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化方言的情状副词“紧倒”

2021-01-02 14:21罗主宾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化句法副词

罗主宾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娄底 417000)

一、引言

湖南新化方言因历史上民族融合、移民迁入,受瑶语和赣语影响,情况复杂,但总体上属老湘语[1]。新化方言中的一些特殊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有语言历时演变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受语言接触的影响,很有研究价值。

副词“紧倒”在新化方言口语中使用频繁,在句中做状语,具有唯状性,相当于普通话的“不断地、一直”。例如:

(1)下课哩,还紧倒讲个么个?下课了,还不断地讲什么?

(2)其紧倒睏倒唔起来。他一直睡着不起来。

(3)想唔出,莫紧倒想。想不出,不要一直想。

表“一直、老是、总是”义的副词,罗昕如(1998)记作“尽倒”,如:小王尽倒冇来[2]。四川重庆有一个相同用法的“紧到”,如:他紧到不来[3]。哈尔滨等地有一个“紧着”,如:还紧着吵吵啥?[4]5101我们认为“尽倒”“紧到”“紧着”和“紧倒”属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我们记作“紧倒”。

对副词“紧倒”的归类,大都把其归入时间副词或频率副词。孙嘉铭、石定栩(2020)在比较“一直”和“总是”的用法时,认为“一直”表示一种在“单一”时段内持续的状态,宜处理为情状或状态副词[5]。新化方言副词“紧倒”表示某个时期内某个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有时能与“一直”互换,但用法还有很多不同,我们采用孙嘉铭、石定栩(2020)的观点,把“紧倒”归入情状副词,是对所修饰谓词在一定时段内方式、状态、情状的描摹或刻画。

前人对“紧倒”的地域分布和用法进行了零星的记录,缺少系统研究,我们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化方言情状副词“紧倒”的句法、语用及其来源进行探讨。

二、情状副词“紧倒”的结构形式

新化方言情状副词“紧倒”在句中做状语时,往往与具有持续性或反复出现的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搭配构成状中结构,在句中作谓语。和普通话中的时间副词“一直”的用法相比,新化方言副词“紧倒”所在的小句一般以更为口语化的短句为主。从“紧倒”的句法分布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一)紧倒+V/A

与“紧倒”搭配的谓词,多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不多,不论是单音节的还是双音节的,谓词都不能重叠。谓词主要是动词,具有[+持续]语义特征,表示某种动作的反复进行;也有少数形容词可以与“紧倒”进行搭配,表示某种状态的持续。例如:

(4)其爱紧倒哭。他喜欢不停地哭。

(5)都半夜哩,其还在落紧倒哭。都半夜了,他还在不停地哭。

(6)夜头紧倒咍、日前就紧倒睏。晚上一直玩,白天就一直睡。

(7)你紧倒写,紧倒写,能写出个么个名堂来喽?你不停地写,不停地写,能写出个什么东西来呀?

(8)你快去劝劝其,不然其紧倒会难过。你快去劝劝他,不然他紧倒会难过。

(9)吃哩酒,其个面紧倒红。喝了酒,他的脸一直红。

修饰单音节动词时,“紧倒”所在的小句语义一般是不自足的,“紧倒”前常常会出现其他状语,如上例(4)(5)前有“爱”“还在落”;有时采用对举或重复的形式,如上例(6)“紧倒睏”和“紧倒咍”、例(7)“紧倒写”进行重复。能与“紧倒”搭配的单音节动词还有“打、吵、骂、笑、讲、喊、叫、落、催、行、走、踢、跳、爬、滚、摇、拍、扯、踩、转、刨、敲、请、劝、坐、徛、看、望、吃、喝、咬、洗、翻、做、拧、扭”等,非自主动词如“忘、醒”等就不能与“紧倒”搭配;形容词还有“香、臭、甜、苦、痛、晴”等。

(二)紧倒+V+O

新化方言情状副词“紧倒”所修饰的动词后可带宾语,例如:

