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心理负荷干预效果的研究*

2021-01-04 07:29杨丽娟杨丽君陈娟娟戴明红黄辉芳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巴林监护室心理压力

杨丽娟,骆 嵩,杨丽君,陈娟娟,徐 兵,戴明红,黄辉芳

(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蚌埠 2330041;2.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是儿科的一个重要的分区,其在对新生儿期急危重症患儿实施抢救与护理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里面的医护人员往往面临着紧急危重的病情、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不会言语的患儿,这些特点都使得NICU护士在竭尽全力救护危重患儿的过程中经常性会感到精力憔悴,心神疲惫,进而产生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1]。国内外均有研究提示护士的总体职业倦怠比例高达20 %~40 %[2-3],其中74 %的护士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压力[4]。由于职业特殊性,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和目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都使得NICU护士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大。因此,适当的进行职业护士心理疏导和早期干预,对于降低NICU护士心理压力负荷,提高其工作满意感,从而提高其整体工作效率,都显得十分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30名在职注册护士采用职业倦怠问卷评分表、抑郁评分量表、焦虑评分量表3项问卷进行基线调查,明确护士职业心理压力负荷程度,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入组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职注册护士;(2)专科工作满一年以上;(3)自愿参加本研究;(4)存在一定的职业心理压力;(5)入组前未接受过专业心理负荷相关教育与干预。排除标准:(1)处于休假状态;(2)患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者;(3)具有反面影响者。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前后对照实验性研究,对符合入组标准的12名护士实施巴林特小组干预前后,采用职业倦怠问卷评分表、抑郁评分量表、焦虑评分量表3项问卷进行调查12名护士心理负荷的变化,同时在干预后2周进行微信小组访谈,补充了护士参与巴林特小组活动的体验,以及对护理工作的影响。巴林特小组:根据符合入组标准的12名NICU护士,组成巴林特小组,并由一名课题成员担任巴林特小组活动组长,该组长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并接受过3次巴林特小组活动系列培训。每周由组长根据议题,组织1次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60 min,和成员们一起讨论每周工作的一些事情,或者回顾一些场景,分享彼此工作方法、经验教训,总结和分析一周工作的心得体会。活动地点为我科安静的会议室。量表:采用巴林特小组模式3个月后,再次对12名护士进行职业倦怠问卷评分表、抑郁评分量表、焦虑评分量表3项问卷的评分。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skson 联合开发的,本测评从职业倦怠的三个指标(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来评估,满分30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的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对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包括14个项目,HAMA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1)0分:无症状; (2)1分:轻;(3) 2分:中等;(4) 3分:重;(5) 4分:极重。

2 结果

2.1巴林特小组12名护士一般基线资料 入组的12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8~47岁,本科学历12位,护师9位,主管护师2位,副主任护士1位,从事NICU护理工作年限范围4~30年。

2.2NICU护士采用巴林特小组模式前后心理负荷 巴林特小组12名护士在入组前的三个量表的评分均显著高于采用巴林特小组模式后的量表评分,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NICU护士采用巴林特小组模式前后心理负荷对比

3 讨论

由于现阶段我国医患关系较紧张,在这种形势下,使得处于临床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工作压力陡增,心理负荷沉重。对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而言,这种工作和心理压力尤甚。NICU护士对自身职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压力负荷的认知以及从外部获得的支持资源一般是不足的。此外国内针对NICU护士的职业心理负荷的研究聚焦较少,至于相关的干预措施则更少,使得护士一旦出现职业心理负荷等心理上的困扰, 较多只会根据自身的经验,采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进行减压,如果个体缺乏正确合适的方法来调控和解决,就陷入钻牛角尖的死胡同似的困境里,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自身的职业倦怠与心身疾病[5]。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对于掌握有关早产儿过早出现母婴分离、重症患儿救治无效死亡患儿家属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护患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有较强烈的学习需求,在遭遇自身情感压力时,需要得到释放、理解、安慰和支持[6]。

在此基础上, 有学者应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护士进行自我调节情绪和压力[7]、发展同情心疲乏加速康复项目[8]、进行心理健康教育[9], 实施哀伤汇报[10],采用巴林特小组的座谈方式进行群体督导[11],为护士提供生活教练[12]等心理应激等困境早期的干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巴林特小组是一种结构化、可操作的群体督导方法,之前已经在医生群体中得到广泛运用,这种模式有利于改善医生群体的沟通技能,维持职业群体的共情能力、从而达到缓解职业压力的目的[13], 但是在国内NICU护士群体中运用不多,尤其对职业心理压力的干预效果不确定。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巴林特小组的群体督导方式引入到国内NICU护士群体的心理支持中,探索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对缓解NICU护士职业心理负荷的有效性。

本次研究中,我们就发现通过采用巴林特小组模式,对入组的我科12名NICU护士而言,具有明显缓解其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对不良因素的应对方面,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有明显的缓解和减少,对于护理工作长期的高强度、紧张压力都有了明显的宣泄和舒缓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后期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入组护士人数,增加数量,进行更多心理量表的投入和分析,从而更好的为改善临床护士心理卫生境况,降低职业心理负荷,舒缓工作压力提供更多的模式选择。我们也认为巴林特小组模式对于增强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满意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巴林特小组模式对于改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心理负荷现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值得研究和推广。

猜你喜欢
巴林监护室心理压力
法拉利包揽一二名 周冠宇首秀获积分——2022F1巴林大奖赛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重症监护室中合并肥胖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基于MIMIC-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通过图片看内心
巴林连续驱逐美国人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