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稻作?升升相印

2020-12-31 07:28钱垂武
求知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摘 要:以博物馆为平台的馆校合作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法治、理想信念等教育,文章采用的调查研究、数据对比等方法拓宽了学校德育途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校教育;馆校合作;教育活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G2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5-0002-03

一、活动简介

学校与博物馆深度合作,借助升印轩米升文化博物馆这一平台,开展“一路连升”同升营教育活动,目前已完成十二期。活动的实施,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充分挖掘米升文化的内涵,利用博物馆内的文化环境,精心设计教育活动体系并组织实施。

活动以探究农耕稻作米升文化为线索,贯彻落实“研有所升、学有所乐”核心目标,引发学生对农耕文明的思考。活动通过展厅导赏、互动课堂及动手体验等多个环节,采用学习竞猜、参与体验、视频播放等多种教育手段,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启示,在愉悦中收获知识。

“一路连升”同升营教育活动聚合各学科知识及教育方法,旨在引领学生通过体验与实践,探索与研究、发现与创新、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活动过程,让学生在陌生环境下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创新和学会做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逐步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价值认同、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館校教育活动体系建设

1.农耕稻作文化体验活动

稻谷经过数千年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养活了地球上60%的人口,更被人们带入到不同风俗、信仰、全球贸易与民族融合当中。而作为盛装、计量、分配、交易稻米的米升,则是从古至今一直见证着从野生稻到人工栽培稻的全过程,米升从不同的维度记忆并储存着稻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故事。

本活动主要依托博物馆丰富的升斗及农耕器具等藏品资源,向学生直观展示米升之满、粮仓之实、家国之富与农业生产工具演变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现场体验农耕工具的制作与使用,体验将稻谷加工成米、将米加工成米粉,将米粉制作成米制系列食品等,进一步了解稻米从何而来,稻米对人类生存、生活及社会、国家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主要活动有:“歌舞‘升平”“‘升临其境”“一见‘升情”“‘升耕细作”等。

2.计量知识普及体验活动

计量改变生活、计量改变世界。计量是人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它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度、容积和重量的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的不同而略有区别。

本活动依托博物馆特有的计量器具——升、斗、斛等,从计量的源头,向学生呈现出古代人用身体计量到现代科学计量的历史演变。体验不同的计量的方法,可以使研学者充分地感受计量的意义。

主要活动有: “‘升不可测”“‘升财有道”等。

3.传统文化德育课程

我国农耕稻作文明源远流长,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

本活动依托博物馆10000余件升斗等民俗器具及相关文献资料,将广大人民印刻于米升上的,集天文地理、政治历史、自然科学及道德情操等于一体的鲜活印记,作为弘扬“量入为出、节约用粮”的家庭美德,传承“公平诚信、天下为公”的社会公德的活标本,将学生重新置于历史的长河,重新去拜读中华文明中屡遭浩劫而经久不衰的农耕文化,去感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去理解孕育中华人民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由此在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中坚定地选择属于自己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主要活动有:异口同“升”、绘“升”绘色、笔墨书“升”、“升”海拾贝等。

三、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

“一路连升”同升营博物馆系列活动根据不同教学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根据情景设计的:“一见‘升情”“‘升临其境”“一‘升一事”。

(2)根据藏品启发设计的:“绘‘升绘色”“笔墨书‘升”“妙手‘升花”“一‘升难平”。

(3)根据自我展示设计的:“歌舞升平”“部落‘升势”“一路连升”“‘升情并茂”“终‘升难忘”“异口同‘升”。

(4)根据发现探究设计的:“‘升耕细作”“‘升不可测”“‘升升相印”“剥谷取米”“‘升米熟饭”“‘升财有道”“‘升海拾贝”“人‘升画卷”。

四、活动实施

1.“‘升不可测”活动

度量衡的标准,一直以来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江山社稷安定,是皇权公正公平的象征。学生通过用身体部位测量再到用工具测量周围的事物,明白人类最初的度量衡工具就是人身上的各个部位,从而让学生明白身体可以丈量世界,智慧可以探索宇宙,做到面对黑白是非,心中有一把尺子;联系生活,体会到市场交易中精准公平的必要以及标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数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操作流程如下。

(1)轮流传递体验50g重量的大米。

(2)量一量你认为的50g重量的大米。

(3)体验不同的重量:200g、500g、5000g,抱一抱身边的同学,了解不同的重量。

(4)了解长度,用米粒摆你认为1m的长度;用手臂等身边的长度测量计算教室的面积。

(5)了解容积:体验不同高度的矿泉水有多少毫升。

(6)量一量、测一测、比一比你身边物件的重量、长度、容积,对身边物品产生一个新的认识,将数学真实运用到生活当中。

2.“笔墨书‘升”活动

通过了解“升”字的起源、演变发展过程,并欣赏馆内的书法作品,学生可以感受米升上的文化之美和艺术之美,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书法创作,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切身感受,溯源汉字之形来提高和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并把这种方式发展到写每一个汉字,为书法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

操作流程:

(1)在展厅欣赏十四种不同字体的“升”字;

(2)了解“升”的演变历史以及背后赋予的意义;

(3)老师教学,如何写好一个“升”字;

(4)学生动手写“升”字,体会不同字体“升”字背后的韵味;

