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探析

2021-01-06 23:24杨世玲西北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馆员转型图书馆

杨世玲(西北大学图书馆)

1 引言

转型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全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因而也成为了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1]。2019 年,国际图联(IFLA)在第85 届国际图联大会正式发布了《国际图联战略报告(2019—2024)》。该报告的发布为图书馆未来的转型发展构建了具体的行动框架,开启了全球图书馆事业的新征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样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新风险和新挑战,高校图书馆一定要有居危思变的防范意识,还要有主动求变的前瞻意识。积极谋划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找准定位,强化核心竞争力,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组织体系的一部分,其核心价值不仅带有图书馆共有的属性,还应与高校的使命与愿景保持一致,应把支撑教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以及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另一方面,要树立跨界融合思维,积极寻求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以弥补高校图书馆在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在转型变革中实现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当前高校图书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当前,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图书馆懒以生存的业态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给图书馆带来了“向价值链上游移动”的绝好机遇,同时,也使得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加凸显。

2.1 馆员整体素养和能力不能满足转型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大数据应用、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双重考验,这对作为服务践行者的馆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专业馆员少、专家型人才少,缺乏能够从事深度学科服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知识服务的馆员[3]。此外,对馆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够重视,这就直接造成了一般馆员的角色很快会被智能化的设备所取代[4]。馆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服务的践行者,是推动数字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因此,提高馆员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当前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2.2 服务方式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传统高校图书馆的许多功能已被智能化的设备所取代,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便捷,无需借助图书馆就可以获取大量所需的信息。而长久以来高校图书馆“被动式”“等待式”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用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因而图书馆的存在价值遭到了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之声,图书馆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大量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关联,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总之,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网络技术的汇聚会推动图书馆各个方面进行颠覆性的再造,图书馆要顺势而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不遗余力的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进程。

2.3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专业优势面临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图书馆传统的IT 架构与数据存储及利用形成了冲击,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将面临深度信息挖掘及复杂数据处理的高标准挑战。同时,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等资源建设平台发展迅猛,这些平台不仅提供学术期刊、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种学术资源的跨库检索,而且收录了大量的图书、古籍、政府文件、法律法规文件等资源,此外,还推出了行业知识服务与知识管理平台、研究学习平台、专题知识库、公益云课堂等平台。这些资源建设商、数据库商、搜索引擎(Google、百度学术等)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资源与服务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教学和科研支持功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当网、亚马逊等电商平台通过推出海量电子书低价包月服务等方式赢得了大量用户,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所带来的的碎片化阅读也给高校图书馆提供的阅读服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吸引并留住图书馆用户成为图书馆发展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决策支持、文化交流、信息服务等功能也成为其他行业跨界竞争的新目标[1],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地位面临着“强震”。为了减少开支,图书馆采访编目等核心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界盛行,图书馆的最后专业技术领地也面临着丢失的危机。一些学者针对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寻求转型发展之路。韩翠峰认为,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信息技术的冲击和其他行业跨界竞争的双重挑战,如何避免边缘化是图书馆必须慎重考虑的一大问题[5]。储常连认为,目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着职能弱化、人员矮化、地位边缘化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围绕“定、谋、转、开、合、建”六个字的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策略[6]。

3 全面推进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

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孵化环境”。而信息技术环境、用户需求环境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环境是推动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外因,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高校图书馆“主动求变”是转型成功的关键,直接关乎高校图书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要树立跨界融合思维,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为牵引,加强战略规划,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的指导思想,从组织机构、馆员角色、资源建设、空间功能、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转型。

3.1 组织机构转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优化组织结构,激活发展活力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和框架[7]。传统高校图书馆的部门设置主要依据工作流程进行划分,组织结构多以金字塔型为主,这样的结构层级较多,分工明确,但是信息纵向流通慢,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环境,无法对用户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此外,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或业务组织都是以处理纸质文献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数字资源盛行的发展需要。“创新组织架构,再造业务流程”是高校图书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谋求发展的必然举措[8]。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转型需要以用户需求和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为导向,在全面扫描或梳理图书馆业务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或根据需要设立新部门或岗位,使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从而更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以进一步激发图书馆的内生活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提供精准化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机构重组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2016 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聚焦学校“双一流”建设,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推行了机构重组,由原来的“三部一所”,即读者服务部、技术服务总部、行政管理总部、情报研究所,变为“六大部制”,即资源与公共服务部、学习与研究支持部、文化与特藏服务部、平台与技术支撑部、后勤保障与文影部、行政管理与合作部[9]。此外,还建立了若干跨部门工作组,以团队或任务来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北京大学图书馆积极响应北京大学“三步走”战略,制定与之相契合的5年行动计划,其中机构重组是该计划的一部分,一方面整合实体部门,取消了11 个按照纸质资源“采、编、流、阅”流程组织的图书馆传统业务机构,并按照新的业务发展方向将实体机构重新划分为7 大中心;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图书馆根据实际需求优化岗位设置,新增添了如数据监管馆员、知识产权馆员等岗位,并成立了跨部门的工作团队,采取任务或项目团队联动的方式完成跨部门工作,极大地增加了服务的灵活性[10]。以上两所大学图书馆机构改革的成功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处——聚焦学校发展战略,准确把握时势,以用户需求为驱动,注重跨部门工作团队建设,同时也印证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唯有主动变革,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才能实现从知识的守护者到领路人的跨越。