(10)其天天在屋里紧倒打游戏。其天天在家里不停地打游戏。

(11)好多天了,还在紧倒落雨。好多天了,还在不停地下雨。

但“紧倒+V+O”这种搭配形式一般不常用,新化方言里往往用拷贝式话题[6]把宾语提前,构成“V+O+紧倒+V”的拷贝结构。如以上例(10)-(11)一般说成:

(12)其天天在屋里打游戏,紧倒打。其天天在家里打游戏,不停地打。

(13)落了好多天雨了,还在紧倒落。下了好多天雨了,还在不停地下。

以拷贝结构“V+O+紧倒+V”出现的句子,句中的延续性语意得到进一步强调,以突出动作的持续性状。

(三)紧倒+V+(唔)C

当“紧倒”修饰某种可能或不可能状态时,通常采用“紧倒+V+(唔)C”这种结构形式。例如:

(14)我只脚有粒几痛,紧倒徛唔得。我一只脚有点痛,不能一直站着。

(15)讲白话,其紧倒讲得。讲故事,他一直可以讲。

(16)今天个饭,偌里紧倒煮唔熟。今天的饭,怎么一直煮不熟。

“紧倒+V+(唔)C”结构中的动词所支配的宾语,往往是以话题的形式在句中出现,如上例(15)(16)。和普通话“一直”的用法不同,“紧倒”所在小句中的补语一般不出现时量词;当补语部分出现时量词时,一般也采用拷贝式话题形式,把时量词放在述语部分。如普通话中的“一直坚持了几十年”,新化方言中一般不说“紧倒坚持了几十年”,而是说成“紧倒坚持,坚持了几十年”。

(四)紧倒+唔/冇+V

“紧倒”所在的小句中,这种搭配形式在新化方言中使用最频繁,常用于表示生活中反复出现说话者不希望的某种动作或状态。新化方言的否定副词“唔”相当于普通话的“不”,“冇”相当于普通话的“没”、“没有”。例如:

(17)喊其开门喊了好久,其就是紧倒唔开。叫他开门叫了很久,他就是一直不开。

(18)喊其开门喊了好久,其就是紧倒冇开。叫他开门叫了很久,他就是一直没开。

(19)喊门喊了好久,门还紧倒冇开。叫门叫了很久,门还一直没开。

“紧倒”修饰的谓词受“唔”否定时,一般表示所描述的主语主观上不想做这个动作,如上例(17);受“冇”否定时,大多是表示状态,小句的主语可以是有生名词,如(18)中的“其”,还可以是非有生名词,如(19)中的“门”。

(五)“紧倒”可以重叠

为了强调动作的接连不断或状态的反复出现,新化方言中可以采用“紧倒V 紧倒V”这样的重复形式,还可以重叠为“紧倒紧倒”,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同时,在语用上附加有说话者的主观厌烦义在内。重叠时,句中的“紧倒”虽也是表动作或状态的反复出现,却不能用普通话中的同义词“不断地”“一直”去替换。例如:

(20)烦死哩,莫紧倒紧倒讲个不停呀。真烦人,别一直讲个不停呀。

(21)我紧倒在落等,车子紧倒紧倒还冇来。我一直在这里等,车了一直还没来。

(22)我紧倒紧倒第二名,老是上唔去。我一直是第二名,老是上不去。

上述所列例句的“紧倒”大都可以重叠,如前文例(2)中的“其紧倒睏倒唔起来”也可以采用重复形式,说成“其紧倒紧倒睏倒唔起来”。如上例(20)可以说成“莫紧倒讲紧倒讲,讲个不停呀。”不论是用重复还是重叠,两种语义上没有差别,使用时依据个人的喜好选择其一。贵阳方言表同样意义的“尽倒”也可以重叠为“尽倒尽倒”,如“人家等他,他尽倒尽倒不来。”[4]5740

(六)“紧倒”可以和“一直”“老是”连用

“紧倒”前还可用“一直”或“老是”修饰,构成“一直紧倒”“老是紧倒”这样的连用形式。例如:

