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研究

2020-12-28 01:59吴岚
科技资讯 2020年31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新媒体教育

吴岚

摘  要:新媒体崛起的时代,网络成为教育舆情的重要传播载体。該文通过分析云南省昭通市的“冰花男孩”这一教育网络舆情的典型案例,从教育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形成环节和形成模式3个方面探讨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环节包括触发传播环节、意见集聚环节和主动扩散环节,教育网络舆情改变了传统教育舆情的线性模式,而是以非线性超循环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关键词:教育网络舆情  新媒体  形成机制  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1(a)-0228-04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ublic Opinion on Education Network

WU Lan

(Hunan Police Academy,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the rise of new media, the networ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education public opinion. By analyzing the typical case of "ice flower boy" in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the forming link and the forming mode.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on education network includes trigger communication link, opinion gathering link and active diffusion link. It has changed the linear mod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public opinion, but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a non-linear hypercycle mode.

Key Words: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New media; Formation mechanism; Education

在我国,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各级政府、机构和普通民众关注的对象,教育舆情随之产生。教育网络舆情是近10年来兴起并日益成为热点的重要议题,在网络时代,特别是新媒体兴起之后,教育舆情与网络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网络成为教育舆情的一种新而重要的传播载体。以高等教育舆情为例,研究发现,2017年度高教舆情十大热点事件的首曝媒体以网络媒体为主,所占比例已至90%。因此,教育网络舆情研究既是对教育舆情研究的延续,也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新发展的探索。

在众多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中,云南省昭通市的“冰花男孩”是一个典型案例。2018年1月8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一名8岁的男孩王福满冒严寒上学,头发眉毛被风霜粘成雪白的照片被传到网络引发热议。随后,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团昭通市委等部门倡议社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1月10日,首批善款10万元抵达,“冰花男孩”获得补助500元,相关事件助推舆情进一步扩散升温并达到传播最高峰。随着时间推移,舆情逐渐平息。

1  概念与理论

1.1 教育网络舆情

教育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社会公众以互联网为载体围绕教育事件、教育现象、教育行为及教育政策等中介性教育事项,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1.2 理论基础

1.2.1 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G.费农最早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形成、成长、成熟、衰退4个阶段。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教育网络舆情也可以视为一个产品,虽然这个产品不一定是由生产者主动生产的,但却也存在形成、成长、成熟、衰退4个阶段,有其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规律。

1.2.2 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一般来说,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理论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2  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

关于教育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的探讨,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论述,认为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就是教育网络舆情生成、兴起、高潮和衰退4个生命周期。该文认为,形成是某事物最开始成形的一种状态和过程,而非其整个生命周期,因此,该文重点探讨在形成阶段教育网络舆情的运行方式,将从构成要素、形成环节和形成模式3个方面来探讨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

2.1 教育网络舆情形成的构成要素

有学者认为教育舆情的构成要素分为主体、客体、中介性教育事项和空间等要素。教育网络舆情相较于教育舆情多了“网络”两个字,实际上是传统教育舆情在传播空间或载体上发生的转移。因此,借鉴前人对于教育舆情构成要素的分析,该文认为,教育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网络空间,这个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网络空间即“场域”。

2.1.1 教育网络舆情的主体

教育网络舆情的主体是活跃于网络空间的社会民众,这些社会民众又分为教育活动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间接参与者是通过在网络空间参与具体教育舆情才成为教育舆情主体的社会民众。

教育网络舆情主体整体素质较高,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专业知识都处于较高水平,思考结果较为深入,在网络空间形成的舆情言论容易聚集社会民众的认识,形成共识,其中一些知识层次较高的参与者,如教育专家或知名学者,则在教育网络舆情主体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该类群体的立场较为客观,对某些或者某类中介性教育事项的观点和看法较为理性,其针对具体教育网络舆情的观点言论更容易被网民所接受,也更易形成较为统一的舆论倾向,从而引领整个舆情走向。

