者接受教育的人早已离开农村步入城市。老年阶段具有的守旧特点以及农村落后的社会文化现实也使得农村老年人思想观念受传统影响大,难以接受新的思想。这表现为拒绝接受养老院养老,不认同新颖的、正确的养老技术和知识。

2.1.3 传统孝道观念淡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遵守已久的孝悌观念在逐渐淡化,年轻一代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物质享受。当家庭资源面临分配时,老年人群体往往处于边缘位置,很少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例如家庭外出旅游以老年人身体不便为由拒绝带老年人出门。同时,年轻一代选择不赡养父母最终与父母对薄公堂的事件近年来更是屡屡发生。这不仅对老人的基本生活产生影响,其精神也容易受到冲击。

2.1.4 精神慰藉缺失

农村老人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慰藉缺失问题。随着子女成家,原有的家庭成员不断减少,如果再因疾病等原因导致老伴去世,在世的老人会面临更严重的孤独问题。加之农村地区老年人娱乐活动、场所很少,导致大多数老年人聚在一起互相支持,而那些无行动能力的老人则只能一个人终年面对屋顶。虽然老年人群体之间存在情感支持,但是相比之下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家庭情感支持。而子代由于生活压力背井离乡,老年人因此获得家庭情感支持的机会也会很少[3]。

表1 农村60岁以上人口数据表

2.2 低龄老人面临主体性权利丧失问题

当前农村低龄老人依托于土地、农村畜牧业,可以解决自身温饱问题,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养”。但自养同时他们在子代身上也有着很大的牺牲,这表现为老人晚年仍然在负责孙辈儿孩子的抚养、上下学等工作;在子代上学、买房子、结婚上给予倾尽自己的经济支持等等;他们不断让渡着自己本该拥有的闲暇权利和资源。同时农村地区特有的针对老年人的舆论体系也驱使着老年人无法跟随自己内心休闲生活的想法而继续投入为子代积累资源的劳动中。另一方面,基于对子代的关爱,老年人也会选择继续劳动去帮助子代发展。农村地区老年人就这样一步步丧失了选择不劳动、自由安排自身事务的主体性权利。

2.3 高龄老人面临照料缺失问题

大部分农村高龄老人已经部分或完全丧失自养能力,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生活。他们身体状况一般较差,疾病缠身、没有行动自理能力,对家中儿女依赖严重。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压力增大,年轻子女外出打工情况时有发生,高龄老人无人照顾经常发生,即便家中子女轮流照看,年轻子女的生活压力也会影响到高龄老人的照料质量。同时农村地区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子嗣或家中儿女不孝顺,其生活更加困难。

3 中国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问题解决对策

解决中国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就要立足于中国农村现状国情,既要看到我国农村地区所既有的养老支持体系,又要找准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目标群体和他们的具体问题。

3.1 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经济水平落后是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的根源。城乡发展差异给予农村子弟强烈的心理落差,基于对更好生活水平的向往,大量农村年轻人口涌入城市。国家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身份制度的改革也为农村人口的流动破除了制度藩篱。从而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就被留在了农村,无人照料就成了难题。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和岗位,出台相关政策福利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回巢,留住年轻人才能使得老有所养。

3.2 发展老人农业[4],提高老人主体感

大量的年轻人口外出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群体主要为老年人。创新发展老人农业,使农村低龄老年人获得更高的自养水平,提高他们的收入保障,同时作为过渡,老人也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适应自己老年人角色的转变。低龄老人自给能力的提升和收入的提高,也使得他们对子代的付出中有更多的资源基础。量力支出的同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和价值感会提升,从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也会大大提升。

3.3 积极宣传先进养老思理念,发展老人互助养老的养老新模式

农村是熟人社会,人们之间互相支持、一起生活。在大量年轻人口外出打工的现实下,农村老年人成为主要群体。以村委会为单位向他们积极宣传一些先进养老思想观念,开展村内老人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对于无儿女、又无行动能力的老人,可以以在村内招聘中年妇女,村委会发放工资等形式进行照顾。

3.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随着国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快速普及,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实行过程中依旧有待完善之处。国家要继续扩大农村低保覆盖范围、完善农村地区社会救济和“五保”养老制度。积极改善农村地区居住环境,提升医疗水平。依照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养老金数额。积极鼓励城镇社会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建设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培养农村服务人员。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探究家庭养老的新模式。

4 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在这个国家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解决中国农村地区老龄人口养老问题是国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重要的人口发展工作,而想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老龄人口问题治理之路就必须要依托于中国农村的实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但农村地区的养老之所以没有成为急迫性问题,就在于农村老年人通过“家庭养老”和“以地养老”的结合的养老没有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负[5]。而这也就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特殊之处。

在当前发展阶段,国家无力承担起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养老工作。所以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工作势必会呈现出一种高覆盖率、低补助的状态。同时,受制于思想观念,家庭养老模式依旧会是我国年农村地区养老的主要模式。如何在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之上,减轻抚养人群的抚养压力、增加被抚养者的生活满意度将会是未来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治理的关键。

猜你喜欢
低龄老龄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人民日报: 低龄不再是恶行的“免罪金牌”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老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