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三组关系 有效解读文本

2021-01-03 14:06邵静霞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有效方法

摘要:文本解读能力是考量教师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在文本解读普适性规律的基础上,抓住每一篇文本的个性特征,做到有效解读。从文本内容与形式、文本语篇与语段、文本共性与个性三组关系入手,具体探讨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解读文本;内容与形式;有效方法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有效解读文本,形成自我独立的阅读经验。”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认识自我的过程。其中,读者不断发现、理解文本中体现的问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积累丰富的经验,滋养自己的精神,从而提升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比较注重课堂活动,轻视文本解读;比较注重阅读技巧,忽视阅读感知;比较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解读能力的培养。故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学情探讨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和思维提升。

何为文本有效解读?即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结合文本特点,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文本,进而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编者彼此之间形成对话和思维的碰撞。同时,作者与读者、时间与空间等之间产生强烈的差距,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整体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宏观,构建整体的语篇知识,巧抓文本特点,品味语段,从而有效解读文本。

一、正确处理文本内容与形式,读懂文本

经典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形式达到了高度融合,在表達意蕴上往往存在隐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做到让语言内容和形式同步发展,读懂文本的意蕴。

首先,从文本内容入手,读懂文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文本语言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从旧知唤起新知,从而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同时,教师需要在文本的语言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品鉴文本,从而真正有效解读文本。比如,学习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两篇作品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两篇文本的主要内容,比较二者异同,从而体悟两篇文本作者所表达的豪情壮志。笔者执教时立足两首诗作的体裁和抒情方式,分析作者抒发的豪迈情怀。作者在诗中都用了“立”字,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立”字谈一谈“立的位置”和“立之所见”。学生梳理两首诗作的内容,抓住两首诗作的意象,从而得出自己的阅读见解:《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进行意象组合,将静态的“万山”“漫江”“层林”与动态的“百舸”“鹰”“鱼”叠加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壮美的湘江秋景图,塑造了一个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诗人形象。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作者采用宏大的意象,将渺小的自己与广阔无边的地球分开,两者形成了平等的视角,写出了诗人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灵魂。可见,文本解读需要选准关键词,进而解读出文本的核心内容。

其次,精准把握文本语言形式,读懂文本内涵。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在语言形式上都有其特点。教师需要紧扣文体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进而形成理性的认知。比如,学习诗歌,教师可以抓住诗歌的字数、句式、韵脚、对仗等语言特点,解读出文本的内涵。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闻一多的《红烛》一诗通过外在的行节、字数等差异,形成首尾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表现了诗歌作者情感的变化。笔者紧扣诗歌这一语言形式,要求学生勾画出作者内在情感变化结构图。学生这样总结:《红烛》这首诗一共八小节,每节行数不等,每行字数不等。这首诗每一行所要阐述的内容与情感的变化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诗歌的情感从“平静——热烈——平静”,形成了一个圆形结构,表达出作者理性的思维和勇于牺牲的“红烛精神”。

二、正确处理文本语篇与语段,感悟文本

有效解读文本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展开,找准破解文本的密码,挖掘文本精微之妙和宏观之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整个语篇的叙述方式,体悟具体句段、词语的内涵,从而深度解读文本的意蕴。

首先,把握语篇特质,有效解读。作者的创作往往借助诸多的“语篇图式”建构有效语言,形成整篇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语文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语篇的系统知识,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学习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文,教师可以紧扣小说三要素,解读出“军民鱼水深情”的主题思想。笔者执教时紧扣小说叙述视角,设置“我”与通讯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体悟小说叙述简洁而又层次丰富的特色,进而挖掘作品的“留白”艺术效果。学习任务设置如下:1.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举办了“讲红色故事 跟党走”的主题活动。作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志愿者,请你讲述一下小通讯员的英雄事迹;2.假如你是一名幸存的老兵,当年曾目睹了小通讯员的英雄事迹,你会如何讲述;3.文中的那位新媳妇如今已经白发苍苍,她会如何与自己的子孙后辈们讲述小通讯员的英雄事迹。这三个转述任务有效地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进而体悟小说主旨表达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其次,紧扣句段特点,深入解读。经典的文本往往在遣词造句、构段成篇上有着独特的视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扣句段在表情达意上的特点,完成文本解读。比如,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词,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的语义,要求学生调整语序,理解词作在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的效果。其中,“独立”与“橘子洲”、“人”与“大自然”,两两对举,强调了个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平等。由此,词作一个“立”字凸显出作者卓尔不群的个性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气魄,突出了一代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三、正确处理文本共性与个性,读透文本

文本解读需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内化,使其不断条理化、结构化,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同类文体中解读其共性,在一类文本中解读出个性,从而实现思辨、审美、应用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注重共性和个性,读透文本。统编教材注重以单元为主线,凸显“文体意识”,强调一类文本的解读。教师需要紧扣单元文本,实现从一篇到一类文章,从一类文章到一类文体的学习,真正掌握语文阅读的有效方法,领悟一类文本的文化内涵。比如,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为“青春的价值”,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师在执教时需要紧扣该各篇文本的个性特点,从而落实单元学习任务。具体为:

《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时代背景不同,表现出了感人的青春情怀。请你选择两篇文本中一两个感人的片段,从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角度,对其作出简评。

由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文本的共性特征,联系小说的创作时代背景,进而解读出两篇文本文化内涵各自的特色。

综上所述,文本解读应该正确处理好单篇与多篇、共性与个性、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增加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构建灵活多样的阅读经验,提升阅读水平。

作者简介:邵静霞(1983— ),女,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有效方法
激活文本张力,构建立体阅读体系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切入感知,学生解读文本的新视角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解读文本“五要素”
无人驾驶智能车障碍检测方法探讨
多角度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