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01 21:01周西西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学术

[摘要]地方高校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之间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地方高校学报因依托平台薄弱以及管理失范等,存在诸多问题而直接影响办刊质量。因此,在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厘清自身定位,探寻自身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双一流”建设

地方普通高校在建校历史、办学经费、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较弱。而与地方高校唇齿相依的学报,作为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对学校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显然其也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学报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时代如何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及学术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值得学报编辑人员和高校研究人员深入思考。

一、学报与地方高校的关系

(一)学报与高校的关系

高校作为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始终发挥培育优秀人才与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国有各类高校两千多所,拥有数百万教学科研人员和新生的知识力量,他们所创造的优秀理论成果需要一定的方式去传播、交流、碰撞,以此激发更多的学术创造力,从而彰显各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蔡元培先生在1918年《北京大学月刊》的发刊词中指出:吾校必发行《月刊》者,有三要点焉:一曰尽吾校同人所能尽之责任;二曰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三曰释校外学者之怀疑。由此可知,高校学报在创办之初的宗旨就是为了发表学校师生的研究成果,刊登各学科学说,以破除学生固守专业的旧习,便于校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著名学者陈望道先生在1955年《复旦学报》的发刊词中说:“我们刊行这个《复旦学报》是便于教师发表研究成果,交流研究经验,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和重点发展......這是复旦大学开展学术研究风气,提高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阵地。”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并明确将高校出版工作与高校的四大职能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报已成为高校反映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窗口,是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展示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校形象的重要途径,其为高校的学术发展起到积极的服务与促进作用。

学报在服务高校的同时,办报质量通常也受主办高校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影响,学校综合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学报质量的优劣。因此,学报与高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学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高校的学术科研水平,学报影响力的提升对高校的学术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对学报质量的提升也有直接的影响。

(二)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的关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其是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建立的。因此,这些地方高校通常以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目标,正所谓“办好一所学校,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1]。教育部前部长周济院士在视察苏州科技学院(现苏州科技大学)时指出,高校必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要通过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来求得地方的更多支持;要通过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来求得我们更快的发展”[2]。因此,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地方高素质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任务展开,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条件出发,弘扬地方文化,依托地缘优势,开展合作办学,按照地方需求“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目标和办学形式。

地方高校学报秉承服务高校的原则,要与高校一样,承担传承与发展、研究与创新地方经济、文化等建设的重任。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办刊的着眼点也是为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服务,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挖掘并加工,使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得以共享。同时,其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技力量,将自身成果推介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建桥梁。而地方特有的经济、文化、民族、环境等特色,又为地方高校学报创新研究方向与开辟鲜明、特色栏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其学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地方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

(一)依托平台薄弱,优质稿源匮乏

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同,其一般是省属或市属高校,在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办学实力上与教育部直属院校相差较大,而这种差距也直接体现在高校学报上。教育部直属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大家、名家荟萃,掌握学界的最新动态,由这些学界名家支撑的学报也多为核心期刊,这类刊物自然而然会吸引全国各地优秀的科研论文作者投稿。而地方高校学报依托的科研平台实力较弱,虽有一些学术带头人,但毕竟团队力量有限,学报亦缺乏强大学术力量的支持,因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都是普通刊物。而因职称评定的硬性要求,地方高校科研人员投稿往往首选核心期刊或者校外学术水平更高的刊物,当稿件未被其他刊物录用时,其再辗转把稿件投回本校学报,这样就导致部分优质稿源直接外流、学术信息滞后。同样,一本学术影响力较低的普通刊物难以吸引优质论文作者的投稿,其约稿也具有相应的难度。

(二)高校重视不足,学报发展受限

著名教育家、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教授曾说,看一所大学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教师队伍,二是看学报,三是看图书馆[3]。《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学校应为编辑人员进修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和参加必要的学术活动提供条件。”然而实际上,学报在各个地方高校中的待遇并非如此。有些高校学报隶属于学校独立的出版社,经费充足、人员充沛,发展力量强大;有些是学校的直属部门,由校长办公室直接负责;有些隶属于学校独立的研究机构,与其他教学科研单位的地位相当。而更多的地方高校学报往往被列为教辅单位或者某些职能部门的下属单位,这是因为学校只关注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而对学报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学校在政策制定上主要向教学单位和核心职能部门倾斜,很少考虑甚至忽略学报的发展需求,导致学报编辑部在学校中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学报的许多发展计策的实施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编辑人员晋升受限,学报编辑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这不利于地方高校学报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高校管理不足,学报学术失范

虽然学报编辑部在地方高校中大多属于边缘部门,但是因其负责学术产出的末端环节—论文发表,与学校的每位教职员工的职称评定具有间接的关系,就容易出现问题。地方高校学报因服务高校科研的定位,让校内教职工误认为高校学报就是高校的附属品,致使其成为高校论文发表的“自留地”。而其对本校的稿件降低要求,对外校的稿件设置更高的门槛,虽保证了本校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但对外稿却形成了排斥[4],甚至有些地方高校学报的内稿比例高达百分之百。这种封闭保守型的办刊理念和办刊方式,既使得地方高校学报在用稿上不能以开放的思想和开阔的眼界大范围地选稿和用稿,又不利于学报拓宽作者群和扩大学报影响力。此外,这种办刊方式又容易产生“关系稿”,同时因管理监督的匮乏也会让编辑在稿件的学术创新和科研水平把关上逐渐放宽尺度。长此以往,这势必导致地方高校学报质量的下降。

