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融合的路径

2020-12-30 02:25楠,高
关键词:技能型工匠应用型

张 楠,高 海

(1.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2.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强烈需求,折射出的是当今社会生产、服务领域工匠精神的缺失。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生产和服务领域一线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工匠精神引领下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很多问题。[1]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丰富工匠精神内涵的有效方式,更是满足我国应用型高校时代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丰富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而且促进了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因此,对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研问题进行研究,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以及德育工作的实践建设极具指导意义。

一、工匠精神和“五维一体”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概述

(一)工匠精神工匠是指借助于手工劳动获取收入的手工业者,工匠不局限于职业本身,是具备精湛技艺和专业技术的个体。[2]工匠精神指的是具备精益求精精神、以敬业和专注为精神标杆、志在打造行业优品的手工业者。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思想、行为和目标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中,思想主要是指对行业的热爱,始终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行为主要是指专注做事情,立足于强调每件工艺品的卓越品质。古话有云:“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与工匠精神的本质相契合。2016 年,我国政府首次提出,鼓励企业开展柔性化生产,注重培养工匠精神。[3]这一思想并非鼓励发扬手工业,促进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而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的基础上,鼓励各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树立良好的敬业观念。工匠精神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是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的精神支撑和保障。

(二)“五维一体”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五维一体”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共计包括专业思维转变、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改革、政产学研联动、创新创业教育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五个维度。其中,专业思维转变是引导的精神路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改革是促进工匠精神落地的办校路径,政产学研联动实践平台是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办学路径,创新创业教育是对诠释工匠精神的检验和再改进路径,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保障路径[4-6]。通过五个维度的实践路径互相配合,协调推进,形成一体,解决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为推动应用型高校教育体系建设做出贡献。如图1 所示。

图1 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五维一体”有效融合的实践路径框架图

二、当前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近几年,尽管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部分精湛技艺尚未实现重大突破,原因是技艺背后缺乏利益支撑,社会氛围急功近利,培育工匠精神,困难重重。

(一)内因困境

1.工匠精神的去标签化

人才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紧迫任务。我国国家发展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毕业的高校学生中,志愿从事基层技能工作的不足20%,对所谓的“白领”甚至“金领”趋之若鹜,呈现出明显的社会价值取向偏差,其他社会主体针对工匠精神的解读也呈现出肤浅的社会倾向。我国虽然自2016 年就提出了工匠精神,但是针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很多技能型人才培养措施未能贯彻到现实层面,使得工匠精神被标签化。[7]

2.工匠精神未能中国化

现在一提到工匠精神,大家就会想到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实际上,工匠精神并不是国外特有,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有着丰富灿烂的工匠文化,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工匠文化没有进行有效的传承,导致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去重塑工匠精神并进行良好的传承。实际上,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若无法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容易导致工匠精神与我国发展实际相背离。因此,必须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契合,立足于中国实际,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式,防止工匠精神培育“水土不服”,实现对工匠精神的一脉相承。

(二)外因困境

1.工匠精神培育与现实脱节

外部因素能够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撑,配套制度和科学的培育模式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外部力量。若缺乏外部支撑,工匠精神培育无从谈起。现阶段,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后,一定程度导致了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根据工匠精神内涵、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可知,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需要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充满热爱和尊重,目前应用型高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多数学生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身职业素养较差,这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又一现实困境。当前企业追求高利润,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产品大多采取流水化作业的形式,制造工艺简单且缺乏系统性,这就导致企业参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意愿较低,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困境。尽管职业教育领域多年前已经开始探索如何深化教学改革,但是对于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开展较少,培养过程也有意识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但是效果甚微,直接导致了学生工匠意识薄弱,职业发展缺乏动力,从业热情不高,无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又一发展困境。

2.未能健全工匠精神评价体系

精神文化的培育,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呈现一致的发展方向,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形成与我国本土文化相符的价值观念,[8]构建以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要指标的工匠精神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并未建立完善的工匠精神评价体系,如何将行业知识体系精准建设水平、职业技术能力精准培训水平、职业素养精准培育水平三方面内容有效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评价的过程中,增强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的操作性,是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又一现实困境。

三、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突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可有效地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并实现其特色发展战略,有效促进其从普通人才培养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研究发现,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政府、社会和高校自身三个因素。

(一)政府因素首先,国家尚未推出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尽管这几年,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并未要求各个高校将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高校的刚性要求。高校领导并未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必须行为,在传承工匠精神方面缺乏积极性,部分领导甚至对工匠精神培育无动于衷。