(23)一直紧倒落雨,我哒好久冇出去咍哩。一直不停地下雨,我都很久没出去玩了。

(24)教室里有盏电灯老是紧倒亮倒。教室里有一盏电灯老是不停地亮着。

连用时,“一直”“老是”在前,“紧倒”在后,顺序不能颠倒,这里的“一直”“老是”是限制类副词,“紧倒”为情状副词,要连用时,情状副词位置比较固定,“一般紧贴中心语”[7],符合各次类副词共现时的语序。

三、情状副词“紧倒”的语义背景和语用功能

(一)“紧倒”的语义背景

单纯从句法搭配来看,新化方言情状副词“紧倒”往往表示客观描述,表示某一时段内某一动作的不间断或状态的不变化,“紧倒哭”“紧倒打”“紧倒关倒”等都是如此。但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紧倒”所表示的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往往超出了人们认知上的标准,话语中往往会有相关的成分对此进行说明或推断,从而使得整个语句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例如:

(25)下课下了好久了,李老师紧倒还在落讲。下课很久了,李老师一直还在讲。

(26)水紧倒冇开,是冇是电冇插好?水一直没开,是不是电没插好?

上两例中,“李老师紧倒还在落讲”“水紧倒冇开”是客观地叙述这两种情况,但这些情况不符合人们认知常态,因为在人们的认知里,“下课了,老师不应该拖堂”“水烧几分钟就会开”,于是在语句中有言外之意“下课下了好久了”“是冇是电冇插好”进行说明或推断。

因为超出了一定的“度”,认知上的主观量增大,因而“紧倒”所表现出的某个动作或状态一直或不断地出现一般是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紧倒”所在的句子往往也会体现说话人不耐烦、抱怨或不满等情绪。如可以说“成绩紧倒第二名”,但不大说“成绩紧倒第一名”,“第一名”常用“经常”修饰,有一种自豪的心态,而“紧倒第二名”表现出说话人得不到第一名、不甘居第二名的状态,有一种不满的情态。即使出现在“明天冇事做,你可以紧倒睏哩。(明天没有事做,你可以一直睡了。)”这样将来情况的语境里,也蕴含着“你紧倒睏”在平时是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可以说,“紧倒”的语义背景是“超过了说话人主观预期的某个动作或状态一直或不断地出现,说话人藉此进行抱怨、提醒、劝诫等”。

(二)“紧倒”的语用功能

在话语中,因为要表现出某个动作或状态一直或不断地出现,新化方言情状副词“紧倒”往往要重读。有时为了强调,“紧倒”还可以重复。“紧倒”在客观描述的同时,其语用功能还突显一定的主观大量。“我们在研究、分析、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时,就要特别小心别将虚词所在的格式的语法意义归到那虚词的身上。”[8]为了区别,我们这里还要谈谈“紧倒”所在句子的语用功能。

其一,表期待、抱怨或不满。例如:

(27)半夜哩,还紧倒睏唔得。半夜了,还一直睡不着。

(28)别个急死哩,其还紧倒在落捱。别人急死了,他还一直在那里拖延。

(29)怎么紧倒还在落睏?怎么一直还在睡。

(30)物价紧倒涨,工资就紧倒紧倒冇涨。物价一直涨,工资就一直没涨。

以例(30)为例,“物价紧倒涨”“工资紧倒冇涨”超过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从认知语言学上来说,即有反预期性。反预期超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时,说话人会表现出期待、抱怨或不满等主观情绪,如例(27)说话人半夜里还没睡着,期待能赶紧睡着。例(28)说话人抱怨“其拖延得太厉害了”,从而对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其一,表提醒或劝诫。多用于否定性祈使句中。例如:

