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互联网+”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点

2020-12-30 02:24林书红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互联网+

林书红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300)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截止2020 年2 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8 亿,普及率约77.14%。[1]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战略。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领域的时代背景,是我们要面临的新常态。互联网,这个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最大变量”,“展现出色彩斑斓的思想图景和舆论生态,时而阳光灿烂,时而电闪雷鸣”,[2]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喧嚣其上的“雷电”。

“互联网+”主要是指将互联网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通过互联网来加强传统行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以及传统行业之间的融合,从而能够延伸出新的发展生态。这样能够推动创新2.0 时代的不断发展,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建设。它是一种新常态、一种新理念,并已覆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意识形态领域。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将反思历史、评价历史作为主要活动,以此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近代革命历史进行否定和曲解。这也是对当前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否定。北大知名学者梁柱教授指出,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以否定、轻蔑的态度来对待我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具有历史虚无主义的人们都会以还原历史、反思历史为旗号来颠覆正确的历史、歪曲事实,这一行为具有较大的渗透性、迷惑性和欺骗性,容易造成思想混乱。[3]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简要评述

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与批判从未停止,且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见表1,以“历史虚无主义”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的结果),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在背景原因、本质特征、表现形式、主要危害、对策措施及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等方面成果颇丰,且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表1 “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统计表

(一)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出现的原因 李红军教授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残渣泛起的原因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4]刘书林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误和曲折问题会让抱有历史虚无主义的人们有可乘之机。他们会在舆论习俗话语体系上抱有“西强我弱”的态度,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舆论导向。此外,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的过程中容易受敌对势力的干扰,散播历史虚无主义;[5]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从其它学科角度、观念角度、历史角度及现实角度对此问题加以分析阐述等。

(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与特征 梁柱教授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反科学、反历史的研究方式表明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它与实事求是的历史原则不符、与客观历史研究方法不符、与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也不符;[6]梅荣政教授、杨军教授亦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秉持唯心主义历史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其研究方法反科学,[7]等等。

(三)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田心铭教授在深刻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新变种时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魔爪已延伸到了谬读马克思主义领域;[8]杨军教授亦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最新表现形态:将学术研究作为新话语,旨在利用个体记忆改造国家整体记忆;利用娱乐的方式来亵渎历史;以反批判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等。

(四)关于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危害 梁柱教授深刻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作用,进一步消减主流意识形态。这种思想与西方反华势力的谋略比较适应,提倡“西化分化”我国,从而从根本上阻碍我国的发展;姜迎春教授也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妨碍了人们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它将历史与现实、革命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割裂,阻碍政治共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影响人们的思想,造成思想混乱;[9]其他专家学者对其危害认识大同小异。

(五)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与措施 龚云博士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根源出发,认为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0]还有学者指出,当前我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要严格按照中央有关精神,保持清醒头脑,把握正确方向,抓住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11]其他专家学者也从各自角度进行阐述,虽然观点各异,但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的指导地位却是学界共识。

(六)关于历史虚无主义与互联网 近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有不少学者涉足,如丁晋清研究员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多数言论是在互联网上散布和传播开来的。要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网络阵地,绝不能让恶搞者的“得意之作”放在网络上博取眼球。[12]

国际上,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成果较为少见。陈之骅研究员曾经撰写文章分析了苏联被瓦解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他指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诱因在于戈尔巴乔夫在意识形态方面推行历史虚无主义。张晓红、梅荣政教授也认为,苏联在解体前“普遍弥漫着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13]可喜的是,近年来俄罗斯官方已开始思考那段全盘否定苏共历史的做法及苏联解体的原因,普遍地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关联,著作主要有:久加诺夫著、何宏江等译《全球化与人类命运》(2004),亚.雅科夫列夫著、高洪山等译《改革新思维与苏联之命运》(1992)和瓦·博尔金著、李永全等译《戈尔巴乔夫沉浮录》(1996)等。但无论如何,前苏联的解体都是国际共运史上活生生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反面教材。

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从未停止对我国“和平演变”的图谋,上世纪80 年代尼克松在其所著的《1999 不战而胜》中明目张胆地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信仰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这些“西化分化”的理论及实践与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遥相呼应。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引发疫情感染全球,美国成为疫情的重灾区,特朗普政府不是全力防控疫情抢救生命,而是从自己的政治目的出发,大行“甩锅”、“污名”之能事,妄图推卸责任,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大放厥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马修·波廷杰在弗吉尼亚大学米勒中心发表中文演讲时,将“五四精神”歪曲成反抗公权力的“平民主义”等。[14]我们姑且把这些称为“美版历史虚无主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虽取得了可喜成果,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已形成共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研究还过多地停留在理论界、学术圈。如何更好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走进网络、贴近生活、关注民众,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有人提及,但成果尚不够全面、不成系统。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直面。

二、警惕“互联网+”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的新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1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也乘势而上且有蔓延之势。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更是呈现出新的特点,即网络化、生活化、大众化,必须引起足够警惕。

探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生活化、大众化的一般原因,主要有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从国际看,资本主义主导着世界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仍处在低潮状态,世界上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依然强盛,对社会主义中国“分化西化”的和平演变图谋长期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国内看,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不全面不平衡的状态长期存在,那些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将长期存在。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深化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大调整,国内各种矛盾显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客观上,互联网的方便快捷高效、受众面广,使得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大行其道;主观上,由于互联网为虚拟世界,一些人利用虚假网名来掩饰自己的嘴脸和险恶用心,也躲避着法律的制裁、道德的谴责和舆论的监督。

