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的素质要求和培育问题

2021-01-02 14:21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视野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唐 静

(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承担这一课程任务的关键角色,只有思政课教师具备牢固可靠的素质,才能讲好思政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30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其中一个就是“视野要广”。“视野要广”,就是指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1]330。基于此,笔者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三个方面来谈谈“视野要广”的内涵和要求以及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之培育基本路径。

一、“知识视野”要广的素质要求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育

(一)“知识视野”要广的要义

“知识视野”要广,即“有知识视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视野要广”的基本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要”教师素质要求时,针对“视野要广”阐述道:“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330“知识视野”要广,就是指教师的知识储备所构建的世界认识和现实把握的视域应不断得到拓展,关于社会认识要有宽广的视野素质。实际上,在国内,新中国成立70余周年,尤其改革开放实施40余年,我国取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国际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发展的国际形势日新月异,进入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时代。在这种背景下,知识更新的周期已经大大缩短,过去熟读几本古典即可做教书先生的时代不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必然被时代所抛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2]403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3]16基于此,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而且需要广泛的历史和现实知识信息。“知识视野”要广,就是针对这个要求而提出的,因此它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之一。

(二)“知识视野”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性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4]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讲好思政课,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扩大知识面,才能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第一,它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5]。思政课由于其理论性较强的特性,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言者凿凿,听者藐藐”的状况,而要达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就要求教育者要良好的备课。良好备课的前提,就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或“一池水”。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海纳百川的知识涵养,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收放自如。“思政课是讲理的,是释疑解惑的。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教师要讲清的重点,而学生的疑惑是复杂多样的,涉及面很广,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6]。知识视野也是培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基础。

第二,它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成果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的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7]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成果。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仅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而且更是反映时代的理论创新,尤其对民生、民族、生态文明、国防和外交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从而使得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具有动态的特点。这个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熟读经典的同时,还要求将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效果。

第三,它是上好思政理论课的必要条件。首先,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课,面向受众主体是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具有多年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能够形成专业思维,但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理论的过程中会有诸多困惑,甚至会形成“满堂灌”的印象,从而产生排斥心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扩大非专业的视野,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讲授思政课,并将其运用到专业学习与实践中。其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一般具有较大差距,不能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所在,加上思政课本身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由此而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和爱好,扩大知识面,适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其三,思政理论课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思政课教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人和传播者,更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将知识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做到知行合一,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真正实现课程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视野拓展路径

思政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作为高校公共课的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主干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拓展知识视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动思政理论课创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践:

第一,培养有深度的纵向知识视野。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刻苦钻研,终身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首先,要熟读经典,练好看家本领。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善于将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如“原理”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可以结合生活中许多的案例进行阐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案例结合起来,从而拉近学生与本门课程的心理距离。如“基础”课要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加入容易与学生心理产生共鸣的道德模范事例,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有活生生的实例印证。其次,要时刻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学习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思政课教师要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尤其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第二,培养有广度的横向知识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3]11思政理论课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多门课程融合了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又要具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知识背景。思政课教师虽然一般只上一门思政课,但也要熟悉其他几门思政课的理论与知识。依据教育部文件规定,高校思政理论课几门课程的授课时间有先后顺序要求和学分要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将四门课程融会贯通,实现有序衔接,既要深刻领会“基础”要传递给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成果,将其运用到“基础”和“概论”的教学过程当中,同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要有清晰的认识,将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和振兴历史与其他三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近代救亡图存运动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而奋斗终生。

第三,培养一定非专业视野,提高教学能力。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如果说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育目标是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和提升政治素养的话,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应该进一步升华,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厚植爱国情怀,听党话、跟党走,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强化思想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观察,培养相应的沟通技巧,为学生答疑解惑,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其爱上思政课堂。其次,要创新教学内容。思政课教材版本更新较慢,教材内容不能及时反映最新时代发展,加上部分教师“吃老本”,不更新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陈旧、课堂乏味,学生丧失了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故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要全面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时代发展,关注前沿热点,在课程内容中寻找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式,运用最新思想成果和发展案例来佐证书本理论。最后,要提升教学技能,提高信息技术技能运用能力。通过适度加入学生喜爱地音频、视频等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二、“历史视野”要广的素质要求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育

(一)“历史视野”要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请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8]35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的发展大历史中去看。”[3]3“历史视野”要广,就是指教师的知识筹备所构建的世界认识和现实把握的视域要有历史维度,关于时代发展的判断要有历史眼光的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只有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才能真正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宣讲人。

(二)历史视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8]349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才能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读史使人明智。2014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2]171要寻找这个哲学命题的答案,就要到历史当中去找,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启迪作用不言而喻,拥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对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极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授课过程也是一个历史认同教育过程,学生能够从历史中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思政课教师要对中华民族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纵向发展历程有系统的认识和思考,不仅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更要从中国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振兴史当中吸取经验教训,要跟学生讲清楚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最后能够强起来的发展过程,明白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梳理,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怀抱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自信”,增强政治认同。

