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小说俗字典》在契约文书等领域中的学术价值

2020-12-28 06:55
关键词:俗字文字学异体字

张 丽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由曾良师和陈敏编纂、广陵书社2018 年出版的《明清小说俗字典》(以下简称《俗典》)[1],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图书(2018)”二等奖。①2019年9月4日至5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34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福州召开,并开展了“全国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图书(2018)”推选活动。该书花费近10 年时间,将数百本明清古本小说中的异体字图版穷尽性搜罗出来,字头按音序排列,每个异体字后录有多条语例,是迄今为止关于明清刻本文献异体字字典中收字规模最大的一部专业字典。仔细品读《俗典》后,我们认为该字典具有鲜明的编纂特色,在契约文书学、辞书学和大型字书编纂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同时,《俗典》为明清小说文本、大型辞书编纂和近代汉字等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一、《俗典》编纂特色鲜明

说到古本小说俗字,不得不提刘复、李家瑞先生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以下简称《字谱》)[2],该书仅对十二部古本小说中的俗字列表,抽样性地揭示古本小说俗字流行状况,且异体字下没有语列证明,而《俗典》以明清古本小说为语料对象,广泛穷尽性搜罗了《古本小说集成》[3]《古本小说丛刊》[4]等小说中的异体字图版,保持了异体字的原貌,列正字3 000 余个,收异体字万余个,全书共151万字,收字规模远超《字谱》。

《字谱》仅在正字下列数个异体字,无注音、无语例,全书按部首和笔画数排列,检索不太方便。而《俗典》编排体例相当完备,全书按音序排列,方便读者检索,在3 000个正字下分别罗列相应的异写字形图版,并增加注音、增加语例,有些异体字后面还不止一个语例。除了语例外,编者还在语例后加以简单的考释,如“比”字:“‘比’是动作,故加‘扌’旁。”[1]33又如:“‘卑’字,今标点本多误作为‘畀’,非。”[1]33内容非常细致。

《字谱》中的异体字皆为今人照古籍描摹而成,书写过程中异体字的形体难免有失真之处,而《俗典》中的异体字字形全是从古籍中剪切出来的图版,最大程度保证了古本小说异体字形体的原貌,故而该书异体字形具有高保真度,为近代汉字的形体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该书版面设计也颇具特色。编者将每个异体字图版嵌入语例的左上侧,极大方便读者阅读。每个异体字图版处理得非常清晰、醒目。该书的装帧也非常讲究,由于书本较厚,采用了圆形布脊,方便读者翻阅;由于书的开本大,故该书采用了更厚实的双胶纸,经久耐用;书名用字是从《古本小说集成》中收集的字,与字典内容相呼应。封面选择有特殊纹理的艺术纸,加上茶色的布脊,试图体现民俗的感觉。

总之,《俗典》无论在规模、体例、内容,还是封面设计、纸张的选择和装帧等方面,都体现出精细、厚重之感,特色非常鲜明。

二、《俗典》在契约学中的价值

《俗典》在古籍校勘中的价值,曾良师在《明清小说俗字研究》[5]中已有大量论述,主要讨论的对象为《大正藏》和古本小说的标点本因不明俗字而误的情况。其实,《俗典》在宋元以来契约文书整理中的参考价值也显而易见。下面举8例。

1.陈金全等录《姜贵乔卖山契》:“上凭水满,下至溪。”[6]17

按:上揭契约录文中的“水满”语义无解,“满”原契图版作“”,此乃“沟”的繁体“溝”的俗字。“溝”的俗写在明清契约文书中经见,如《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八月金开祥立卖屋房契抄白》:“西至屋外阳。”[7]卷10,451《陆大谟、陆大和弟兄二人断卖田契约》:“左凭,右凭陆大春之田为界。”[8]册10,200明清古本小说中亦有其例,如《古本小说集成》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弃捐壑,不见逮及。”又明刊本《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卷二:“董氏曰:‘妾疑其为怪物,是夕命本宫火者,将此女弃于皇城御中浸死矣。’”[1]199可为契约文书的校读整理提供直接字形证据。

2.陈金全等录《姜光周父子卖山契》:“其山场任浞(凭)买主栽木修理管业。”[6]17

3.《吴贤义、杨开时立合同字》[9]册3,258

4.《杨世齐立断卖土股栽主杉木约》[9]册6,95;《姜齐周等立分关合同字》[9]册9,493

5.《向□贵立卖山场土约》[9]册10,246

6.《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凌洪彂、凌洪盛立议字》[15]卷9,351

按:上揭契约标题中的“彂”原契中作为人名用字,原文为:“立议字人:凌洪盛(押),凌洪彂(押)”此应为“发”的繁体“發”的“癶”草写简省作“业”、“殳”讹变作“矢”的俗字,《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字典》)未见,《中华字海·弓部》:“彂:同‘發’,见《重编国语辞典》。”[16]其实“發”的异体“彂”明代文献中已见,如《古本小说集成》明刊本《熊龙峰四种小说·苏长公章台柳传》:“每日佥书公座,并无事务落。”[1]161即其证。清代以来契约文书中经见,如《嘉庆十三年(1808)九月十六日罗章琳立退粮田契》:“其田自退还李边之后,罗乔入手过户完粮,收租管业。”[10]册6,332《清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冬月宋观成订〈乡音集要解释〉下册之九七》:“發:生发,发达,发财。:仝。”[11]卷10,285《民国十三年(1924)八月歙县叶恒升立杜卖大小买田赤契》:“恐口无凭,立此杜卖大小买田契永远存照大。”[17]卷1,152皆其例。

