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

2021-01-06 02:47
关键词:负面恐惧个体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一、问题提出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社交对人们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作为焦虑的常见类型,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产生的紧张、担忧等不良情绪体验和对社交情境的回避行为[1]。社交焦虑始于青少年早期,通常会持续到成年[2]。大学阶段作为社交焦虑的高发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焦虑,那么将会延续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生活带来负面影响[3]。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最早由Erik H Erikson提出,指个体人格发展的成熟性、连续性和整合感[4],主要形成于青年时期。目前有很多社交焦虑与自我的相关研究:张紫璇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5],而自我接纳是自我认同的主要表现。孙步宽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自我认同呈显著正相关[6]。当个体对自我有较高的认同感时,会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认知更到位,进而产生较少的社交焦虑,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故可推测自我认同是影响社交焦虑的个体性因素之一。

负面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FNE)于1969年由Watson和Friend提出,是个体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他人给出的负面评价感到烦恼。目前还没有研究直接探讨自我认同与负面评价恐惧之间的关系。但李晓红研究表明,自我认同的“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维度能够正向预测其宿舍人际关系[7]。郭瑞洁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能够负向预测负面评价恐惧[8]。由此推测自我认同可负向预测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此外,李昳等人研究发现在高关系型自我构念下,自我关注可以显著预测负面评价恐惧[9]。精神病理学的自我关注模型认为,当自我关注的个体感知到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会将注意转向与自我相关的负面信息。而自我认同水平高的个体其自我概念完善,故较少关注负面评价,进而产生较少的负面评价恐惧。关于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有研究者依据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的视角,发现负面评价恐惧可能是影响社交焦虑的首要因素[10],负向和正向的评价恐惧均能影响大学生的社交焦虑[11]。

故本研究将主要探讨大学生自我认同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并提出假设: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是依靠负面评价恐惧进而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自我认同度低的大学生有着较多的负面评价恐惧,继而产生更多的社交焦虑。研究结果可为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

二、方 法

1.研究对象

从辽宁省选取某大学内200名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被试年龄范围为18至24岁。共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生65人,女生126人。在年级分布上,大一36人,大二30人,大三32人,大四93人。所有被试身体健康、智力良好,自愿参与本项研究。

2.研究工具

(1)社会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是Leary于1983年编制。我国学者彭纯子研究发现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效果,能够应用于中国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研究[12]。该量表包含15道题目,每一道题目都可以直接用来评定个体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焦虑感受。采用五级评分制,从“一点也不相符”1分到“极其相符”5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社交焦虑越严重。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3。

(2)自我认同感量表(Self-Identity Scale,SIS),是由Ochse和Plug于1986年编制而成,李以安对该量表进行检验,发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将其用于中国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施测[13]。量表共有19个题目,采用四级评分标准,从“完全不符合”1分到“非常符合”4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9。

(3)社会简明负面评价恐惧-正向计分表(BFNE-S),由Leary于1983年开发。量表包含12道题目,其中包括8道正向计分题与4道反向计分题,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Rodebangh和Weeks等人研究发现,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中的正向计分题能够有效测量负面评价恐惧,具有较强的灵敏性和代表性[14]。因此本研究只选取8个正向题目进行计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1。

3.数据处理及分析

首先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与校对,之后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最后采用逐步回归法对负面评价恐惧在自我认同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1.自我认同、社交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的差异检验

差异检验的结果见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分数在年级上具有显著差异,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认同分数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大学男生的社交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得分要显著低于大学女生。

2.自我认同、社交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的相关分析

本次调查中的大学生自我认同、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都很显著。其中,社交焦虑与自我认同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负面评价恐惧与自我认同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表1 自我认同、社交焦虑、负面评价恐惧的差异检验

表2 自我认同、社交焦虑、负面评价恐惧的相关分析

3.负面评价恐惧在大学生自我认同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法,在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和回归关系的前提下,对所有变量进行中心化,建立回归方程[15],具体结果见表3。