3.2 馆员角色转型:强调专业学习,为职业赋能

图书馆的转型最根本是人,即馆员的转型。离开了馆员,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就无从谈起,要充分认识到馆员的认知、能力、水平是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初景利教授认为,图书馆员应拥有学科服务、知识服务、情报分析、数据管理与服务、智库服务、版权服务等新型核心能力,可以直接面向用户需求与用户过程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增值服务[10]。毫无疑问,大数据时代,馆员在服务中承担起了一系列新的角色——数据馆员、产权馆员、学科馆员、情报专家、数据分析师等。这就要求图书馆要重视对人的培养,加强馆员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优化馆员队伍结构,通过完善培训机制和岗位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组织文化以扶持馆员成长。

2015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把图书馆员分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两类。其中“专业馆员”对于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发展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周久凤提出,馆员的专业化转型应以专业身份建构为基础、以专业组织支撑为依托、以专业技能培育为核心、以专业服务能力为指向,认为“专业馆员”的推行是图书馆员实现从“职业人”向“专业人”和“学科专家”角色转换的良好契机,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11];柯平等认为,馆员的角色转型是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核心[12]。《国际图联战略报告(2019—2024)》 将“激励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战略指南之一,这其中涵盖着从馆员的角度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认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践行者和图书馆价值的展现者,只有集中精力提高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才能提高整个图书馆界的服务质量[13]。馆员角色的转型过程也是馆员为了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以及为职业赋能的过程。

3.3 资源建设转型:加强资源整合力度,提供精准化的资源保障服务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各大高校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借阅量及入馆人次逐年下降,相反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却在逐年攀升,这一形式“倒逼”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从以纸质资源为主逐步转向以数字资源为主。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转型中探索出了一条学科化采访的资源建设新模式[14]。孙波等认为,资源建设的转型首先是理念的转型,应由馆员决定采购(LDA) 转向需求驱动采购(PDA)。此外,还应注重本机构特色资源建设和对开放获取资源(OA)的采集与整合,并且强调资源揭示和发现,促进资源与服务一体化[15]。柯平等认为,图书馆资源转型应从注重藏书数量向注重藏书质量转变,并注重资源共享[12]。朱江等认为,研究型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转型应以综合科技资源、OA 资源建设为转型基础,以细粒化的知识关联与呈现为发展目标,应加强OA 资源建设的馆际合作与共享以及知识资源组织的跨界合作[16]。

大数据时代,资源建设的转型是必然趋势,但是怎么转,往哪方面转是图书馆界同仁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在资源建设的源头——“采集”上下功夫,不仅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即需求驱动采购),还要兼顾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经费预算。近年来,数字资源利用率持续走高,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数字资源的评估工作,将其作为数字资源采集的重要依据,以达到用有限的经费采集最需要的数字资源的目的。随着各种类型OA 资源的不断增长,提高OA 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式可以缓冲商业数据库涨价所带来的经费压力,但是由于版权问题,对这些资源进行采集整合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单靠一个馆的努力是不现实的。因此,图书馆需要加强馆际间的合作,并积极与出版机构、资源建设商等信息服务机构开展跨界合作,共同推动OA 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可以预见,OA 资源也将是未来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其次,要深化资源组织,建立起不同类型、异质型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17],便于从海量资源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知识服务做储备。再次,注重资源的发现与揭示,通过合作开发或引进商业性资源发现系统对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资源、订购的各类商业资源、搜集的开放资源等进行一站式的集成检索,提供统一发现平台。最后,要将智库建设作为资源建设新的增长点,这也是回应高校发展战略,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总之,资源建设转型既要与高校发展战略同步,又要根据需求调整馆藏结构,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加快资源的发现和揭示步伐,努力朝着易于发现和获取,满足用户多样化、精准化需求的方向发展。

