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我国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课程评价研究

2020-12-31 00:33晁国栋张国文晁新新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营员后现代主义营地

晁国栋张国文晁新新

(1、2.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 武汉430000;3.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030600)

1、引言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重大工程中指出要促进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等发展。国家政策的出台旨在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教育的发展,延伸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而来的产物,而到中国是否能嫁接的合适以及如何适应中国这片土壤是所有户外营地教育工作者所担心的。课程被誉为是教育活动的跑道,也是达到教育目的的载体,课程评价则是回顾和反思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活动中课程实施状况,促进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必要一环。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的正向发展离不开对于课程的评价,做出精确而正确的评价对于更好的去发扬教育活动中一些优良的理念,摒弃不顺应青少年教育规律的做法和观念,对于营会活动的课程改革以及组织实施的方式的转变和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那么对于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课程的评价应遵循其商业模式吗?还是遵循现行的传统应试考试的分数考核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开放,后现代主义思潮也在不断影响着影响我们的教育、课程以及学生。然而国内营地教育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相对而言非常少,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对于基础教育,它相对而言更加具有自由性和灵活性,不需要受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所制约,可以有机会去实施市场化,切实综合家长、营地、青少年、营地导师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和多元的评价。为此,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理论为切入点,尝试引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对课程评价有价值的理论,出对我国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课程评价进行深入的探析。

2、背景与文献

营地教育虽然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我们是在世界营地教育的成熟阶段迎接了它的到来,相对而言国外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发展较好,青少年参与的热情也比较高,而且已经将户外运动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并且相当部分的发达国家也都都将营地课程纳入到了政府教育系统课程体系。国外营地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十分完备了,各国的课程体系在大体结构上也基本一致,其区别在于自身的特色课程上充分与本国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比较完备、系统化、特色鲜明的营地课程体系。因此,研究和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入科学发展的正道。营地教育课程的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价值研究的过程,是整个课程体系重要环节之一。具体而言,课程评价是通过一定方法、标准对课程结果、方案、实施等方面做出判断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开放,后现代主义思潮也在不断影响着影响我们的教育、课程以及学生。现有评价模式已经不满足于现代如此丰富多彩的课程了。后现代主义起源于建筑,当人们发现自己生活所有的房子都是一样的,有时甚至连自己家都找不到,有建筑家开始尝试不一样的建筑,这种不循规蹈矩追求创新与多元的思想与遵循仅以实用为标准的思潮发生了冲突,这种反现代工业主义的思想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进而后现代主义逐渐引用到教育中,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教育是不同于现代教育模式的教育,现代教育起源于工业革命,工业的大生产,培养的人才也是服务于这种工业大生产的人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技能知识,服从命令,勤恳工作的工人。而现代社会更多的需求的是创新、具备独立之思想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作为课程中反馈课程实施效果的课程评价也应是应进行后现代主义的思维转换以适应其发展。

现代的孩子们是这种新的文化思潮的最新接收者,他们很快接受这股思潮。然而国内营地教育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相对而言非常少。按照本文主题研究对象可划分为现代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以及后现代的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现代性的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是基于理性思维和唯科学论主义下的户外教育模式,它虽有户外教育的形式,但本质上还是仅老师教,学生做,教学方法和模式相对单一,整个课程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排斥偶然性和现场教学,不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的活动模式,可以说这种活动形式仅仅是做活动执行,而非教育活动。后现代的户外营地教育模式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以反思、批判和发扬现代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基本特征,消灭个体中心为主要目的,强调碎片化、非确定性、否定性、多元化等理论、以人为本,面向营员个体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多元化发展,主张民主平等,协商对话形式的教育理念。

3、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我国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评价的分析讨论

针对于国内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的课程评价现状对现有课程评价现状进行文献收集和调查发现,营地教育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其课程评价体系缺乏了后现代主义思维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在当前教育全球化、课程多元化的背景下的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教育理想和课程理想要求课程评价呈现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等特征,引导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现实的课程评价秉持封闭的、静态的课程本质观,将评价看作一种约束人的行为的工具或手段,评价对象被排除在评价之外,被动地按照评价者精心策划的评价要求和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后现代主义的以人为本,崇尚多元,多维度,重过程等视角寻找一条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的中国特色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评价理念和模式。

3.1、以营员为本,以营地导师为主导

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在我国的营地教育课程也应以营员的发展为本,从营员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除了对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的实现,要更加注重培养营员的学习能力和社会素养的形成。教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让营员掌握知识本身和体验户外项目,更重要的是对营员的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营地教育活动的课程实施中应以营员为中心,以营员的发展为重点来开展营地教育活动。营地导师是与营员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对学员在课程的整体表现了解最全面的人,所以最有发言权和进行合理评价的合适人选。课程评价的重点是在于诊断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质性评价方式对营地导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比较高,鉴于此营会活动中营地导师应具备青少年心理咨询能力,或者是在营地教育课程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应有青少年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介入。

3.2、尊重营员个体差异,倡导多元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注重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现代课程的评价理念即含有倡导尊重营员之间的个体差异,又注重每个营员的不同起点和特殊性的评价思想。关注营员成长的过程,注重营员的情感培养和全方面的发展,因此后现代课程评价主张从每个营员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多角度对营员进行观察和理解,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之处,帮助营员在营地教育课程实施和评价中找到合适的评价办法和手段。

3.3、多元化参评人员和评价内容

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指亲自参加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并能对评价结果做出判断分析解释的相关人员。包括营地教育课程设计者、营员、营地导师、家长、营会活动工作人员、营地教育专家、媒体宣传、社会各方面等共同参与。评价主体人员应该包括以课程实施对象的营员、营地导师以及课程知识丰富的课程设计专家,与其课程设计者三者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作为补充对比。在对营员进行评价时,则需要以最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营地导师作为评价主体,并充分调动营员参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后现代主义课程评价对营员发展的评价不仅是停留在对营员学习知识和技能,体验营会生活的考察测评上,更重视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实践运用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中认为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真理,教学也不再是一个仅有营地导师占有知识的过程,因此课程评价要综合多方面的内容。

3.4、重过程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最早系统地、完整地建构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是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家多尔(Doll·W·E),他在《后现代课程观》(1993)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课程的评价应该贯穿于课程的全程,而且是反复进行和反复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更侧重观察营员的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注重课程评价及时性的对营员发展所起到的改善和促进作用,把课程评价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切实有效促进营员成长的方式。转变课程评价的方式和理念,对营员的评定要从多个方面和多种能力进行,侧重于营员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评价的方式要注重保护营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对营员的尊重与爱护,关注营员个体的现实处境与需要;评价的过程应突出营员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关注营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课程活动中,发挥课程评价的真正功能。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学生评价应该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原则,强调课程评价的多样化。

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营地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本文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野下的提出应重视和构建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的评价机制,以营员为主体,多元化、人性化的评价理念,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在青少年户外教育实践及科研中能够有效地利用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和理念来促进青少年户外营地教育课程的发展和改革。

猜你喜欢
营员后现代主义营地
Camp welcomes kids back
回归营地活动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梦想再出发
梦想再出发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板龙很呆板吗?
拯救营地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