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2021-01-01 11:21韦富贵陆珣珣郭敏罗兵刘文琴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3期
关键词:早期诊断鼻咽癌

韦富贵 陆珣珣 郭敏 罗兵 刘文琴

[摘要]对于鼻咽癌患者来说,病情复杂,是临床重点关注对象,是一项挑战,在诊断过程中,需要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可对患者黏膜微血管形态及其表层结构图像进行清晰获得,可开展靶向活检,可对新生血管变化进行细致观察,可实现早期诊断目的。本文对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内镜窄带成像技术;鼻咽癌;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3-0209-02

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多发,其中包括鼻咽癌,来源是患者鼻咽黏膜被覆盖上皮,但患者早期症状容易混淆鼻部炎症性疾病(鼻咽部结构特殊),临床容易忽视,常有鼻部炎症性疾病患者首次被诊断为晚期鼻咽癌。诊断时临床分期很多时候决定了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据统计,对于I、II期患者来说,5年总生存率较高,约90%以上,但是,若患者处于III、IV期,会下降至50%以下,因此,早期诊断鼻咽癌患者,十分必要,已经成为临床学者共识。临床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是一种检查手段,不存在创伤性,可实现早期诊断目的[1]。在消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诊断中,应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较为普遍,但是,对其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应进一步寻找证据支持。

1早期诊断困难

早期及时发现鼻咽癌患者病灶并实施有效干预治疗,是一项临床挑战,有益于患者生存质量以及生存率的明显提高。早期诊断鼻咽癌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分析原因:在患者病变早期,症状不典型或者临床表现不明显,容易忽视;常规鼻咽镜检查很难发现病变,这是由于鼻咽部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的,其位置隐蔽,病变表浅[2];鼻咽癌和其他的恶性肿瘤不一样,既没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也没有相关性的肿瘤标志物;临床常用增强CT诊断鼻咽癌,缺点是(1)不能准确判断部分癌前病灶,也就是原位癌(直径在10mm以内,存在放射性辐射);(2)对肾功能不全、碘过敏患者,存在一定应用局限性;MRI利用磁共振诊断,可重建患者信息形成多参数成像,具有较高软组织分辨率,然而也有一定不足之处,价格较为昂贵,检查费时,对于存在幽闭恐惧症、体内植入金属患者来说,不适用,对于直径在1cm以内的病灶患者来说,不能对其良恶性进行区分,可导致临床发生误诊以及漏诊;多项研究指出,在早期筛查鼻咽癌患者过程中,采用EBV抗体检测,效果理想,临床支持,但是,也有研究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应用EBV抗体对早期鼻咽癌患者的检测中,血清标志物呈现阴性的比例占到了20%。近年来,临床提出了荧光定量PCR,对于鼻咽癌患者来说,可靠标志物是血浆EBV-DNA检测,可将患者检出率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各个医疗结构费用以及实验条件不足,受到了一定限制,临床在推广血浆EBV-DNA检测中,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论证[3]。

2应用窄带成像技术

窄带成像技术属于光学检查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其作用原理是光反射:光在生物体组织表面只是发生部分反射,这是因为血管内血红蛋白吸收了非反射光。对于可见光来说,吸收峰值在蓝光及绿光光谱,即415nm及540nm,基本上不吸收红光,即620nm至760nm[4],原因是波长较长。窄带成像技术使用滤光片,允许蓝绿复合色光通过,波长在415nm及540nm。波长变窄后,照射光穿透深度会被组织表层限定,将黏膜表层细微构造对比度相应突出,其中,波长415nm的蓝色波段穿透浅,黏膜表层最浅微血管呈棕褐色,波长540nm的绿色波段穿透深[5],黏膜下层及中间层微血管呈墨绿色,具有较为清晰的形态。

在鼻咽癌早期诊断过程中应用窄带成像技术,临床对其组织病理基础进行了探析。1971年,临床将肿瘤生长依赖血管生成概念首次提出,在转移灶、原发肿瘤生长过程中,皆需血管滋养。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对血管生成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在原位癌中,血管不生成,若血管生成,肿瘤会迅速生长,临床实践证实[6],肿瘤实体内微血管数量正比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潜能,因此,将肿瘤血管改变找到,相当于将肿瘤变化发现。临床研究窄带成像技术,发展基础是早期发现肿瘤血管,可清晰显示组织表层的微血管形态,可将血管细微变化敏锐识别。

