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20-12-28 02:00钱东恒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4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法治道德

钱东恒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怎样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珍爱生命》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走近中学》一课,让学生们认识道怎么才能使我们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自强不息》一课,同学们能领略到自信者的风采和自卑给人带来哪些影响,从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再如初二道德与法治中的亲子关系、同学友情、师生结伴同行、诚信等;初三教材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等其中也不乏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等与中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

二、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学会交往》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发现友谊的重要,获得友谊的方法,自觉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尊重、真诚,要理解,要宽容。學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取到积极作用。

三、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个性心理

(1)通过渗透自主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质主要要把好“三关”。 首先是教材关,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能力,让学生在课前对将授内容进行自学,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逐渐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其次是课堂关。教师应该在把握所授内容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材料,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再加以教师恰倒好处的点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教学任务。再次是练习关,不管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教师都不能为学生包办,应该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出错,“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在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中,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质。

(2)通过渗透志向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有许多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的教学素材。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不断进行的探索;袁隆平、吴文俊等一大批科学家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徐虎、李素丽等普通工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默默奉献。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3)通过渗透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主要要为学生创立一个愉快合作、友爱融合的课堂人际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让学生分组讨论、互问互答、补充回答或问题转移等形式,渗透合作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课堂大集体中去,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孤独感。

总之,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贵在持之以恒。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法治道德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