2.1.2 教育网络舆情的客体

教育网络舆情的客体是基于教育公权力运行所产生的中介性教育事项。教育事关国家的兴旺、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福祉,是影响社会分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领域内的相关组织及社会民众关注的重要领域。网友对涉及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政策、学术诚信、师德师风等热点教育事件分外关注,围绕着教育权利和教育权力的运行所产生的中介性教育事项,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网络舆情,都是社会及民众重视关注教育权利享有与否和教育权力行使得当与否的体现。

2.1.3 教育网络舆情的场域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在其中的要素都是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教育网络舆情的场域就是一个舆情主体、舆情客体和网络传播载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空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舆情的传播载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转移到参与者更多、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的网络媒体。论坛、qq空间、贴吧、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媒体使得社會民众突破了话语权的限制,跻身于“自媒体”行列,人人都有“话筒”“摄像头”,个个都是“记者”“发言人”。在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过程中,教育网络舆情的场域既是主体、客体与网络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参与者规模的扩大、中介性教育事项的发展,使得教育网络舆情在这个场域中逐渐地成长、成熟以及最后的衰退。

2.2 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环节

2.2.1 触发传播环节

触发传播环节是指教育网络舆情客体的热度影响因素对教育网络舆情主体的刺激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变临界值,从而使网络舆情主体产生应激反应,触发其传播意愿的过程。

在“冰花男孩”舆情事件中,最初的“导火索”就是那张满头布满冰霜的男孩照片。这张照片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其背后反映出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农村孩子的生活状况等社会问题在网络上一直具有很高的热度,加上网络传播的推波助澜,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这一事件迅速升温,发展成为教育网络舆情。从“冰花男孩”这一教育舆情事件可以看出,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上,不是所有的教育事件或教育话题都会引发教育网络舆情,只有当教育网络舆情客体对主体的刺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主体产生传播意愿对其进行传播时,客体热度才可能上升并成为热点教育事件,教育网络舆情才可能形成。

教育网络舆情客体的热度影响因素包括其公共性、真实性和敏感性。教育网络舆情客体的公共性越高,影响范围越广,触发量变积累越大;教育网络舆情客体的真实性存在争议时,会引发舆情主体探究的欲望,从而累积触发量变;教育网络舆情客体的敏感性在触发因素中最为重要,与教育网络舆情的爆发强度有直接关系。

“冰花男孩”是农村贫困儿童的一个缩影,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教育权利和条件的保障一直是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对于扶贫的重视更使这一问题的公共性显著增强。事件发生当天下午,当地政府官员就赶到“冰花男孩”所在的小学—— 转山包小学了解情况,之后的两天内,昭通市政府、团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部门发起募捐倡议,并及时将爱心捐款和物资送到转山包小学的在校学生手中。相关部门将这些过程主动在网络上公布,目的是起到正面宣传引导的作用。然而捐款是一个敏感性很高的问题,网民对于捐款的数额、捐款是否真正到了捐款对象的手中等问题有着很强的探究欲望,网民质疑“30万捐款‘冰花男孩只得了500元”。因此,这一事件并没有因为捐款而衰退,而是继续发酵,并且舆情客体的关注点从单纯对“冰花男孩”的关切转移到了对爱心捐款落实的质疑。

2.2.2 意见集聚环节

教育网络舆情意见集聚环节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教育网络舆情主体通过意见表达和交互沟通,从而推动观点演化,最终形成统一观点的过程。

“冰花男孩”事件发生后,引发媒体相继发表评论文章,根据某舆情监测平台数据显示,从媒体方面看,31%的媒体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23%的媒体建议加强教育扶贫;18%的媒体关注社会捐助“冰花男孩”的30万善款该如何分配;14%的媒体认为应理性看待“冰花男孩”当“网红”;8%的媒体剖析“冰花男孩”事件背后透露出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另外6%的媒体还关注“冰花男孩”的家庭背景、“冰花男孩”获外媒关注等话题。从网民方面看,有36%的网民为“冰花男孩”的冒冰霜坚持上学的精神点赞;34%的网民关心“冰花男孩”生活现状和个人理想;13%的网民质疑善款与爱心物资去向;10%的网民反思“冰花男孩”现象折射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网民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教育缺失等情况,期待政府重视教育扶贫,给留守儿童带去更多的温暖和呵护;另有7%的网民发表了其他观点,比如质疑媒体借机炒作、关注社会救助体制等。可见,在教育网络舆情主体的内部,媒体之间、网民之间以及网民和媒体之间通过网络空间的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和观点表达,相似的观点集聚整合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围绕这一舆情客体的所有观点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倾向,并随着舆情客体的发展而不断演化。