7《.清咸丰三年(1853)六月汪后平立断骨出卖竹园契》[15]卷10,376

8.王支援等录《乾隆四年(1739)孙耀卖契》:“如有户族兄弟子侄人等争兢,卖主一面承当。”[21]

按:上揭契约录文中的“争兢”不词,“兢”原契图版作“競”,此乃“競”的误录。《说文·誩部》:“競:强语也。”[13]58上“競”今简化作“竞”,音jìnɡ。“争竞”即争辩的意思。而“兢”音jīnɡ,《说文·兄部》:“兢:……从二兄……读若矜……一曰兢,敬也。”[13]177上义多为“小心谨慎”。《俗典》对“競”“兢”二字的音义区别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证。明清小说中,“兢”有时俗写作“競”,如《古本小说集》明刊本《关帝历代显圣志传》卷二《两显圣救沈氏父子》:“远看许多妇子,兢走南阡。”《俗典》:“‘兢’是‘競’的俗写。”[1]313《俗典》观点是,但反过来,我们不能说“競”是“兢”俗字,或“競”与“兢”同。故上揭契约录文中的“兢”为“競”的误录,当校正。

三、《俗典》的其他学科价值

《俗典》除了在契约文书整理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外,它在文字学,尤其在近代文字学和辞书学等专业中,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文字学价值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俗文字在文字学史上应该有重要的地位,但过去没有人注意过,这是重古轻今的毛病。”[22]与古文字研究相比,近代汉字的研究还显得不够。张涌泉先生认为古文字研究和近代汉字研究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除”[23]。近代汉字研究可以“为正字法提供根据”、“检验简化字,为文字改革提供依据”、“为音韵学研究提供材料”[24]225-226[25]43-44。张涌泉先生认为近代汉字研究具有“提高古籍整理的质量”、“提高大型字典编纂的质量”、“有助于对汉字简化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汉字的整理和规范”、“有助于建立完整的汉语文字学体系”等学术价值[26]。黄德宽、陈秉新先生《汉语文字学史》认为:“俗字(近代汉字)研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拓的研究领域,还有许多课题需要学者解决……随着地下出土的文献的逐渐增多,古代各个时期的各种不同的文本又为我们研究俗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新出秦汉以降简帛文献、各地民间契约文书(如徽州文书等)、新出碑刻墓志等都有许多俗字资料。”[27]307《俗典》在文字学上的意义,从宏观来说,它和宋元以来契约文书俗字一起,上承敦煌俗字,下至清民国,揭示了近代汉字发展的完整序列,学术意义重大。具体来说,《俗典》大大丰富了近代汉字的研究内容,为探寻单个文字的形体演变、探讨简化字的来源提供了绝佳语料,有助于汉字史和汉语史的研究,为汉字的规范化提供有益参考,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辞书学价值

《俗典》对辞书编纂有利用价值。第一,它可补大型字书失载的字形。正如《俗典》凡例中所说,该书收集俗字时,重点收录《字典》所失载的字形,或《字典》虽收字形、但无语例的字。有些字的异形非常丰富,流传范围也很广,时间也长,但《字典》收载的异写字形寥寥无几。因此,该书为大型字书的编纂可以提供直接的借鉴内容。如“與”在明清刻本、抄本小说中有27 个异写形体[1]766-768,而《字典》仅收录了“與”的2个异体字,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再如《俗典》“畫”有27个异写字形[1]245-247,但还有相当部分“畫”的异写字形为《字典》失载。可以说,《俗典》为《字典》的今后修订编纂提供了直接的文字来源参考,可见《俗典》在大型字书编纂修订中的价值之高。第二,《俗典》可以纠正语文辞书编纂中义项的错误处理。现略举1 例,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凡例,“抄2”的各个义项不能写成“钞”,但实际上“抄2”义项①“搜查并没收”在具体的古籍中是可以写成“钞”,《俗典》等古籍能为“抄2”义项①写作“钞”提供不少鲜活语例[1]前言,6。

四、结 语

《俗典》为明清小说文本研究、大型字书编纂和近代汉字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根据学界研究,今天我们所见的明清小说标点本,在文字和标点等方面还存在商榷之处,其实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古本小说中的文字未能弄清所致,《俗典》正好为我们准确读通古本小说、纠正明清小说标点本中的文字讹误提供了一把钥匙。因此,文本问题应该是今后明清小说研究的重要的领域之一。由于明清古本小说语料丰富,含有大量异写字形,为今天大型字书编纂、探寻近代汉字形演变、汉字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为揭示明清时期民间真实的用字情况,提供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第一手语料,因此,《俗典》的辞书学和文字学价值也非常显著,为学界今后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指明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猜你喜欢
俗字文字学异体字
东巴文字典异体字的整理与编纂规范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未收的古文隶定字分析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史研究中的汉语词义问题探索——以郑樵的假借研究为例
文人笔记与俗字研究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