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和礼仪教育途径

2021-01-02 14:21梅正魁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礼仪价值观德育

梅正魁

(黄平县重安中学,贵州黄平 5561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8条。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建设,各门课程标准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都渗透有德育内容。德育并不仅仅是思想品德等德育类课程的任务,其他各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德育内容。它要求德育教育应当贯穿、渗透到各门课程,以及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之中[1]。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今天学习礼仪,不仅应当学习礼仪知识,继承优良传统,提高个人文明素质和塑造个人良好形象,还要以自己美好高尚的言行影响环境,带动他人,使礼仪之花香满人间。学校是文明礼仪的发源地,是培养、教育人的场所,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来源于教师的教育。语文教学应把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2]。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和礼仪教育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之道,德为先”。初中语文课本有许多德育教育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怀;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核心价值观。学生良好思想品格的培养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课文教学过程中。

(一)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②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1990年5月3日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运动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爱国人士的感人事迹,有他们用心血和生命写下的大量的爱国主义篇章。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如《木兰诗》表现了女主人公木兰对国家安全的关心,体现了她“保卫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主人翁精神。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做有心人,就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爱国主义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能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藤野先生》这篇回忆录追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笔者在讲解该课文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联系课文谈感受。学生对文中那一群醉生梦死、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都表示厌恶,对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和行为都非常敬佩。笔者趁此机会教育学生要心系祖国和人民,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总结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寻求真理走过的艰难历程。笔者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联系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二)深入挖掘课文意蕴,对学生进行“四观”教育

这里所指的“四观”指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诗文作品写到古人的立身行事,可以从中认识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这些观点隐伏在文字之中,它需要教师透过文字表层对其内涵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大部分生活比较优裕、安定,以及父母的溺爱,因而日子过得无忧无虑,缺乏忧患意识,更难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思想状况,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笔者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时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忧患意识,阐述忧患意识的重要意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一味追求享受安乐,就会使人萎靡死亡。借此教育学生,古人尚且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难道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可以只顾个人享乐,成天生活在逸豫、安乐之中吗?如果这样,人生在世又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联系现实状况的讲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意志和精神。在讲授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古诗时,笔者紧密结合表现作者心志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在讲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紧扣表达作者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进退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志存高远,匡时济世,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教育学生要学会做人做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胸怀天下,心系祖国,从小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通过对《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等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并联系现实生活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破除迷信,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②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追求的整体目标是“立德树人”[3]。“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文言教学策略注重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言课堂建构已从侧重知识教育转向德育智育之融合[4-5]。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人期》这篇课文时,抓住“明理诚信”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悟出“明理诚信”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课本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选择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笔者在讲解《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欣赏《愚公移山》这首歌,然后让学生讲述听了这首歌之后的感受,并结合课文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文中愚公那种不惧任何困难,子孙相续,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意志,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热爱劳动,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教学《鹤群翔空》《羚羊木雕》时,通过对课文词义、句子的分析,使学生不但能领悟友情的可贵,更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观念。笔者让学生总结应该怎样做才能使班集体更加团结?经过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班风班貌有所改变。又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斑羚飞渡这一情境的视频。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年轻斑羚成功飞渡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都为眼前壮观、悲惨的场面所震撼。通过选择好突破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被老斑羚那种在生死关头之际顾全大局,勇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却又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课文情境,可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深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四)通过对照比较,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对比分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通过塑造菲利普夫妇对他们的亲叔叔于勒前后迥异态度的数次变化的描写,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使我们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虚伪本质。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借此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渗透: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并非人间天堂,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纯粹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就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面镜子。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是亲密的同志关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并以“华山抢险”“抗洪救灾”“非典”时期以及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所涌现出来的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两相对比,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的德育内容,它需要语文教师由表及里,见微知著,用透视的目光,将蕴藏在课文深处,潜伏在字里行间的德育内容挖掘出来,运用正确的方法,如春风化雨般地将之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轻松自然地接受德育教育。

二、树立大语文观念,创设德育教育的情感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德育教育,就是抓做人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宣传注入正能量,入学科、进教材、进课堂是正向推动”“通过学习英雄和榜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民族的文化心理”[6]。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感和情操。例如,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海伦的好学敏思、坚持不懈、热爱生活的精神,使学生了解到身体有残疾的海伦后来之所以成为优秀的人物,是因为她乐观向上,从来不向困难低头,当然也离不开莎莉文老师对其耐心的帮助和关爱。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

“教师展现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品和修为。同样,学生达到的也应是知识、能力、修养的全面发展”[7]。要创设情感氛围,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怀着高昂激动的一种心情进行有益的学习与思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并从中受到熏陶,这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要运用录像、录音、电脑等媒介以及表演、讲故事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乐于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讲课时与生活相通,与实践相连,凡与语文有关的文化常识都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通过学习英雄和榜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民族的文化心理。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如在一次语文课上,笔者根据一些学生爱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现象写成小品,让几个学生上台表演,使全班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受到了教育。从此以后,班上的卫生都保持得很干净,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注重读写结合,做到文道有机融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坚持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材的思想性就体现在教材里。语文教学的德育寓于语文形象的讲解之中。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感受到鲜活的事物和形象,既获得了语文知识,又陶冶了思想情操。《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能打动人、激励人,是因为它表达了作者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崇高情怀。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坚强意志、远大理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等,就要紧紧抓住课文中的“思想性”,抓住其赖以存在的具体的景、物、人、情。“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8]。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语文教学要做到既教文又育人,可以通过读写结合,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与作文训练之中。在布置作文任务时,要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题目,引导学生对社会、人类、生活以及做人的思考,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如笔者在上完《岳阳楼记》之后,让学生联系社会现象和青少年学生实际写作文,题目是《谈作文与做人》。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针对一些学生存在的不良现象,引导学生要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自觉做到言行一致,不尚空谈。有的人在作文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可是在刚刚交了卷子走出考场之后,上公共汽车时就“奋不顾身”地往前挤,这就是言行不一致的具体表现。通过这样引导,使学生找到了视角。许多学生在作文中能联系实际谈感受、谈理想,并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批判。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既进行了作文训练,又进行了德育渗透,一箭双雕。