2.2.3 主动扩散环节

主动扩散环节是指大数据环境下教育网络舆情主体在感知教育网络舆情客体触发之后,通过网络主动发布相关信息、影响其他网络舆情主体的向外扩散、扩张的,呈辐射状态的过程。在“冰花男孩”舆情事件中,昭通市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将捐款倡议、捐款数额和捐款去向发布到网络上,一方面是为自己的政府形象进行正面宣传,防止负面舆情的产生;另一方面是想引起其他教育网络舆情主体的感知和关注,使社会各界都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当地政府在网络上的官方宣传,引起了很多主流媒体和大量网民的关注,引发了热议,是一个显著的向外扩散的过程。

2.3 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非线性超循环模式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通过向传播对象提供设定的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传统媒体下的教育舆情呈现线性模式,且议程设置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性教育事件发生后,關于教育事件的情绪、意见和态度在经过媒体“把关人”的筛选后,会出现强势观点或“领袖意见”,引导网民的情绪、意见和态度,从而完成对舆情走向的控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网民的情绪、意见和态度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把关人”很难进行非常有效的网络信息筛选,网络平台信息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多元性和碎片化。

自组织理论的超循环指的是:处于自组织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进行基层循环的同时,各个子系统之间还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循环。在教育网络的舆情系统中有网络舆情的主体——网民、客体——中介性教育事件、场域——网络空间等要素,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组织系统。教育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中,各个子系统网民、中介性教育事件、网络载体之间相互刺激、相互影响,推动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变化、发展。分别以网民、教育事件、网络媒介为中心的各个子系统也在进行着各自内部的循环和演化,并对其他的子系统产生影响。

教育网络舆情的主体分为媒体子系统和网民子系统,在媒体子系统和网民子系统内部又各分布着几大类代表性观点。譬如媒体观点包括“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建议加强教育扶贫”“关注30万善款如何分配”等,网民观点包括“点赞‘冰花男孩的求学精神”“关心‘冰花男孩的生活和理想”“质疑善款和爱心物资去向”等。尤其在以网民为主的子系统中,意见领袖的观点就会引领普通网民的观点,它们之间意见的摩擦与融合就是一种基层循环。在以教育事件为主的子系统中,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也会产生基层循环,这样的循环会使网民探讨求真以更加接近事件的真相,并且网民的关注点会随着事件发展而不断转移。在以网络为主的子系统中,各种不同网络媒介由于传递信息的影响能力和传播能力的不同而形成了另一种基层循环,会加速教育网络舆情的扩散。拥有着各自基层循环的教育网络舆情系统的这3个组成要素,在教育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中相互依托、相互作用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循环。因此,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是一种非线性的超循环模式。

3  结语

教育网络舆情是教育舆情的一种重要类型,它起源于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并因自媒体的兴起而发展壮大。对教育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控是教育相关部门和高校的重要任务,研究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探究挖掘其源头,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负面舆情的发生,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保华.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8)[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 李昌祖,杨延圣.教育舆情的概念解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241-246.

[3] 陈华栋.当前教育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与对策思考—— 基于2013年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7):89-93.

[4] 张天雪,张冉.教育舆情研究:从兴起到有效的路径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5):102-107.

[5] 胥伟岚.我国教育领域的网络舆情研究:热点与转向[J].教育传媒研究,2020(4):40-44.

[6] 姚飞,吕国利.关于高校教育网络舆情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9):204.

[7] 肖清云.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D].安徽大学,2020.

[8] 杨念.关于当前教育网络舆情现状分析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74):218-219.

[9] 王海燕,张磊.教育网络舆情总体特征及传播规律分析—— 以2018年河南省教育舆情热点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6):1-4.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新媒体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