(31)紧倒拧紧倒拧,尔个螺丝慢唧要你拧烂哩。一直拧一直拧,这个螺丝等会要被你拧烂了。

(32)莫紧倒哭个不停!不要一直哭个不停。

(33)莫紧倒吵哩,明天还要早起。不要再吵了,明天还要早起来。

从认知三域即知域、言域、行域来看,“紧倒”所在的否定性祈使句,既体现了说话者的“知域”,如例(31)反复拧螺丝超过了一定的度,会把螺丝拧坏;从而表达了说话者的提醒或劝诫,有时还会附加一定的成分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例(31)(33)后面都有补充性成分。也体现了说话者的“言域”,说话人通过选择“紧倒”祈使句以提醒听话者注意,表达提醒或劝诫,不能“紧倒V”,即以言行事,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四、情状副词“紧倒”的来源

关于方言虚词来源的探求,吴福祥(2001)认为,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共时推勘,即分析、推勘共时资料,“构拟”出某个虚词演变的历程,确定其来源。二是历时溯源,即考察历史文献,找出某一虚词的本原[9]。我们采用这种研究方法,认为新化方言情状副词“紧倒”是来由表“加紧、赶紧”义的动词短语“紧着”演变而来。

我们之所以把新化方言“紧倒”看作是情状副词而不是时间副词或频率副词,是因为“紧倒”在新华方言中并没有完全虚化,还有表达情状的实际语义在内,还以表“不断地”的词汇意义为主,“紧倒”中的“倒”依然还具有[+持续]义。新化方言表持续义的成分用“倒”,相当于普通话里的“着”,如“拿倒”“望倒”“关倒”“坐倒”等。这种表示持续意义的“倒”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使用范围很广,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还有陕西、江苏、广东等部分地区[10]。据李蓝(1998)考察,西南官话中的表持续的“C到”的本字就是“到”。就现有材料看,这种用法可能是源于赣语,明清两代的江西、湖广移民将其带到了西南地区。[11]因此我们认为各地方言记作“紧倒”“紧到”类副词,其意义和用法就是来源于一些具有方言背景的明清文献中的“紧着”。

关于“紧着”的已有研究成果不多,段昊(2021)认为北方方言中表“不停、一直”语义的“紧着”形成于清代,推断出其演变路径为:紧着(紧紧附着)→紧着1(赶紧)→紧着2(不停、一直)。[12]“紧着”由“赶紧”义演变到“不停、一直”义是没有问题的,但认为其最初是由“紧紧附着”的“紧着”演变而来的说法却经不起推敲,该说法并没有抓住“紧”这个核心语素进行分析。

“紧”,《说文》:“缠丝急也。从臤,从丝省。”引申为物体受拉力或压力后呈现的紧张状态,表示空间关系,与“松”相对。五代时期,“紧”可用在动词前,作方式状语,例如:

(34)懊恼今生貌不强,紧盘云髻罢红妆。(五代《敦煌变文选》)

后又引申为“动作发生的距离接近,紧密无间”,例如:

(35)说犹未了,郑夫人腹痛,一阵紧一阵。(元《苏知县罗衫再合》)

(36)天子洗嗽了,吃了些汤药,辞师师欲去。师师紧留。天子见师师意坚,官家道:‘卿休要烦恼!寡人今夜再来与你同欢。”(元《大宋宣和遗事》)

以上例句,例(34)中“紧”所表达的紧密距离指的是空间距离;而例(35)中的“紧”就不再解释为空间距离,而表达时间轴上的动作或状态接连发生,“一阵紧一阵”形容腹痛先后紧密接连;例(36)中的“紧”亦表示“去”和“留”的动作在时间轴上的先后紧密接连。例(34)-(36)中的“紧”已经由空间上的距离紧密相连演变为时间上的先后动作接连发生,即“紧”的语义演变实现了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的演变过程,这符合人类认知的隐喻规律。但需要注意的是,例(36)中从后文的“天子见师师意坚”来看,句中“师师紧留”中的“紧”不只是表示一个动作紧接着一个动作,还有“加紧、赶紧”的意思。有意思的是,“紧”所修饰的“留”是一个具有持续义的动词,这时的“紧”也可以理解为“不断地、反复地”。从句法上来看,例句中的“紧”都作动词,其语义上具有[+持续]义,该句法语义特征为后附同样具有[+持续]义成分的“着”提供了句法语义条件。