其次,我国政府并未向应用型高校开放权威性的理论指导,由于政府未组织政府未组织创新型人才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无法为高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导致高校的人才定位比较模糊,不能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培养制度,也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其三,政府并未设置权威性的人才培养评估指标。尽管各省教育部门已经针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和评估,但针对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仍未提出规范化的要求。由于政府未制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也未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中心,未搭建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阶梯,从而限制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社会因素除了政府因素之外,高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工匠精神传承的缺失。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工匠精神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具备较强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在日常工作中获得理想的效果。但在社会的长久发展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加之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导致高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无法将深刻的工匠精神融入其中。

其次,对技能型人才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在工作中虽然需要大量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但是对此类人才缺乏全面认识。通常情况下,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并不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力进行考核,而是通过简单的理论面试便可以进入到岗位工作中,这样也会影响高校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造成当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其三,唯学历思想严重。一直以来,无论是企业招聘还是家长、学生都十分看重人才的学历,认为只有高学历才具备更强的能力与技术水平。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基本上将学历作为重点,忽略真正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使得大部分高学历的人才,并不具备技术操作的素养与能力。

(三)学校因素目前,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受到学校自身因素的影响,无法获得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

首先,教师的综合素质欠缺。传统因素的影响,教师通常会将理论知识作为重点为学生予以讲解,因此教师也会将理论知识研究工作作为重点。在这一前提下,教师缺乏对实践技能的训练,所以并不能掌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当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者疑问,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演练,所以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在以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并未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同时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未能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的关联。此种现象的存在,会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所以必然会降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对此高校需要加大重视力度,对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予以优化。

其三,历史文化传统偏见。在高校的长久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单一、固执的思想理念,将理论知识作为重点。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认为学生只有掌握全方面的理论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才可以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提供帮助。也就是说,高校并不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无法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四、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核心价值引导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发展,加大了对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需要通过人才技术的培养与实践锻炼,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将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相互融合。这一过程中,必须采用核心价值引导的方式,强化人才的思想意识,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工匠精神型人才。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还能够为各个行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确保各个产业在日后的发展中,均能够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追求精湛技术与创新理念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彰显“工匠精神”人才的价值。也就是说,高校与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核心价值对学生予以引导,形成有一致性的价值取向,加深其对工匠精神内涵与重要价值的认识,实现对自身工作、学习行为的规范,为推动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效融合夯实基础。

(二)学科专业建设在培养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工匠精神的全面渗透与融合,需要积极做好学科专业的建设工作,以此来为人才培养提供前提保障。也就是说,高校应该结合市场发展对于人才的相关需求,实现对学科专业的调整,以此来实现工匠精神的融入。例如,高校可以结合企业对于人才专业能力的相关需求,对传统的学科与专业予以细化,通过这一方式便于更好地实现工匠精神的融合。除此之外,此种方式也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具专业化,为企业的生产工作提供能力保障。要想实现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必须对传统的学科专业建设予以调整,使其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发展趋势,并且密切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人才的综合能力。如果可以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那么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并且可以为日后教学工作的运行机制指引正确方向。

(三)教学课程改革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也为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需要对当前的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实现对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用。因此,高校应该对传统的教学工作理念予以改革,立足于实际工作角度,采用科学发展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教学,强化教学课程的整体效果。实际上,为了能够将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相互融合。最为根本的方式是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创新,将“工匠精神”融入在其中,以便于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如此一来,能够在很大体程度上提高教学课程改革的整体效果,便于加深师生对工匠精神的整体认识,确保课程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在这一背景下,能够在强化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可以培育其创新型精神,使人才能够追求更加精进的技术,以此来实现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相互融合的目标,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四)创新创业教育在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可以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实际上,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并且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此来增强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相互融合的教学效果。基于对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要想实现培养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的既定目标,实现与工匠精神之间的相互融合,必须积极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在其中,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在实践与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全面践行职业道德素养,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主动奉献,深化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工匠精神”的渗透提供保障。

(五)校企深度合作为了能够实现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融合,必须确保校企之间可以深度合作,并且将其作为契合点。这一过程中,校企之间需要建立健全合作体系,实现对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笔者所提及的合作体系,便是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目的是在学校期间可以采用专业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然后进入到相关企业中完成实践,以此来实现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目标,并且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认识,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在校企之间营造良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增强人才的工匠精神,使其能够将此精神融入在工作中。久而久之,便于技能型人才在实践岗位中掌握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强化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凭借工作思维、工作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还可以促使专业技能人才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全新的学习方式与学习途径,实现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优化。

五、结语

工匠精神是指对自身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的工艺理念,工匠精神不仅是从业者自身职业素质的体现,也是从业者职业价值的彰显。现阶段,尽管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能够满足行业的基本需求,但从业者普遍缺乏工匠精神仍然是我国制造业向前发展的掣肘。因此,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应联合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寻找工匠精神培养的契合点,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修缮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引入到现代学徒制度中,实现工匠精神与地方应用型高校“五维一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匠应用型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风采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工匠神形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工匠赞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