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研究

2020-12-31 17:51宋光辉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团体志愿价值观

宋光辉,张 薇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1 高校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1 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大学生既是高校志愿服务的主体,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高校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高校志愿服务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的蓬勃发展,更有力地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人成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1]。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2 有助于完善高校志愿服务机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作为我国庞大的志愿服务群体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志愿服务具有重要的实践育人功能。高校志愿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高校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助于大学生不断自我完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志愿服务愈发深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志愿服务,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制定完善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有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一不渗透在建立高校志愿服务机制的方方面面[2]。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高校志愿服务机制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内核更加清晰等,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1.3 有助于增强高校品牌影响力

高校志愿服务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开展优质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志愿服务对提高学校影响力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高校志愿服务是学校连通外界的窗口之一,能够对外展示学校实力、塑造学校品牌;对内促进师生团结一致、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志愿服务就相当于提高学校影响力。高校的社会知名度、群众认可度高,可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2 高校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各类志愿组织、社团繁杂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各类志愿团体层出不穷,有校属单位组织的各种服务队,有院属的各种志愿队,还有各种志愿类学生社团等,各志愿团体的运行模式、管理机构、服务对象、资金来源不同,缺乏统筹规划,高校自身以及周边的资源有限,各志愿团体竞争激烈,改变了一些志愿团体的初心,尤其是缺乏固定领导的学生志愿社团发展前景变化莫测。各校、院属志愿团体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若校内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易使小的志愿团体发展受困,成为空壳,毫无疑问这种资源式的竞争关系对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极为不利。

2.2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淡薄

高校各类志愿团体的带头人或负责人大多数为学生,其中绝大多数为共青团员,极少数为预备党员或者中共党员。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机遇,也带来一些弊端,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入侵便是其一。处于此种情况下的大学生由于自身思想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拜金主义”等开始侵蚀大学生。由于自身缺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难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高校来说,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帮扶力度不够,即便志愿服务是很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也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淡薄更深一步便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不到位,高校不能很好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谈创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效服务体系。

2.3 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众多志愿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萌生。但由于成立者缺乏经验,没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造成志愿团体内部管理混乱。高校应督促校内志愿团体建立激励机制,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志愿团体,如果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志愿团体将无法运作。制定奖赏制度,表扬表彰在志愿服务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在学生中树立好的榜样,激励学生学习榜样的精神,发挥榜样的作用。

2.4 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性不够

十八大以来,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群团改革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一些措施,意在凝聚基层团组织、提升团组织吸引力、为高校共青团改革提供基层保障。

但这一举措实施伊始,由于缺乏领头人、缺乏团组织意识,没有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志愿服务等活动相关联,不能很好地完成将发展目标统一到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引领上来。

3 高校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3.1 规范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社团运作模式

没有优越的制度,就没有卓越的成长。良好的制度是高校志愿服务团体发展的基石。对于高校内各类志愿服务团体鱼龙混杂,需要高校集中力量建立志愿团体联合会。部分高校存在类似的组织,如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但没有发挥主要作用。应将权力集中于志愿团体联合会,总管校内各类志愿团体的成立与注销、总章程的制定,建立活动运营开展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志愿团体的专业性技能培训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3.2 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志愿服务活动章程

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活动章程,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志愿服务团体的活动章程,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高校管理的相关文件,从制度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点带面,让大学生普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在这种环境下,渐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的心灵,从心底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帮助,引导高校志愿服务向制度化方向迈进。

3.3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最多的就是志愿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管理系统,统一志愿服务标准,以更好地反映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时长等,避免各志愿团体竞争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解除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各种忧虑,从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志愿服务与评优评先、第二课堂、组织推优、岗位选拔等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让其在活动中体会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爱上志愿服务,愿意为他人付出,培养奉献精神。

3.4 积极找寻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高校志愿服务不但改善了被帮扶群体的生活质量,也在改变着学生志愿者自身的价值理念,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使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向着制度化、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方向迈进[3]。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及精神实质。不仅只解读学习“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还要找寻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不断地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华,才能找到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才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猜你喜欢
团体志愿价值观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以志愿,致青春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