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和路径探析

2021-01-03 07:25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徐晓玲
区域治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村规民约信任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徐晓玲

一、引言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也被提上日程,乡村治理既是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村民是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之一,乡村治理效果好与否与村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社会资本、乡村治理及村民参与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从社会资本的视角进行分析,更有利于理解三者间的关系。因此,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剖析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希望能为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视角:社会资本理论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不同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内涵和结构解释不同。“社会资本”最早由布迪厄提出,但目前学者比较认同的是帕特南对社会资本的界定,即社会资本是由一系列的信任、网络和规范构成的,这种具有组织性质的网络可以促进集体合作意愿的达成,进而提高工作效率[3]。社会资本包含多种社会资源要素,比如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等,这些要素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发挥作用、提高效率。社会资本和乡村治理在概念上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村民之间的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各自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了乡村社会资本的基本内容[4],个人、组织之间的互惠、信任和合作,对于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H村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现状

H村全村800余户、3000余人,全村林地面积23000余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劳务、粮食、桑茶和林业等,部分土地存在抛荒现象。H村的主要特点如下:传统农业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但近几年,因年轻人外出打工居多,土地无暇顾及,大部分农田被统一承包出去种植猕猴桃等水果,家庭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以桑茶为辅。调研期间,通过大范围的访谈和参与观察,了解到H村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内容主要包括基层选举、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首先,在基层选举方面,大部分村民对候选人都不太了解,但是最后在选的时候比较随意,认为选谁都一样。部分村民表示除了知道村委会选举,村里的其他重大事务都不知情。一部分村民甚至没有参与过选举,也表示不怎么关心。其次,在生态环境方面,村里沿马路建立了垃圾池,但大多数村民仍是将垃圾露天堆放,或者随意丢到河道和路边,有的村民还将生活垃圾进行堆积焚烧,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村里禁止焚烧秸秆,但是一大部分村民还是会偷偷焚烧、进行沤肥。最后,在基层设施方面,村民有较高的参与热情,修路时,村民家里有劳动力的都会帮忙,包括在路灯安装、文化广场修建等方面参与积极性都非常高。可以看出,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整体情况一般,政治参与较低,只有与自身利益挂钩时才会积极参与,村民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四、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困境分析

(一)村民参与意识薄弱

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由各个主体形成的关系网络中,能够形成一致目标、共享资源和拥有共同价值。作为村民自身来说,认为村里很多公共事务主要是“村两委”去做,与自己关系不大。有时“村两委”没有召开村民大会,或是流于形式,村民即使提出意见和想法,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被采纳。这导致村民与“村两委”之间互相排斥,缺乏信任,沟通交流弱化,村民越发觉得村里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不愿意去关心,导致参与主体意识不强,对村委会换届等工作毫不关心。

(二)村民参与网络松散

村民参与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元素,能使社会产生大量纵向和横向联系,网络关系越稠密,则公民为公共利益而合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乡村治理的实际过程中,村民参与网络呈现一种松散的形势,一方面,村里大量村民进城务工,村民之间联系较少、关系较松散,使传统村民参与网络走向瓦解[5]。另一方面,H村村民表示村里几乎很少就村里公共事务召开村民大会,自己家人和邻居也没收到任何相关的信息通知,没有参加过任何有关的讨论。同时因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村民自发组成的亲族网络、村民小组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呈现一种形式化状态,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村民之间信任弱化

由于村民与“村两委”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彼此之间的信任也在不断弱化,“村两委”掌握着村庄规划、发展方向、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但是在执行最新政策过程中存在着选择性透露获利信息等情况[5]。由于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两委”之间的信任弱化,在乡村的一些公共事务治理,尤其是需要家家户户出人力或者财力时,总是耽搁耗费时间久,每个人都不愿意先付出或者多付出,不愿意为集体的利益作出自己的努力,乡村公共事务陷入了“集体行动逻辑的困境”。

(四)村规民约约束力下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里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自主意识不断提升,村规民约作用逐渐减弱。一方面,很多时候遇到矛盾纠纷不再局限于村规民约,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因为常年在外务工根本就不知道村规民约是什么,实际情况可能是只有村里年老一辈人知道村规民约。另一方面,村里过度追逐个人利益而不顾社会互惠准则的情况比较普遍,村里会因为本村修公路或者其他公共设施,因为占用某户村民田地导致矛盾频发,项目工程耽搁。涉及自身利益时,平时的和善形象全无。所以说在很多关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事务之中,村规民约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只是如同一张海报贴在村宣传栏中,基于村民参与和互动的现代互惠性社会规范尚未形成。

五、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培育村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公共事务参与度

村民生活在乡村,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主体参与意识不强,乡村治理效果就陷入困境。所以要培育村民的主体参与意识,鼓励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引导村民形成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参与自觉。另一方面,培养新型村民,提高其参与乡村社会的治理能力。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离不开村民的参与,需要眼界开阔、懂经营管理、能够不断汲取新技术、相对有文化的新型村民[6]。增强村民对所在村庄的认同感,激发村民对村庄公共生活的兴趣,积极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中来。

(二)培育社团组织,构筑发达的乡村社会网络关系

充分发展的社团组织是构筑发达的乡村社会网络关系的重要载体,通过社团组织,可以为广大村民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所以要培育经济互助组织,鼓励农民自发成立、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新型组织建立,帮助村民抵御风险,获得行业信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同时也要对这些社团组织加强监管,进而避免流于形式、有名无实[7]。另一方面,强化乡村社会网络建设,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家乡建设,吸引人才到乡,这些人生长在乡村,对村里的人情关系熟悉,对乡村资源了解,能够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带头作用,同时也带领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三)加强诚信教育,提升村民之间的人际信任

一方面,村里要经常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传统资源,利用乡村能人、家庭、学校等平台,对诚实守信的行为大力宣传,对遵守信用的村民进行奖励,对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失信等行为进行惩罚打击,奖罚分明,引导大家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另一方面,提升村委会的公信力,村委会干部要树立服务意识,多从村民的角度出发,了解村民所想所求,树立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好形象。对有关村集体的公共事务作出决策时,需要开会,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让村民满意。只有村民、村干部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才有利于乡村社会的治理。

(四)规范村规民约,提高其约束和调节作用

规范村规民约,维护乡村秩序,继续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要因地制宜继续建立和拓展村民共同认可的村规民约。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熟人社会网络也逐渐陌生起来,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上,邻里关系、人情面子、血缘关系等都毫无作用,一切利益至上[8]。所以加大宣传教育,让村民重视邻里关系的和谐和血缘关系蕴含的情谊,清除以自身利益为主的不正之风,同时让村民多学习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认识更多的朋友,建立更多的关系网络,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本。通过对传统村规民约以及现代规范的整合归纳,形成更具约束力的村规民约,能够让村民有序地参与乡村治理。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村规民约信任
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完善与发展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文写作水平途径研究
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
信任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