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探讨*

2020-12-28 15:06吴佩珊陈洁瑜赵晓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7期
关键词:偏颇痤疮体质

吴佩珊 ,陈洁瑜 ,2,李 斐 ,罗 仁 ,2,赵晓山 ,2**

(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广州 510515;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州 510515;3. 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赣州 341000)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王琦教授将中医体质分成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血瘀质和特禀质。体质的先天因素是不可控制的,但是后天因素是人为可控的,并影响着体质的形成。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文献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后天形成基础主要受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包括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情况、情志因素等[2-4],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类型。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根据不同的体质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干预,从而调和体质,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该类人群形体多偏胖,常见表现为平素油光满面、易生痤疮粉刺,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心烦急躁易怒,大便多燥结或粘滞,小便短赤,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多见滑数[5]。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先后对我国不同地区自然人群的中医体质进行了流行病学调研,尤其是北京王琦教授课题组通过全国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研发现,我国一般人群中约1/3 的人群为平和体质,约2/3的人群为偏颇体质;偏颇体质中气虚质(13.42%)、湿热质(9.08%)、阳虚质(9.04%)较多见[6]。由此可见,湿热体质的现患率居8 种偏颇体质的第二位。同时,健康、亚健康、疾病的人群中,中医偏颇体质的比例逐渐增大[7]。可见,湿热体质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其形成多由于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善食肥甘,或长期饮酒,火热内蕴,早在《内经》[8]时代就有所描述。张仲景《伤寒论》[9]提出了“酒客”“湿家”等类似于湿热体质的体质类型。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0]明确提出了湿热体质,“治法总宜辨其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症。”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病相关”[11],如痤疮[12,13]、湿疹[14,15]、便秘[16,17]、脂肪肝[18,19]、糖尿病[20]、高血压[21,22]和高脂血症[23]等疾病较常发生于湿热体质人群,可见湿热之症。然而“体质可调”[11],通过干预影响体质的后天因素可纠正偏颇体质,从而实现病因预防。因此应从研究湿热体质与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睡眠等)的相关性入手,来控制其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健康水平。本文通过结合中医古籍与现代研究对二者关系作一综述,以便指导湿热体质人群改变生活方式,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1 饮食因素

1.1 饮食偏嗜

中医体质理论认为,长期的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膳食结构均可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1]。《琉球百问》[24]曰:“地食人以五味,味有厚薄,本不可偏,偏于厚者,多郁为热。热胜于胃,则水谷之湿莫不受其熏蒸。湿热互结,清浊相干,气难通泰。”过食肥腻易生热,过饮甘甜易生湿,湿热郁久,就会导致体质的偏颇。研究发现,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三高”饮食模式与湿热体质的形成密切相关[25,26]。

探讨饮食习惯与体检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危凌云等[27]发现以荤食为主、吃荤食越多的人,其体质更偏向于湿热体质,爱好精细粮食的人也多倾向于湿热体质。鹿佳等[28]研究发现湿热体质与喜酸、喜甜关联性较强。吴玉娥等[29]在一般人群中研究,以平和质为对照,结果显示喜炙烤是湿热质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对广东籍的湿热体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喜凉、喜烧烤、喜咸鱼、喜肉类、喜甘甜的人群湿热体质的得分较高[30]。

由此可见,湿热体质的人应改变膳食结构,宜食甘凉滋润、清热利湿的食品,要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或含纤维素及维生素较多的食物[31],少食辛辣燥热、大热大补的食物,少食性热生湿、肥甘厚腻的食物,也要避免进食过多酸性食物。

1.2 饮食不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8]曰:“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人体摄入饮食后,经脾气的运化、胃的腐熟功能,转化为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肺主输布,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若饮食不节,过食寒凉、燥热之品,暴饮暴食,则饮食物不易被脾胃运化腐熟,因此容易损伤脾胃功能,使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蕴中焦,郁久化热,容易导致湿热体质[32]。 广东居民具有独特的饮食习惯,如喝早茶、下午茶、夜宵和煲汤喝粥等等,长期过量的饮食可加重脾胃的负担,酿湿困脾,也是广东地区湿热体质居多的原因之一[33]。

