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鰤鱼诺卡氏菌病病例报告

2020-12-28 08:25
兽医导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鲜鱼抗菌药致病菌

张 超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404155)

乌鳢(Ophiocealus argus),别名“鱼老虎”,有的地方称其为乌鱼、黑鱼、财鱼或生鱼,分类上隶属硬骨鱼纲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水系。乌鳢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除癖生新、滋补调养的功效,是鱼种珍品,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据2019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乌鳢养殖产量为459 277 t,是我国淡水名优特鱼类主要养殖对象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各种不明原因的病害时有发生,其中以“结节病”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结节病”是一种以全身主要器官出现白色结节状增生为主要特征的细菌性疾病,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是主要致病菌。2019年5月,某养殖场乌鳢出现了以“结节”为典型症状的死亡,文章从现场调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对该病例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乌鳢鰤鱼诺卡氏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现场调查

土池,单养乌鳢,规格为每尾500 ~ 700 g,亩载鱼量为2000 kg左右;pH、氨氮和亚硝酸盐分别为8.5mg/L、0.5 mg/L和0.3 mg/L;主要饵料为冰鲜鱼,辅助投喂少量鸡肠、鸡肝等动物内脏;发病水温为18~27℃;病鱼静止于池塘边缘的浅水区,开始几条,逐渐增多到十几条;三日内累积死亡率约为2%。

2 临床诊断

2.1 寄生虫检查

鳃部、体表、肠道等组织器官目检和镜检后均未发现明显寄生虫侵袭。

2.2 症状

病鱼部分表现为眼球突出,部分表现为体表溃烂,剖检可见:腹腔内有清亮液体流出,肝、肾、脾脏、心等主要器官表面布满针尖大小的白色结节,肌肉内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增生物。

2.3 病原检测

无菌条件下取患病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和纯培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该菌生长缓慢,各脏器上出现的菌落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为白色、砂砾样、边缘皱缩,菌落大小φ1~3 mm不等;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菌株采用诺卡氏菌特异性引物(N5F1:5’-TGAGCC TGA ACT GCA TGG TTC-3’,N5R1:5’-ACG GTA TCG CAG CCC TCT GTA-3’)进行 PCR扩增、测序,通过NCBI-Blast同源性比对发现与鰤鱼诺卡氏菌的同源性最高。结合临床症状、菌落形态观察和测序结果分析,判定该病例的主要致病菌为鰤鱼诺卡氏菌。

2.4 药敏实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药敏结果显示,病原菌对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复方磺胺甲噁唑)、麦迪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较为敏感,对青霉素和头孢类的大多数抗生素存在抗性。需要说明的是,根据201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结合本药敏实验,只有氟苯尼考和复方新诺明可以选择作为该病治疗的抗菌药。

3 治疗

3.1 水质调节

换去部分塘水(1/3 ~ 1/2),二氧化氯(10%含量)0.2 g/m3全池遍洒,用药后开增氧机2~4 h,隔 2天用1次,连用2次。7d后全池泼洒EM菌液。

3.2 药物治疗

将氟苯尼考注入冰鲜鱼的腹腔内,每尾注射5 mg,同时在表面拌入少量Vc,每天投喂1次,连用到第12d,基本不再出现溜边等行为异常的鱼,继续连用5d,疾病得到完全控制,停止用药。

4 总结

鰤鱼诺卡氏菌是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多数为腐生,少数营寄生,是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菌。乌鳢为易感品种,一旦感染,表现为病程长、治愈率低、累积死亡率高等特点,且容易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有报道建议把氨苄青霉素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早期也有应用青霉素治疗成功的案例,本实验药敏结果可见该菌株对青霉素不敏感。不同地区和不同来源的分离株对抗菌药表现出不同的药敏特性,给该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建议对发病病例治疗时开展药物敏感实验,筛选敏感抗菌药,避免抗菌药的盲目使用。本病例采用敏感抗菌药氟苯尼考,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鰤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鱼体本身抵抗力下降、养殖水体环境恶化、病原菌增殖。高密度的养殖模式导致排泄物及多余饵料沉积于池塘中,引起水质污染,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尤其是投喂冰鲜鱼的池塘,水质极易发生恶化,水质恶化对鱼体造成胁迫,免疫力下降,同时为病原菌的增殖和入侵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引起病害发生。有资料认为乌鳢鰤鱼诺卡氏菌的发生可能与冰鲜鱼的投喂有关系,但缺乏相关依据,经过驯化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的乌鳢养殖塘同样会暴发该病。结合积累的病例资料具体分析,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水质和饵料投喂有关。乌鳢性贪吃,投喂的冰鲜鱼在其消化道内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消化完全,如果投喂数量或投喂次数过多,造成冰鲜鱼大量浪费于池塘中,易引起水质恶化。另外,不易搭配过多的动物内脏,生产中有这样的案例,搭配动物内脏过多,导致饵料的营养搭配不合理,乌鳢表现为生长缓慢,大量脂肪沉积于腹腔中,抗病力明显下降。

乌鳢诺卡氏菌病多发生于春末秋初,易发水温为22℃左右,病原主要通过口腔、鳃或创伤感染。一旦感染,发病时间长,且发病前期症状不明显,且呈慢性经过,很难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因此,更要注重预防。可采用以下几种措施进行预防:(1)选择健康优质的苗种,合理控制养殖密度;(2)适时适量投喂优质的饵料,保证鱼体有良好的营养来源;(3)做好水质管理,定期消毒或调水以减少致病菌滋生;(4)加强巡塘,特别是在疾病流行期,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进行鱼病的常规检查,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猜你喜欢
鲜鱼抗菌药致病菌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小猫咪
第一次炒鲜鱼的收获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用抗菌药小心腹泻
基因芯片快速检验细菌的临床应用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