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职业院校“互联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29 09:40薛新白
关键词:疫情课程教育

薛新白, 洪 应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0 引言

2020年寒假尾声,全国多地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春季学期开学日延期。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各地高校严格落实文件精神,因地制宜,针对学科内容,制定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工具,运用“互联网+”思维,采用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高校师生掀起了一股线上教学热潮[1,2]。线上授课克服了最初的“水土不服”后,已平稳运行两月有余,目前国内疫情局面扭转,形势趋于稳定,部分省市高校已经明确开学日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教学”发挥的作用以及疫情防控之后的“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方向受到广泛关注。

1 “互联网+教学”的内涵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助推器和重要载体。它是指利用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大云物移”)优化和集成社会资源,改变传统行业或服务,并产生新的格局[3]。其中“互联网”是核心应用手段,“+”是指应用范围,通常来说“互联网+某传统行业=互联网某行业”[4]。

“互联网+教学”是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不是将学生直接输送到慕课等在线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的放任主义,也不是教师将普通课堂上的内容原封不动搬到直播间的形式主义,更不是将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简单粗暴地堆砌到课程学习软件的拿来主义。“互联网+教学”是运用“互联网+”思维,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打破教师与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的界限,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学习形式,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能的新型教学模式。

2 “互联网+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延期开学的背景下,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的指导意见》精神,通过“互联网+教学”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有效减少了疫情对师生教学、学习、生活的影响。

2.1 结合线上授课特点积极调整教学计划

机电学院开设的课程属于工科范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紧密,受疫情影响,学生无法到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因此学院教师对授课计划进行调整,推迟实验课程及实践环节开课时间,通过网络平台首先开展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中理论环节部分的授课。

课前教师按照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结合线上授课特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梳理教学大纲和知识模块。以两周课程为一个单元量,初期先建设一到两个单元在线课程,边建边用,建用结合,保证教学计划如期进行。

2.2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技术产品保证教学质量

利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智慧云平台、智慧职教慕课学院、E会学和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以及腾讯课堂等开展线上教学。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共享课件、视频、教学动画、作业题库等资料,教师自行组织教学内容并完善课程设计。

为督促学生按时学习,线上授课依然按照课表安排的时间进行,每次上课利用教学软件进行签到考勤。课前将重点内容录制的微课教学视频和课件上传至学习平台,作为网络拥堵或者平台崩溃时的应急预案。课中采取直播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师充分利用已经准备好的教学素材和网络资源,配合弹幕技术、线上小组讨论、线上随堂测验等“互联网+”媒介手段,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保证在师生空间分离的状态下的线上授课教学质量。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直播回放功能回顾教学全过程,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2.3 多模态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最关键的指标就是教师教的行为是否促进了学生学的行为[5]。传统面授课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当堂交流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评估。而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互动交流的模式更多,时间跨度更广,师生课前可以通过QQ等聊天工具在线交流,课中可以利用弹幕技术进行实时会话,课后可以运用评价模块有针对性地留言和回复。年轻的学生在互联网上交流通常更为放松活跃,教师收集的有效信息更多,交互效果更好。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教学评估更加完善。云课堂等教学技术软件都具备动态记录学生学习时间、视频课程完成率、作业完成情况、在线测试成绩、阅读痕迹、签到次数、教学活动参与度等个性特征数据,为大数据分析提供基础保障。利用大数据采集技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教师可以把分析结果作为学生最终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有效提高教学评估的科学性。

3 疫情背景下对“互联网+教学”的思考

3.1 突显的优势

(1)“互联网+教学”是教育领域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必要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早在十年前,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学习平台就已经成为课外学习的有效形式,如今将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进行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2020年为了阻断新型冠状病毒向校园传播,教育部要求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各培训机构取消线下课程。“互联网+教学”打破了师生关系时空离散的现实困境,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统筹整合了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授课搭建了云课堂,同时提供了师生互动交流、课后辅导的平台,有效满足了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力证明了“互联网+教学”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互联网+教学”是教育工作与高职院校工作特点结合下的必然要求。2019年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此次扩招主要面向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4类人员,由于扩招学生主要为在职人员,工作时间、地点不统一、不固定,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互联网+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约束,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接收课程信息,通过线上、线下教育相交替,脱产集中和网络自学相结合,不仅满足了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同时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提供了成长平台。

3.2 存在的问题

(1)在线教学师资力量有待加强。虽然一线教师都生活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但是学院现有的工科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的师资基本都为线下师资。大部分教师从未进行过教学视频的录制和直播教学。部分经验丰富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新兴教育产品学习应用较为吃力。相对于活跃的培训机构教师,许多高校教师比较保守,不太愿意暴露在互联网上。

(2)缺乏功能完善的教育技术产品。由于疫情发生突然,教师只能在家中利用有限的工具录制微课视频。通常直播软件、录屏软件、剪辑软件以及手写板、电容笔都是由不同的软件公司或工具厂商提供,功能不齐全的教育技术产品难以满足教学实际需求,教师在选择、使用和处理兼容性不同的软硬件的过程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也降低了教学资源制作的水平。

3.3 发展的方向

(1)充分整合网络教育资源。高校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互联网教学的特点,优化教学设计,既要避免对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生硬复制,也要避免在线教育资源的过度碎片化。教学团队需要对教材内容和课程体系重新梳理,遴选适合线上教学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线上学习规律和接受程度,务必将45分钟的传统课程拆分为10分钟左右的知识点讲解。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大力培育线上教育师资。为了提高教师在线授课能力,学校应该统筹组织培训。邀请名师进行在线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帮助一线教师掌握“互联网+教学”技巧,提高线上课程的生动性,促进线上线下课程同质同效。另外技术部门应该对专业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软件应用的培训,帮助教师熟悉掌握软件使用方法,充分应用软件功能,发挥线上教学优势。

(3)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产品的功能。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教育技术产品还存在着功能不够齐全、界面不够友好等问题,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牵头开发综合性软件,整合线上教学所需要的功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同时针对部分软件受网络速度影响大的问题,促进网络提速,营造良好的外部网络环境,提高课件上传和转换效率,解决授课过程中会出现卡顿甚至崩溃的现象,为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4 结语

经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考验,“互联网+教学”无疑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路径。“互联网+教学”模式可以打破时空局限,扩大教育对象范围,同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扩招学生的教学有着良好的适应性。疫情过后,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维,整合网络资源,优化调整教学方式,提高线上教育培训能力,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让“互联网+教学”创造更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疫情课程教育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国外教育奇趣
战疫情
题解教育『三问』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