因此,湿热质人群需三餐按时适量,做到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不吃夜宵,养成八分饱的习惯。

1.3 嗜好烟酒

烟酒有助湿生热之弊,能推动湿热体质的形成[34]。顾靖远在《顾松园医镜》[35]中提出:“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圣济总录》[36]曰:“论曰胃弱之人,因饮酒过多,酒性辛热,善渴而引饮,遇气道否塞,酒与饮俱不化,停在胁肋,结聚成癖……谓之酒癖。”酒是一种特殊的湿热毒邪,大量饮酒,湿热内蒸,导致肝胆疏泄失调、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胃功能受损,则加重湿热之邪的停滞。烟乃燥热之品,肺为娇脏,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燥热之邪极易损伤肺阴,肺的生理功能失调,可致水液代谢障碍,则痰湿内生[37]。

王洋洋等[38]开展中医体质和健康状况调查,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烟酒偏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热质与有烟酒偏好存在对应关系。在广州地区动脉硬化病人心血管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中,湿热质是动脉硬化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之一,且吸烟、嗜酒与湿热质动脉硬化的发生显著相关[39]。李红等[40]在长沙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湿热质患者以嗜烟酒为主,且少烟酒为保护因素。

所以,湿热体质人群应戒除烟酒嗜好,这对脂肪肝、动脉硬化等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缺乏运动或久坐

张志聪曰:“形乐志乐则过于安逸矣,过于安乐则神机不转。”[41]《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42]曰:“过逸则脾滞,脾气困滞而少健运,则饮停湿聚矣。”好逸少动、久坐之人,脾气虚弱,气血运化无力,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易形成湿热体质。在广州地区中年肥胖者生活方式及其中医体质研究[43]中,湿热质是肥胖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之一,分析运动习惯对中医体质的影响,得出有规律运动组以平和质(50.00%)为主,无规律运动组以痰湿质(25.49%)为主,不运动组以痰湿质(31.58%)、湿热质(19.30%)为主的结果。赵琳琳等[44]分析心血管健康指标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发现湿热质与运动相关,且良好的运动行为是不易形成湿热质的保护因素。在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分布及生活方式调查中,湿热质患者的生活方式中喜卧喜坐所占比例最大,提示脂肪肝病人湿热质平素活动少[18]。

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是祛除湿热很好的方法。这是因为“脾主四肢肌肉”,通过四肢的运动,反射性地达到了健脾祛湿的目的,且帮助疏通毛孔,排毒。湿热体质可通过适当增加运动量,适当出汗,延长运动前后拉伸时间来缓解湿热症状[45]。该类人群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跑步,各种球类,游泳等。运动的方式有游泳、爬山等,但最理想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通过快步走,达到了按摩肠胃、促进消化吸收、消耗脂肪的目的,有瘦身、降脂、通便、祛除胃肠湿热的作用。每次运动以全身出大汗,面色发红为宜,注意大汗后不宜马上洗澡。最好选择凉爽时锻炼,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应减少户外运动的时间。久坐者应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筋骨,长期伏案不能避免久坐者可做一些原地运动,如踮脚尖、伸展下肢、抬腿等。

3 睡眠问题

《素问·上古天真论》[8]曰:“今时之人不然也……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人体的气血主要在睡眠中进行恢复和储存,经常熬夜容易耗伤阴液,虚热内生,致使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导致偏颇体质的形成。经常熬夜的不良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湿热体质的形成有关。刘含等[46]对广西地区湿热体质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睡眠不规律、晚睡早起的人群湿热得分较高。另一方面,痤疮患者最常见的中医体质是湿热质[13,47],而痤疮的发病率与熬夜具有相关性。 在昆明地区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调查中,痤疮患者多为偏颇体质,且湿热体质较多,熬夜的痤疮患者中偏颇体质占比较不熬夜的痤疮患者中更高[12]。张贺[48]的研究也表明,熬夜是影响痤疮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之一。可见,熬夜、痤疮与湿热体质是互相影响的。