三、“互联网+”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危害

(一)形式 1.新闻咨讯类。《环球时报》2014 年12 月9 日刊登了《蒋介石铜像将登陆浙江蒋介石老家》新闻,大陆各网站纷纷转载,引起了网民热议。2.微信、微博、博客及评论类等自媒体平台。这些平台隐藏着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比较多,甚为堪忧。如名为“老骥”的作者在“武阳龙的博客”上发文《邓小平始料不及——最后成了千古罪人》,大力抵毁邓小平同志。某位杨姓艺人曾在腾讯微博发博文发表了对“毛泽东时代”的个人不公平评价。央视主持人毕某抵毁解放战争、抵毁人民军队、抵毁领袖的错误言论亦借网络平台蔓延开来,等等。要引起特别关注的是依附在内容后面的一般网民发表的评论,其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防不胜防,影响面大。3.影视作品类。近些年来,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曲解了历史,如“裤档藏雷”“手撕鬼子”“武侠抗日”等抗日雷剧充斥网络,起了负面的导向作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于2015 年5月26 日以《人民日报批“抗战神剧”:历史不容亵渎》为题,批评了影视界的这种现象。4.学术成果网络化。马龙闪、尹保云等人刊登在《炎黄春秋》上三篇文章,打学术研究之名,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其恶劣影响一样在网络上产生。5.一些名人的影响。这些所谓的网络名人借助自身的名人磁场,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如艺人高某在“爱奇艺”上创办的说历史节目,其不当言论所造成的影响就是一个例子。

(二)内容 1.在对待阶段历史上。一是提出要重新评价某阶段历史,例如提出对近代史与现代史要进行重新评价;二是要重新评价某历史事件,如在“文革”爆发50 周年之际,各种肯定“文革”,给“文革”翻案的言论大量见诸网络;三是以古去今,有选择地用过去某阶段历史中好的方面跟当代社会的弊端展开比较,例如在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之时,不少人在网络上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用改革开放前历史上的积极方面与改革开放后社会上的消极方面进行对比,指出当代现实的种种错误,目的在于否定当下;四是异化历史,通过影视作品来武化、野化、退化、痞化、俗化、神化、黄化历史。2.在对待历史人物上。一是否定毛泽东同志,通过细微的、隐匿的方式来诋毁;二是肯定毛泽东但否定邓小平,这种方式欺骗性较强;三是重新评价曾国藩、蒋介石、“四人帮”等近现代人物;四是抵毁英烈,如对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邱少云、雷锋等英雄烈士的抵毁。

(三)特点 1.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尽管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路径上有所不同,但其政治目的都是要否定四项基本原则。2.在内容上往往是以小见大。流行在互联网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通常会以浅显例子或者通俗语言为突破口,再助以混乱逻辑推理而达成,或者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以此来迷惑一般网民。3.假借虚无历史却在否定当下,有的还发酵成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动摇我们的执政之基和立国之本。4.借互联网特性呈泛滥之势。一是网络多样性,促进了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传播,为他们提供平台;二是网络的快捷性使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到达全球各地,影响到全球人类的思想;三是网络受众的广泛性,十亿网民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全力争夺的“大市场”;四是平台的社交性,网友圈子关系的亲密性使得人与人放松戒备,给非主流思潮以可趁之机;五是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不法之徒胡作非为,躲避着监管也躲避着法律的束缚。

(四)危害 1.它是顺应西方反华势力“分化西化”我国政治图谋和国内反共产党反社会主义势力的需要而产生的政治思潮之一;2.它把历史看成“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是脱离客观标准的唯心主义价值观;3.它歪曲篡改否定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4.污染网络空间;5.模糊人们的认识,混淆人们的视听,动摇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共同思想基础;6.争夺话语权和宣传舆论阵地,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构成威胁。

四、综合治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早在2013 年6 月25 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就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之恶劣、危害之大、形势之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多管齐下,多维度进行综合治理,旗帜鲜明地对历史虚无主义亮剑。

(一)从意识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学网、懂网、用网” 广大党员、理论工作者、政府部门和宣传部门的同志,除了要增强“四个意识”外,还要强化以下五种意识,即:主流意识、话语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及队伍意识。努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把握互联网这个主流阵地上的话语权,敢于在互联网上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同时,尽力打造一支思想硬、作风好、技术强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二)从责任维度看,要明确建、管、用三方的“一岗双责”之主体责任 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网络建设方既要建又要管,既要注重新闻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避免只建不管“唯恐天下不乱”或亡羊补牢之现象;管理方要认真负起责任,既要教育又要处理,严格执法、严格监管、依法处置,维护网络国家安全;广大网民在享受使用网络服务权利的同时,要文明上网,同心协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三)从法治维度看,虽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不少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还需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严格执行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依法治网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按照新的十六字方针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完善互联网建设管理监督法律体系。建议实行实名制上网,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言论集中、影响广泛的网络空间更要强制实名用网、认证注册,在自律不足的情况下必须严格他律,明确网民的主体责任,使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无处循形,让他们不能做、不敢做、不想做网络违法乱纪之事。

(四)从技术维度,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部门要建立一个专题监控与处置系统(平台) 在从主流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信息采集、存储的基础上,进行匹配比对,再进行观点评析,最后进行处置,处置包括:组织人力纠正、技术限制屏蔽、行政法律手段等,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恶劣影响。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互联网+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对于社会思潮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
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