表“加紧、赶紧”义的动词“紧”后附具有[+持续]义成分的“着”,以“紧着”这一动词短语形式出现,这一用法多出现在明代。例如:

(37)他两个在前面飞,长老拽着一根锡杖,领着两个徒弟,紧着在后面赶。他两个径望西北上飞,长老也望西北上赶。(明《三宝太监西洋记》七回)

(38)童奶奶道:“清早我们爷出门的时节,就分付伺候爷吃饭;叫我紧着出去,爷合大叔已是吃过饭了。”(明《醒世姻缘传》五十五回)

(39)我只说这新添的小孩子是他老人家积下来的!咱们紧着收拾银子给他,千万别要辜负了人的好心。(明《醒世姻缘传》二十二回)

(40)狄婆子又因自己有病,一家要急着取亲,一家要紧着嫁女,狄婆子自己不能动手,全付都是调羹料理。(明《醒世姻缘传》五十六回)

表“加紧、赶紧”义的动词“紧着”在《醒世姻缘传》里出现了5例,“紧着”表示后面的动作是紧要的,是要赶紧去做的,该用法中,“紧”的动词意义比较明显,特别是例(40)中,“紧着”和前面的“急着”同义对应。在明代,“紧着”还有“紧自”“紧仔”“紧子”“紧则”“急自”“急仔”“极仔”等写法,一般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里,甚至有时用在主语前,这时,“紧着”已词汇化为语气副词,此处不作专门论述。

清代开始,“紧着”除了作表达“加紧、赶紧”义的动词外,也出现了不少表“老是、总是”的情状副词的用例。例如:

(41)秦爷闻听,遂说道:“好好好,我劝去,再紧着打,岂不就打死了吗?”(清《三侠剑》四回)

(42)又把严老头子紧着问,你到的是心上疼他?还是恼他哩?你只管告诉我,我替你拿主意。(清《绿野仙踪》九十一回)

(43)夜深了,二爷睡罢,别紧着坐着,看凉着。(清《红楼梦》九十八回)

(44)海川说:“王爷,众位老哥哥们,千万千万别紧着夸这孩子,这孩子不经夸,你瞧着吧。”(民国《雍正剑侠图》)

(45)没你事,我们紧着为你开脱,你还紧着往里钻,你是不是当真活腻了?”(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46)蓝东阳发了怒:“到齐了就走吧,紧着吵我干吗呢?”(老舍《四世同堂》)

“紧”的动词性弱化的同时,“着”的[+持续]义更加弱化,此语境中的“紧着”具有唯状性,在句法语义上都已虚化成一个副词。“紧着”演变为情状副词的关键是后面所修饰的动词具有[+持续]义,语境中很难看到两个动作的接连进行,而是强调这种动作的反复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进行,例(43)“紧着”修饰状态短语“坐着”,持续意义更加明显。“紧着”在句子中,还是动词性短语时,其语义功能主要体现为描述;当“紧着”在句子中作情状副词时,其所在句子不再体现为描述,而重在提醒、劝诫,特别是当其出现于否定性的祈使语境中,这种提醒劝诫语义更加凸显,如例(43)(44)。

“紧倒”未在文献中出现,应该是“紧着”经历方言流变而成,新化方言情状副词“紧倒”也没有如北方方言的“紧倒”继续演变和虚化。

五、结论

“紧倒”是一个在口语中高频使用新化方言情状副词,是由动词短语“紧着”演变而来。与其他方言表类似意义的副词相比,在句法、语义上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紧倒”表示在描述客观事实或状态时,又通过特殊句式语境体现一定的主观性。

猜你喜欢
新化句法副词
新化三合汤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短句—副词+谓语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副词和副词词组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戈新化:让农村变成吸引人才的“凤凰窝”
让青春在广阔的农村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