(5)小组合作写大“升”字,并在“升”前“升”后书写回忆和展望。

3.“繪‘升绘色”活动

印记,是米升使用者在制作和使用米升过程留下的独特痕迹。它反映着时代的背景,真实记录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到使用者的家庭情况、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欣赏镌刻在众多米升上的各类文学艺术元素,进而在素坯上绘制出心中的米升形象,让学生深入了解米升及米升印记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感受米升上的艺术之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米升。

操作流程:

(1)观看《米升的印记》微课,了解米升印记背后百姓赋予的故事和内涵;

(2)动手使用颜料在米升上进行创作,要求给留下的印记赋予相应的意义和故事;

(3)拿着自己创作的米升,上台分享自己赋予的意义和故事。

4.“‘升财有道”活动

一升米难倒一个家庭,古时百姓用自己辛勤的付出,换取米升之盈。将大米作为奖励,以米升为容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去获得奖励,午餐必须使用大米来兑换。在满足自己温饱的前提下,学生要想午餐吃得好、吃得香,只有通过努力参与活动并获得奖励,才能获得更丰富的食物。将计划意识运用于用餐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智慧,提升学生的财商,强化经济意识,并教会学生合理使用劳动成果,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

操作流程:

(1)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导师将大米作为奖励;

(2)统计各组获奖大米的重量,从高到低进行排名,给获得第一名的小组奖励特色菜一份;

(3)用大米换取基本食物,保证小组温饱问题;

(4)用多余的大米来拍卖。或者兑换更丰富的食物(饮料、水果等),在吃饱的基础上实现吃好;

(5)导师总结,只有奋斗才有升盈斗满。

五、活动亮点

1.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根据自主探究法设计的“‘升耕细作”“‘升不可测”“‘升升相印”“剥谷取米”“‘升米熟饭”“‘升财有道”“‘升海拾贝”“人‘升画卷”等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文物的兴趣,在探索中发现、思考、感悟和提升。

2.藏品启发

米升博物馆根据藏品启发设计的“绘‘升绘色”“笔墨书‘升”“妙手‘升花”“一‘升难平”活动,让学生走近藏品,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维度去解读藏品,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更愿意主动去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文化。

3.情景创设

“一见‘升情”“‘升临其境”“一‘升一事”等活动,用故事和情景剧的形式,穿插小问题,来向学生讲述米升,这种摒弃传统的讲解手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深受学生喜爱。

4.自我展示

根据自我展示设计的“歌舞升平”“部落‘升势”“一路连升”“‘升情并茂”“终‘升难忘”“异口同‘升”活动,鼓励学生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大胆展示自我风采。

六、精品活动案例展示

1.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育学生公平诚信的价值观,并对社会一些不公平现象进行思考;②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提高学生节约粮食的意识;③了解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增加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2)过程与方法:①充分利用博物馆的馆藏和环境,通过讲解和播放动画视频,结合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对米升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基于对米升的思考,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领悟;②通过合作探究动手玩米升(复制件),让学生在接触中了解米升,熟知米升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加强学生与米升的紧密联系;③通过自主探究手工绘制米升,在了解米升上丰富印记的同时学习并借鉴米升上的元素,创作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米升。

(3)知识与技能:①学习米升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发展史,从中领会米升从一个容器到一个量器,再到国之重器背后的祖先智慧,引发对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探索;②聆听米升的故事,如商鞅方升,新莽铜嘉量,堂号升,了解每一个米升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③学习米升上古人的品质,如挑灯夜读、囊萤照读、状元及第等,让学生对时下优秀的学习环境产生珍惜之情;④从一个文字出发,激发他们对华夏文字演变的思考,并在不同方式的书写过程中去深度领悟一个中国文字背后的智慧。

2.学生特点分析

(1)高中生能利用理论来指导分析和综合各种事实材料,基本上可以形成辩证思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从兴趣型逐渐转变为信念型。在高中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增加世界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活动前准备

交通工具、研学物资、场地运用、用餐安排、安全保障。

4.工作人员安排

聘请一位总教练,协调活动整体实施;每小组配备一位导师,具体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七、活动效果评估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活动的评价,我们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了回访。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收回学生问卷149份,家长问卷27份,教师问卷18份,反响如下。

从图1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笔墨书‘升”活动比较感兴趣,喜欢具有丰富知识的活动,同时对“绘‘升绘色”这类自由创作、动手操作的活动非常满意。对活动不满意之处,则在于认为活动简单,喜欢更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从图2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家长对“笔墨书‘升”和“‘升财有道”活动尤为满意,认为两个前者提高了学生对中国文字的欣赏和理解,后者与生活用餐相关联,启发了孩子对计划生活、节俭生活的新思考。对于家长,我们调查之余进行了沟通,家长认为孩子们在此次研学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课外知识,还能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研学当中,这是非常值得认可的。

从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与家长对活动的满意倾向较为一致,对“笔墨书‘升”和“‘升财有道”活动尤为满意。教师认为研学最关键的是能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进行融会贯通。“一路连升”同升营教育活动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引发学生对勤俭节约、公平诚信等生活问题的新认识和新思考。

[参考文献]

[1]段少京.现代博物馆教育工作探析[J].南方文物,2003 (1):113-117.

[2]郑 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一一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上海:复旦大学,2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长沙市“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馆校合作·高中德育新途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钱垂武。

作者简介:钱垂武(1971— ),本科,研究方向:学生教育。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与社区文明结合的探索
卢梭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的探析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尼尔的生命化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