三、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进入新时代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的任务反映今后评价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科建设质量的导向和要求,也为高校学报发挥功能和进行今后的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5]。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要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对标本校“双一流”建设,探寻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一)找准办刊定位

高校学报是以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刊物,其功能定位是服务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是高校科研人员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推动高校科研活动、培育高校科研队伍、彰显高校学术力量的重要途径。显然,学报要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办刊方向,以学校的重点学科和强势学科为重要栏目,以学校的科研力量为重要倚靠。因此,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地方高校学报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学校发展目标及改革态势,及时掌握学科最新动态,以本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为依托,以本校优势学科团队为依靠,既为自身发展不断探寻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又通过宣传、展示和服务功能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为学校争创世界一流学科与一流高校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社科版)依托浙江树人大学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着重反映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反映浙江地区特点和本校学术优势,并开设《民办高等教育》专栏,该专栏于2011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成为我国民办高校分享教学经验与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

(二)创新办刊思路

地方高校学报要突破优质稿源匮乏的局面,走出“千刊一面”困境的方式就是具备独特个性或特色。

邹韬奋曾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6]特色栏目是构成高校学报特色最为集中的体现,具体来说,期刊特色应包括两个方面:地域特色和学科特色。地方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为地方高校学报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学报应密切关注、精准识别、深度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地不断涌現备受关注的新问题,学报可从中提取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学术研究创新点作为特色栏目。同时,学报凝聚学校“双一流”学科优势,应凝练出以“双一流”学科为主的特色办刊道路[7]。学报还应积极参与一流学科、重点学科举办的学术会议或者与重点学科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把握学术热点,使学报的选题策划和重点学科的学术研究站在较高的起点上[8]。例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立足徽州文化开设《徽学》专栏;《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借助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研究开辟了《蜀道论丛》专栏;《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枫桥经验》专栏,聚焦浙江本土资源,向社会治理、司法检察等方面深入挖掘,并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三)加强平台建设

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商业出版模式的不断创新,期刊出版的媒体融合趋势愈发明显[9]。地方高校学报要顺应时代发展,通过与数据库、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各种媒体平台的融合,不断扩大自身的学术传播力和影响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学报已使用玛格泰克、三才等各类采编系统工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紧密联系作者和审稿专家,将收稿、审稿、编校、发表、出版等过程全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学报的工作效率。同时,学报网站首页及时更新每期的期刊信息,做到优先快速出版,彰显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科学网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80%的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微信平台关注学术期刊发布的信息[10]。因此,不少地方高校学报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为读者推送学报最新的期刊目录和优秀论文的摘要、创新点。地方高校学报还可将微信公众平台与采编系统平台对接,名方通过微信即可登录采编系统,作者可以通过手机在线投稿、查看稿件处理情况,专家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审稿,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及时获取学报最新的期刊内容。这使得各方与地方高校学报的联系更为紧密,以此提高学报的影响力与增强用户黏性。

(四)优化编辑队伍

编辑人员通常被誉为“优秀作品的助产士”“善识千里马的伯乐”“为人作嫁衣的无名英雄”[11]。因此,地方高校学报要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就需要优化编辑队伍。一是学校要正视学报的重要性,对学报编辑部的发展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稳定编辑队伍,并鼓励各个学院的研究人员到学报编辑部负责部分工作,为学报编辑部注入专业的学科力量。二是学报编辑部应创新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将约稿、组稿情况、编校质量与编辑绩效相匹配,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三是学报编辑部自身要加强管理、严肃纪律,以负责任的态度公正、严谨地对待校内外来稿,择优录用,严把质量关。四是编辑自身要掌握一定的学术专业知识,了解某些領域的学术研究前沿,把握研究动向,并具有甄别、创作及创新学术信息的能力;同时编辑还要按时按量参加出版专业要求的培训,积极主动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不断学习新理念和新技术,建立自身开放性的、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以符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从而不断提高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

四、结语

地方高校学报在发展的过程中虽受主办高校的限制,面临诸多问题,但总体来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少地方高校学报凭借自身特色或强势学科栏目跻身核心期刊之列或者入选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可见,地方高校学报要找准刊物的发展定位,在期刊内容建设上做好创新与质量工作,积极从地方发展动态和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上寻找突破点和立足点,全面提升学报的质量,同时,地方高校学报要在学术传播媒介上探寻更多发展途径,以此不断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提升学报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孙德存.地方高校学报的本地化定位[J].昌吉学院学报,2002(04):72-74.

[2]窦炎国,周继红.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略论地方性高校学报的办刊方针[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135-138.

[3]王庆跃,徐娟.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创新路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05-112.

[4]李建军,肖开提.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J].编辑之友,2005(06):56-59.

[5]郑琰燚,李燕文,莫弦丰,等.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编辑学报,2017(02):160-162.

[6]王兴全.特色栏目重在建设:地方高校学报走特色办刊之路的再探讨[J].编辑之友,2011(08):57-59.

[7]李雪莲,唱雪,徐若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的特色发展及功能定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05):137-140.

[8]廖向东.论学报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06):84-86.

[9]庞达.论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新角色与自我发展[J].编辑学报,2018(01):21-24.

[10]王晓醉,张淑娟.学术期刊微信公众账号的信息服务和运营方式: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03):82-85.

[11]邹强,余朝晖,陈拥彬.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困境分析与路径选择: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J].出版发行研究,2020(11):64-71.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期刊分会科研项目2020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GXB202014);浙江工业大学2020年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KY-ZX-20200078);浙江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社课题项目(项目编号:ZGDQKS2019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西西(1991—),女,安徽亳州人,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编辑。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再添殊荣
拟广告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
重要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