第二,知古可以鉴今。历史的发展可以论证和比较当下,今日的发展也是根源于历史。昨日中国是封闭、落后的,今日中国是开放、繁荣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历经屈辱,饱经沧桑,众多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流血牺牲。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驱开始传播理论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摘掉昔日“东亚病夫”的帽子,巨龙正在苏醒并屹立于东方。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法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均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得到了佐证。拥有广阔的历史视野能够使高校思政课教师授课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以史为鉴知兴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9]这个要求包括教师要有足够的历史知识,要有能够以史为鉴的思想品质。2018年G20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并指出:“二十国集团要从历史大势中把握规律,引领方向。”[10]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人类共同面对并解决了许多挑战,走向开放融合的趋势没有改变。世界各国应该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全球治理中难题,尤其是气候、核安全、恐怖主义、公共卫生治理等威胁到人类生命和生存的关键问题。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让一些国家产生了误解,中国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建和谐世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要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坚定自信心,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途径,配合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历史视野拓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8]352高校思政课教师拓展历史视野,既要立足中国史,不忘本来,同时也要熟悉世界历史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及资本主义发展史,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由此,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拓展路径有:

第一,学习中国历史,强化历史积淀。首先,在中国古代史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3]4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向内看的原则,做传统文化的宣讲者,教导学生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其次,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精神包含的要义之一,更是激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始终是历史长河中激昂的主旋律,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主旋律,引导学生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后,在中国崛起的历史中学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精神包含的要义之二。新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团体,他们谱写出了“奥运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了挺拔的民族精神脊梁。如今,“中国制造”在世界具有很高的认知度,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制造,也包括文化输出。美国加大对华制裁以来,华为、中兴等民族企业也遭遇不公正待遇,同时也展现出了改革创新的不服输的民族精神。针对美国禁止向华为供应芯片的行为,华为自主研发并于2020年9月10日正式升级鸿蒙2.0,并将逐步应用于华为研发的手机、电脑、汽车等系统当中。

第二,熟知世界历史,认识发展差异。首先,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史。从新航道开辟到文艺复兴,从英国“光荣革命”到美国“南北战争”,从资本原始积累到进入帝国主义垄断阶段,西方国家具备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从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机遇赢得了发展。中国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三次科技革命,当代大学生要争当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发展做贡献,力争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取得先发展。其次,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从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到《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从18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实践,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基础日渐成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中国,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在上世纪末虽然经历挫折,但中国的发展佐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三、“国际视野”要广的素质要求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育

(一)“国际视野”要广的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11]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一体化,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系日益紧密,尤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事能即时传播到网络上为全世界所知,并通过各种渠道以不同的角度放大。在这个多元发展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紧跟国际步伐,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家国前途命运。当前,美国不顾国际社会反对,逆全球化发展潮流,退出一系列国际多边合作组织与机制,作为一个大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终将被时代抛弃,吞下苦果。教育也一样需要国际视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视野”要广作为教师素质的含义,是指教师的知识筹备所构建的世界认识和现实把握的视域要有国际维度,关于问题的把握要有全球意识的观念素质。

(二)“国际视野”要广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同时也要放眼全球,培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全面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发展中才能解答学生困惑,同时,在国内国际比较中才能坚定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第一,国际比较方显中国优势。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全球视野,既了解本国历史和实际,也要掌握国外相关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反观上世纪取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其他国家,大多仍然在探索时期,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产生了一些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经济发展缓慢,众多民众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基本温饱没有得到解决。中国近30年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并且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与西方国家应对的效率差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西方标榜的民主人权在此次疫情面前被撕下虚伪的面具,无视践踏生命的行径,赤裸裸地展示在世界面前。

第二,正确分析当下形势,方能答疑解惑。自2017 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的行为,违背了世界人民渴望自由开放和平的愿望,联系上世纪冷战历史,美国试图称霸世界,遏制打压中国发展的意图昭然若揭。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人民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2019 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领导层在公开场合“抹黑”中国,将COVID-19称作“中国病毒”,在取消签证限制部分中国学者赴美交流后,美国商务部列出了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并且停止部分留学生及研究人员入境,甚至声称要限制中国共产党员及其家属入境,一系列疯狂言行,彰显了美国在中国面前的不自信和在处理中美关系这一问题上的不理智。不仅如此,美国还在南海、香港、新疆、台湾等问题上大做文章,2020年7月21日,美国单方面蛮横无理地要求中国限时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及中美领事条约有关规定。中美之间出现目前的局面,是中方不愿看到的,责任完全在美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出现的新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结合专业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为学生拨开云雾,解答当前发展中遇到的困惑。

第三,把握过去和未来,才能坚定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发展的500 年历史证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其围剿乃至和平演变政策,从20世纪开始的“和平亚洲自由电台”到近期新冠肺炎疫情中对武汉封城类比犹太集中营的不实言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始终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以各种手段插手中国内部事务,通过各种途径抹黑中国。大学生正处于自由探索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适时引导,在课堂中结合最新国际时事发展,通过比较说清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国际视野拓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大。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培养国际视野,就要探索知识真理,并在国内外实践中不断深入发展。

第一,认识上知己知彼。2020年7 月-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和科学家座谈会,其中一个主题就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指出:“我们要应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放眼国际,在政治上,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个别国家动则以经济上制裁相威胁。经济上,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大背景下,全球生产供应链遭到破坏,很多国家经济不容乐观。纵观国内,在新冠肺炎阻击战中,我们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内陆续复工复产复学,但是要时刻有忧患意识,一是警惕病毒再次来袭,二是要尽快恢复经济发展,减少疫情对国内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了解世情国情变化,具有国际战略眼光,这也是上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第二,实践中进出有度。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 号)中指出:“要加快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组织思政课在国内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在充分了解国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与别国的国情进行比较,才能提高思政课的高度,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多与国际接轨交流,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封闭必然落后,开放带来进步。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勇于走出去交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传播到世界。同时,只有在国际比较当中才能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教书育人。

猜你喜欢
视野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居· 视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视野
真相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