失眠的发生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而湿热体质也是失眠患者的其中一个证型[49]。马学慧等[50]对亚健康失眠体质研究,发现男生组湿热质在失眠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赵丽娜等[51]通过调查了解失眠状况及中医体质分型,发现湿热质是发生失眠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主要与湿热体质人群的不健康饮食结构,暴饮暴食及烟酒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这些生活习惯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聚湿生痰,若不加以节制,则会造成痰火扰心,导致失眠。

因此,坚持科学的作息,早睡早起,应保证至少每天晚上8h的睡眠时间,以恢复身体精力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减轻和改善湿热体质。

4 其他

其他各种因素如环境区域、气候条件、生活习俗等也能影响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中医体质[52]。《素问·异法方宜论》[8]体现了因地制宜这个思想,“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广东地区属于岭南地区,依山傍海,长年湿气弥漫,气候炎热、湿润多雨,广东人随之形成特有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如喜甘甜、咸鱼,饮食不节等,使得湿热体质成为广东地区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33]。胡号应等[53]比较广州地区与北京地区体检者中医体质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发现广州地区的湿热质比例高于北京地区,生活方式也存在差异。邓小敏等[54]调查分析广西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特点,结果显示湿热体质是偏颇体质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符合广西地区以湿热为主的气候特征,认为体质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体质与情质也密切相关,早在《内经》就有阐述,强调形神合一以保养健康[55]。湿热体质人群湿热郁于肝胆,湿热扰乱心神,情志多表现为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而这种长期的情志状态,肝郁化火,助长湿热体质的形成。唐芳等[55]探讨中医体质类型的的人格心理特征,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相比,湿热质的内外向维度和神经质维度得分具有显著差异性,湿热质人群个性多内向、情绪不稳定。钱忠立[56]分析精神心理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发现焦虑者以阴虚质和湿热质最为常见。在便秘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中,便秘患者以湿热体质为主,且异常精神心理便秘患者中多见阴虚质和湿热质,心理状态以焦虑最为常见[57]。因此克制烦躁过激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湿热体质。

此外湿热体质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广东人爱好喝凉茶的生活方式,以求借助凉茶清热解毒祛湿[58];但过分喝凉茶,过度祛湿,有可能将体质转化为阴虚,贪凉则会逐渐伤害阳气,导致阳虚。可见,湿热体质与生活方式是相互影响的。

5 小结

研究认为:湿热“涉及中医脏腑、经络7 个系统的43 种疾病,分属于西医的呼吸、泌尿等11 个系统的72种急慢性疾病”[59]。因此,明确湿热体质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及如何有效地调理湿热体质,对于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现代研究中有中医体质和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但是缺乏对单一体质的探讨,对二者相关性的研究存在样本量少,代表性不够的问题,甚至相关流行病学设计不够严谨;且多为理论研究或中医古籍记载,缺乏循证医学数据支持。研究多为湿热证型的疾病,对疾病前状态——健康状态及亚健康状态的湿热体质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研究和探讨。而生活方式的概念范畴较广,对其深入细致研究存在困难,其与湿热体质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全面和系统的探讨,并且需要随机对照研究设计。

综上所述,湿热体质与饮食偏嗜或不节、烟酒偏好、运动缺乏和睡眠时间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湿热体质人群应及时调整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少食甘酸滋腻之品以及辛温助热之品,戒辛辣、炙烤,减少荤食和细粮的摄取,戒除烟酒;避免熬夜过于劳累,保证规律的睡眠;避免长时间坐卧,多做大强度的体育锻炼;克制过激情绪,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等。如对湿热的偏颇体质状态进行长期干预,可改善湿热体质的体质偏颇状态,增进平和体质状态,提高生活质量[60],这对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偏颇痤疮体质
2021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四)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红蓝光祛痘仪联合复合酸焕肤凝露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高职高专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医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