分析得出,在传统白光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不可见,原因是细小,它属于黏膜表层终末端毛细血管,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模式之下,可见淡绿色正常黏膜表面,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不会出现明显扩张,表现为稀少、短、细,隐约显露黏膜下血管、斜行血管,而表层血管网则隐藏。若患者黏膜表层病变情况发生,会导致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发生异常改变,肿瘤在黏膜层内局限之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会出现轻微扩张膨大以及延长,会增加树枝状血管网密度,肿瘤将黏膜层突破之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会进一步延长以及扩张。若对黏膜固有层造成侵犯之时,正常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结构会开始消失,患者血管会出现不规则走行,若对黏膜下造成侵犯,会完全消失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结构,新生肿瘤血管出现,其特点表现为蠕虫状缠绕或扭曲、紊乱。有研究发现,NBL模式,鼻咽癌患者病变表面会发生扭曲状或者细树枝状新生血管,存在明显的棕褐色血管线条,依此定义鼻咽癌患者内镜窄带成像技术镜下标准,对比病理诊断结果,敏感性80.6%、阳性预测值96.7%、特异性91.7%、阴性预测值61.0%,这一研究结果来源于倪晓光等人研究。另外,陈斌等人研究中,对鼻咽癌与非癌变黏膜微血管的形态学特点进行了评估,采用了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获得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结构变化,临床总结得出,在诊断恶性肿瘤过程中应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主要依据就是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结构变化,癌变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结构变化早期表现是存在点状扩张血管,边界清晰,随着患者进展病情,患者会增加血管袢,管径变大,表现为迂回外观[7]。反之,非癌变黏膜微血管患者,可见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点状扩张,但是,从分布上说,较为稀疏,边界不够清晰,两者鉴别较为容易。對于鼻咽癌患者来说,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根据患者黏膜表面血管形态异型程度,可分为3类,包括I、II、III型,相关临床表现如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棕色,明显扩张管径,呈现为窦状或者密集点状,边界清晰;进一步扩张延长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逐步增多以及变细了树枝状血管,僵硬,毛糙,扩张黏膜下血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消失,树枝状血管、黏膜下血管明显增粗及数量增加,形成了大量分支血管,横向交错成网,走行僵硬,部分患者可见无血管区存在。

在首发鼻咽癌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窄带成像技术,是有效工具,可将早期癌变事件发现,部分学者发现,在52例可疑恶性病变患者鼻咽喉镜检中实施普通白光及窄带成像技术内镜,对患者病变性质进行预测,金标准是病理诊断,应用窄带成像技术内镜的正确诊断率是86.54%,这一项数据来源于宋富存等人研究。利用窄带成像技术,可对患者黏膜表面扭曲或者细树枝样异常血管病变进行清晰辨别,可清楚显示患者病灶边界,病理活检存在指向性,可将靶向定位活检效果最大限度达到,可将不必要随机活检明显减少,可促使患者痛苦程度明显减轻,诊断有效性以及及时性均会明显提高,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可将个人负担以及社会负担均明显减少。

在复发鼻咽癌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窄带成像技术,效果理想,在提高复发患者生存率方面,可应用靶向治疗、化疗、放疗、手术等,均属于挽救性治疗。肿瘤扩张程度及浸润程度决定了鼻咽癌復发患者挽救性疗效,因此,开展早期诊断,十分必要。利用窄带成像技术,无创,可早期发现复发病灶,可给予患者实施靶向活检,依据是鼻咽部黏膜微血管形态改变以及走形改变。

综合以上得出,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无创以及无痛,经济以及方便,可准确定位患者病变部位,临床优势明显。临床医生可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测手段,如基因等为患者实施综合判断,有利于早发现以及早治疗鼻咽癌患者,可促使患者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倪晓光,张宝根.窄带成像内镜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66(1):44-44.

[2]白云丹,徐聂,李宇,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复发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5):536-538,543.

[3]柳伟.窄带成像技术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D].蚌埠:蚌埠医学院,2019.

[4]李禄.窄带成像与白光成像内镜在鼻咽癌诊断中的血管形态对比分析[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9.

[5]李丽娟,李志祥,杨聪.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在咽喉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癌症进展,2019,17(24):2914-2917.

[6]张宝根,倪晓光.窄带成像内镜在头颈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癌症进展,2019,17(02):125-127.

[7]谢德金,王小忠,孙晓丹,等.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01):46-49.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2017KY0368)

猜你喜欢
早期诊断鼻咽癌
循证护理服务减少鼻咽癌放疗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研究
鼻咽癌高发,该如何预防
警惕:这些症状不引起重视,小心鼻咽癌找上身!
引发鼻咽癌的四种因素,小心鼻咽癌侵袭!
B超诊断早期宫外孕患者30例的临床分析
CRP和PCT在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的生化指标检测
淡漠症状对于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早期诊断的重要价值:1例报道
鼻咽癌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