3.4 空间功能转型:空间再造,满足用户多元化体验需求

数字资源和移动图书馆的兴起淡化了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存在价值,也正因为各种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促使我们从新思考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存在价值及意义,并从新审视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及价值。新业态下,图书馆除了具备基本的藏书和阅览功能外,更应注重对用户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创新技能的培养和塑造,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这也是推动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源动力[18]。2005 年,吴建中最早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引入我国,并提出了“挖掘图书馆作为场所价值”的论述[19];程焕文将“空间”上升到了图书馆资源的高度,认为图书馆应该担当起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使命[20]。

新形势下,我们应深入挖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以及将空间作为资源推出空间再造,这种观念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空间转型的实践探索,延伸了图书馆的空间功能,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2018 年,芬兰建成的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堪称是新时代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典范。该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既延续了传统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又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空间功能的范畴,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社交、办公、个性体验、科技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交流中心和学习中心[21]。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是新一代图书馆的代表,它的成功证明了图书馆空间转型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12],其创新设计为全球图书馆空间改造提供了样板。近几年,国内的图书馆空间转型发展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如,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以“滨海之眼”和“书山有路勤为径”为建筑设计立意,其设计大胆新颖,推翻了公众对传统图书馆的定义[22],惊艳了众人;上海交通大学的“交大—京东创客空间”[23]和沈阳师范大学的“学习共享空间”[24]等也表现突出,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标杆。

空间转型是新形式下高校图书馆转型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回应国家“双创”战略,紧扣学校“双一流”建设战略、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不同高校图书馆存在资金不充足、规划不合理、物理空间受限、缺乏人才等问题而使得空间改造进展缓慢。本研究认为推动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转型首先要有合作意识,充分开展跨界合作,以弥补单个图书馆在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其次,要加强馆际合作,通过馆际合作建设图书仓储,将不常用的纸质文献资源转移到图书仓储,将多余的书架退回到密集书库,以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再次,无论是旧馆改造还是新馆建设的空间设计都要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以柔性化的设计使空间功能的价值最大化;最后,空间改造应以现代化的智能技术为支撑,空间功能的融合应具有灵活性,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随意拆组。

3.5 服务模式转型:迎合用户需求,开启嵌入式、协作式的服务模式

随着科研范式向数据密集型科学转变,科研创新被推向了新的高度。面对科研创新的挑战,用户的信息需求变得混沌化、复杂关联化、动态化,“战略性阅读”需求不断增长,如对学科发展结构、学科前沿与态势分析以及科学问题查找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变得十分迫切[17]。此外,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推进,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科服务、教学科研、专业认证等方面越来越需要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支撑[10]。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提供泛在化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必须采取“走进院系,主动服务;嵌入课程,支持教学;融入科研,辅助决策”的策略,这种嵌入式、协作式的服务模式不仅迎合了用户需求,而且也是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可以主动向院系提供学科前沿报告、学科竞争力分析报告、专利竞争力分析报告、热点研究领域态势分析报告等;还可以在挖掘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嵌入用户科研过程,提供科研支持、科研数据管理等服务;此外,将信息检索、信息素养、数据素养、人文素养等综合性人才素质培养课程纳入图书馆的支撑体系,嵌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以及将信息素养服务贯穿于学科和科研课题始终,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另外,可根据用户需求建立跨部门协作式的服务团队,根据任务灵活拆组,缓解团队压力,提高服务效率,这也是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所采取的科研服务模式,均表现出了很好的执行力。服务模式的转型是图书馆找准自身定位,强化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同时也是图书馆参与高校学科建设,提升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4 总结

转型是高校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从图书馆的顶层设计入手,系统考虑资源、服务、空间、管理等因素的叠加效应,制定符合各馆馆情的发展战略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评估分析,这也是应对未来挑战,降低转型风险,确保转型稳步向前推进的重要理论指导;其次,图书馆需要建立与技术、需求、创新等外部驱动相对应的内部驱动机制,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组织文化、完善培训机制与岗位管理,以激发图书馆的内生活力;再次,加强馆际合作,以及加强与各资源提供商、搜索引擎公司、期刊出版商等机构的跨界合作,要充分认识到合作是图书馆未来发展中的关键战略突破口,是图书馆弥补自身不足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最后,组织机构、资源、空间、服务模式等转型路径虽没有先后顺序,也不一定同步,但是各路径之间能够相互影响与联动,图书馆可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分部或多部并行实施,最终推动图书馆的全面转型。

猜你喜欢
馆员转型图书馆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