鉴于初中学生自身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进行直接的灌输,应当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向学生阐述知礼节,明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体现的是一种文明。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从古至今,我们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由于朝代不断更替等诸多因素,在我们国家,文明礼仪曾经一度被很多国人遗忘乃至摒弃,这种现象与我们国家现今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制度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不相适应的。古语云:“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古人将礼仪修养看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学会以礼待人,就不能立身做事。因此,古今的许多杰出人物一向都特别重视自身的礼仪修养,依礼行事,认真做到“言必有防,行必有检”之古训规范。

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提倡的文明礼仪规范与旧社会的礼仪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在继承历史传统优秀礼仪之基础上,吸收了现代礼仪的精髓,抛弃了诸如显示贵贱尊卑身份的叩拜等不良礼仪,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根本政治思想,建立起来的一系列体现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新型礼仪体系。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助人为乐,敬老爱幼,争做时代新人,以良好的文明礼仪服务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平时生活中,学习、工作、交际往来、待人接物、酬唱应和等诸方面均需要讲究礼仪。明礼仪是一座通向成功之途的桥梁,讲礼仪,犹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热情的问候和温情的安慰,均可以让你获得一个朋友,一份真情;一句“对不起”“没关系”“请谅解”“不客气”等话语,能够赢得相互尊重,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冰释前嫌。时常注重礼仪之人,能够对他人起着示范效应,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活动中受到熏陶,收到让人跟着仿效、见贤思齐之效果。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就应注重加强对其进行礼仪教育。

五、利用课本素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譬如,笔者在上《晏子故事两篇》这篇课文时,就利用课文中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进行礼仪教育。因为晏子身材矮小,楚王及朝臣不以礼相待,傲慢无礼,并对晏子进行多次侮辱,以此显示楚国的威风。为了维护齐国及自身的尊严,晏子毫不示弱,临辱不惧,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严正应对,巧妙反击,最终让楚王及其朝臣理屈词穷,自讨没趣。故事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讲究礼仪,切忌不要以貌取人,要懂得谦逊礼让,平等待人之重要性。倘若不讲礼仪,出口伤人,不尊重他人人格,最终将会落得自讨没趣,自取其辱的尴尬下场。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时,则利用课文中秦王盛气凌人、以大欺小威逼唐雎就范,但唐雎面对秦王的淫威,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结果反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故事,教育学生待人接物要学会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礼仪,不可目中无人,蛮横无理。另如,利用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唯钱是亲,他们对至亲叔叔于勒态度冷漠无情,以及《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自己的女婿范进前倨后恭的不同态度,教育学生要学会诚恳待人,切勿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自觉做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否则,就会被人们嗤之以鼻,讥笑为“势利眼”“黄眼狗”“白眼狼”,为人所唾弃。初中语文课本中蕴藏着大量的礼仪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这些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礼仪教育。

六、利用文学和历史故事渗透礼仪教育

历史上,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就值得人们反思。起初,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强大。就自身境况而言,当时的刘邦也并非一个在武功与文治方面能有所建树之人,而项羽是一员力能扛鼎的悍将,但是他们两人之间的性格修养却大相径庭。刘邦能做到知人善任,以礼待人;项羽则刚愎自用,缺少谦恭礼让、察纳雅言的气度。最终,还是刘邦夺得了天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①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孔融让梨”“张良纳履”“文帝事母”“怀橘遗亲”“王祥卧冰”“拾葚供亲”“将相和”“程门立雪”“三顾茅庐”“出言不逊”(成语故事)等尊师孝亲历史故事和文学故事,教育学生要学会谦虚礼让、宽厚豁达、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等待人礼仪。

七、教育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礼仪用语

语言是人们交流信息、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之桥梁。学习和使用言谈中的礼仪语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依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等情况,正确使用文明礼仪用语。例如:初次见面说“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等候客人说“恭候”,客人到来说“光临”,中途先走说“失陪”,求人原谅说“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向人祝贺说“恭喜”,请人照顾说“关照”,请人指教说“赐教”,请人改文说“郢斫”(或者说“斧正”),别人作品称“华章”,老人年龄称“富寿”,问人姓氏说“贵姓”等诸如此类的礼仪用语,现今仍然适用。现在常用的“先生、女士、你好、请、谢谢、抱歉、请稍候、再见”等礼貌用语,教育学生要在相关场合随时使用,养成讲文明语言之良好习惯。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28条,中发〔2001〕15号,20011年9月20日。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时向学生进行学校礼仪(例如课堂常规,升、降国旗,奏国歌,师生、生生交往等礼仪)、公共礼仪(如体育赛场、影视剧院、候车室、乘车、图书馆等场所必须遵循的礼仪)、家教礼仪(如问候、敬老、爱幼、睦邻礼仪)等各种礼仪教育。

礼仪的学习与运用可以让人彰显自身优雅的、令人愉悦的、个性化的气质特征。礼仪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丰富人们的内涵,又能教会人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②语出《荀子·修身》。知书达礼是我们中华民族公认的高素质的一种表现。加强文明礼仪,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教育学生明礼仪,懂礼节,礼貌待人,既是语文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更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应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认真而深入地钻研、吃透教材,并联系实际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及教学情境,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德育素材以及有关礼仪内容,因教制宜,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礼仪教育。

猜你喜欢
礼仪价值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