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创新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方法初探

2021-01-03 07:02撰文柯梅英
求贤 2021年7期
关键词:党员队伍学生党员入党

撰文/柯梅英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高校作为连接中小学与社会的桥梁,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承担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是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如何将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吸收进党组织,是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党章以及发展党员新十六字方针,将劳动教育与发展学生党员有机结合,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党员的劳动观念,使其在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校园实践等各方面都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培养有担当精神、勇于挑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劳动教育与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曾说:“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可见,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方法之一。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发展学生党员有机结合,将更多的优秀学生吸收进党组织,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学生党员队伍,将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素质强的优秀学生凝聚起来,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也是高校新时代的重要任务,两者的结合都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任务。我国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中央舞台,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勠力同心、艰苦奋斗,不断通过劳动去创造。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拼搏进取、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科学高尚人生目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劳动也是道德起源的首要条件[2],说明可以“以劳育德”,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将劳动教育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拼搏进取、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科学高尚人生目的,还可以唤醒更多青年大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继而也通过加入到党组织的学生党员身先士卒、躬身垂范,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点、线、面”的方式逐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探索劳动教育与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创新方法

(1)探索“以劳育德”培养人才方式。著名的教育实践家苏赫姆林斯基曾说:“劳动是道德之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修德关键在于实践,在于劳动[3]。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毫不动摇,强化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着力突出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德育实效”[4]。“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于人于家于国都非常重要。道德的建立、养成和规范都是基于实践、基于身体立行的劳动而形成。高校的传统德育通常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课程设计,在课堂上以案例、故事等方式让学生获得道德知识的基本理论基础,那么,劳动可以将课程中所学的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都必须是基于道德的,注重厚德载物,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明白道德重要性,以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所以“以劳育德”是一个有机整体。将显性的劳动实践和隐性德育课程设置相结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培养具有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高尚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探索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第二条明确,要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分子入党,作为一项经常性重要工作。高校把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年大学生吸收入党就是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要遵循发展党员“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新十六字方针,吸收一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而且勇于创新的青年大学生加入党组织,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学生党员队伍。

一是控制总量。控制总量的“控”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将更多新时代具有高尚品格的青年大学生吸收进来,而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党员队伍的“量”放低标准。

二是优化结构。高校要在新生入学后不久就要对他们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将优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党的基本知识及“以劳育德”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激发他们强烈的入党愿望,通过入党启蒙教育进一步端正学生入党动机。党组织要及时深入到低年级学生中去,争取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避免出现优秀的学生晚入党的情况,优化在校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结构。

三是提高质量。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最核心的部分是提高党员质量。党组织一方面要将先进的新鲜血液吸收进来,同时还要严把质量关,那么制定入党标准就成为了关键。高校制定入党标准时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已有的“入口关”、“考察关”、“审批关”和“转正关”,坚持预审制度、公示制度、票决制度、集体审批制度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从而提高学生党员质量。

四是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吸收新党员的重要考核点就要看他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既体现在履行党员义务上,还要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对于本科高校来说,一般本科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四年,而根据学生毕业离校前3个月不发展的原则,以及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培养一名大学生党员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不到三年,而高校党务人员工作精力有限,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不够持续,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党员在发挥作用方面会出现“长”与“短”的现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长期可持续的教育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创新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方法。党组织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确定发展对象进行考察,接收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的全过程,都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从而达到“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例如在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中开展劳动志愿服务。其具体做法是:入党积极分子在发展入党前一年内、预备党员在转正前的一年内,以及正式党员在每年考核期内,都要利用课余时间、选择适当方式参加不少于50 小时的劳动志愿服务。服务的类型可以多方式进行,如参加集体志愿服务活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参加社区“设岗定责”活动、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其他服务工作等。其目的是为了着力引导和动员广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亮身份、尽义务、作奉献、树形象,展示共产党员先进性、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服务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劳动教育与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机制的常态化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科学有效的机制在于长期坚持,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探索出来的创新机制同样需要长期坚持,而能够长期坚持的机制需要组织保障、文化保障以及有效的考核方法等作为有力推手。把创新丰富党建内涵、协调凝聚党建合力、绿色营造党建生态、开放拓展党建空间、共享发挥党建效能五个方面作为具体抓手,确保劳动教育与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机制的常态化,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拼搏进取、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科学高尚人生目的,在激扬青春、奋斗人生的进程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贡献者。

猜你喜欢
党员队伍学生党员入党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探究
国有企业如何切实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