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0-12-31 00:33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师应评价体育

(宜昌市伍家岗区李家湖小学 湖北 宜昌443000)

引言

从宏观角度来讲,体育不仅仅是一项身体实践的活动,它还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过程。在小学阶段设立体育课程既可以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充分锻炼到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强化体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意义所在,特别是在德育渗透教育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理解,细致专研,为体育教学融入德育教育作出努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良好品质。

1、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是一项室外科目,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若是在课堂教学中只依靠课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则无法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式,通过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1、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

德育教育的融入对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快速活跃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引发情感共鸣,从而积极投入学习中。而学生带着感情去学习,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会空前高涨,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2、德育教育能提升学生学科基本能力

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认知理解能力、问题解决与创造能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四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无一不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强化体育能力。但是,要想有效提高自我,与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这也就说明,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做好备课工作。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方位的进行提高。例如,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指引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对实际和理论进行深入认识。与此同时,这一教学方式也可以充分锻炼到学生的感受力和观察力,进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使其增强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1.3、德育教育能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体育过程中,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保持高涨的热情和饱满的情感。此时,德育教育的融入必不可少。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需要对之前所建立的师生关系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提条件;而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拓展训练,对学生及时的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进行教学。教师还应做到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打破原有思维模式,通过教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同时,教师要应设计科学、可行的情感教学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引者和良师益友,应多亲近学生,打破心理障碍,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2.1、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模式与策略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想把德育工作进行有效渗透,重点在于改变体育教学的模式和策略。从课堂教学过程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集体意识领悟、内在个体体验和创造性活动发展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完善。

(1)以“兼顾集体”为主的合作意识教育策略。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良好个人习惯。同时,还应站在体育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体育精神。作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兼顾集体”原则,组织合作意识教育活动。在体育文化中,合作意识是其必不可少的思想品质,它不只要求参与者把团队的利益和荣誉放在首位,而且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把参与者身上的体育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出,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体育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社会意识。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同伴随同性,与人交往的意识会比较强烈且渴望规则。鉴于此,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为学生提供分工合作的机会,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比如,在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统筹全局的合作意识时,教师可以多开展些多人的趣味竞赛活动。第一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把学生合理划分小组,实现小组水平均衡化;第二步,组织小组进行探险活动,规定每个小组都必须完成一项体育基础活动,如“短跑接力”、“单脚跳接力”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对每组的所用时长进行计时;第三步,在各个小组完成后,教师应根据小组的具体分工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尽量以鼓励赞赏为主,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增强自信,并让其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致力于实现德育教育渗透目标。

(2)以“关注内在”为主的个人体验教学模式。

小学体育课程是教授学生基本体育技能的重要途径,可以充分刺激到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关注内在”为主的个人体验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个体对自身身体活动的了解程度,来达到自我控制、自我遵守和自我发展等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关注内在”的教学中,第一教师必须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环境,尽量组织学生学会观察,自主摸索,完成体育知识的学习消化,强化学习效果;第二,教师可适当采取合作教学、评价教学、情境教学和观察教学等教学策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关注;第三,在“关注内在”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就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情况即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时,应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组成。在评价时,教师应做到公平公正,不把个人偏见代入到评价中,保护学生自尊心,注重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作用。

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跳远”技能时,应选择“关注内在”的个人体验模式进行教学。首先,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应对全体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进行观察,摸底测试,最大限度考虑到学生的体育发展水平是否能够适应教学内容设计。在摸底测试时,应对学生的个人耐力、爆发性、灵敏度和弹跳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其次,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与跳远相关的竞技赛事和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多方面的认识跳远活动;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对跳远的动作进行深入剖析,并向学生清楚说明每个动作的注意事项;再次,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顺势展开“个体内在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事先划分好的小组中自行进行跳远练习,并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发现不足,进行改进。同时,教师应做到实时关注每个小组的练习情况,先后对小组里的学生进行检查,对学生动作进行再次指导,避免学生出现动作上的不标准;最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二次检查,直到学生都能够达到跳远标准为止。只有由内而外的对学生进行关注,才能快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从“组织与创造”发展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水平。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组织能力。前者主要是组织能力的拓展方面,是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时打破原有思维、建立新思维模式的关键所在。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而后者主要指学生在面对紧急情况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所作出的本能反应和应对策略,是学生自身素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基于此,从“组织与创造”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成了提高其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此,小学体育教师应灵活把握体育教学的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构建“创造与组织”的平台。比如,当学生掌握某项体育技能后,为了强化学生对该体育技能的应用水平,教师可以对该项体育技能加大难度。第一,教师要对困难程度进行合理设计。把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自由进行相互握手,组成错综复杂的圆圈网,并要求学生不许放手;第二,在每组学生不放手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思考,利用转身、交换位置、跨越等方式解开圆圈网。在此,教师需要对每组学生所用的时间进行记录,并详细观察学生表现,方便活动后进行评价。这样的游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而且可以充分锻炼到学生的体育思维,增强其分工合作意识。

2.2、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把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情况来决定采用什么方法。大致来说,体育教学的方法有讨论反省法、感同身受法、规则明定法和亲身实践法等等。其中,规则明定法是最重要的,主要是教师利用自身对学生的权威性来约束学生在课堂中所做出的的行为和语言;接着,则是感同身受法,即教师利用多种途径把道德情境和体育活动技能呈现给学生,使其能够身临其境进行感知,从而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再次,是亲身实践法。它是以学生进行创造、练习、模仿为主,而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身心上的引导;最后,讨论反省法是德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它侧重于评价方面,可以说是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自身,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师任重而道远,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任务。

猜你喜欢
教师应评价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我们的“体育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