首先,通过进行自我认同对社交焦虑的回归,我们可以得出X关于Y方程:Y=-0.347X,回归系数c为-0.347,结果显著(p<0.01)。说明自我认同能够负向预测社交焦虑。其次,通过进行自我认同对负面评价恐惧的回归,得到X关于Μ方程:Μ=-0.394X,说明自我认同可以有效地负向预测负面评价恐惧(p<0.01)。决定系数R²=0.155,表明负面评价恐惧变异量的15.5%可以被自我认同解释。回归系数a为-0.394,检验结果显著,可继续进行检验。之后通过自我认同和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回归,得到X、Μ、Y三变量之间的方程:Y=-0.193X+0.392Μ。最后检验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路径系数b以及自我认同对社交焦虑的回归系数c',其中路径系数b显著(Beta=0.392,p<0.01),回归系数c'也显著(Beta=-0.193,p<0.01)。因此不需要进行Sobel检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到此结束。

表3 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效应检验

通过观察三次回归的回归系数和效应量发现,引入负面评价恐惧作为中介,R²由0.120提高到0.251,解释度有较明显的提升。由此可以说明负面评价恐惧是自我认同和社交焦虑的部分中介变量,自我认同既可以直接影响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负面评价恐惧间接影响社交焦虑。由此建立负面评价恐惧在自我认同和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负面评价恐惧在自我认同和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四、讨论

1.大学生社交焦虑、负面评价恐惧和自我认同的现状

(1)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负面评价恐惧水平普遍偏高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交焦虑和对负面评价的恐惧情况普遍存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在社交焦虑上的得分比许多以往有关社交焦虑研究所得的分数要高[16],说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越来越严重。如今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社会对于年轻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年轻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使其在社交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此外,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得分低于之前的相关研究,说明大学生对于负面评价的恐惧相对减少,但仍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在人口学变量上,女生的社交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与国外研究一致。Leanne Pickering研究指出,青春期的女孩焦虑水平会增加,而男孩则会减少[17]。出现此结果可能是由于女生心思敏感、丰富并且持久的性格特点,而男性的情感则更加外露,故女生在日常交往中更加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此外在社交中,人们更多倾向于对女生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使其产生社交焦虑、容貌焦虑等问题。

(2)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仍处于形成阶段

大学阶段作为青少年的心理延缓期[18],其环境相对轻松自由,此时学生们有大量的时间对自身进行探索,提高自我认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然而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状况不太理想,分数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一来现在的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父母的保护难免不够独立;大学管理相对也比较宽松,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很容易随波逐流。很多大学生缺少明确的目标与追求,自我投入水平很低,导致自我认同形成的延迟。加之离开家后与家人沟通的减少[19]、即将进入社会时面临就业压力等,使得大学生在做出人生选择时陷入恐惧和彷徨,从而影响自我认同的发展。

在人口学变量中,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说明大学生活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从而促进其对自我的认同。

2.大学生自我认同、社交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之间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能够负向预测社交焦虑,此结论与研究假设一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着合理的认知,并且能够认同和接纳自己,那么在社交过程中便不会因为他人的话语而对自己产生自我怀疑,也不会产生焦虑情绪。相反,如果一个人有明显的社交焦虑,无非是怕自己在社交中表现不好,不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由此收到别人的负面评价。说到底还是对自我不够认同,导致其在社交中缺少自信。

其次,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能够负向预测负面评价恐惧。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越高,便越不容易产生负面评价恐惧。因为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对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认知和规划,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和误解。面对他人的负面评价不会一味排斥,而是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不会因他人的负面评价而产生过多的紧张与恐惧。

再者,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能够正向预测社交焦虑。负面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最为显著的认知行为特征,大学生产生社交焦虑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在社交时别人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20]。社交焦虑的个体不管是对负面的还是正面的社交事件都倾向于进行负面解释[21]。社交焦虑的个体尤其害怕周围人的负面评价,会极力逃避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综上,就三者的关系来说,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可通过负面评价恐惧显著影响社交焦虑,负面评价恐惧在自我认同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认同水平较低,个体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故尤其在乎别人的负面评价,进而对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过分担忧[22],产生社交焦虑。

3.研究启示

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在走向社会负担起成人的责任之前,其身心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成年早期的个体自我认同还处于形成阶段,不能对自己有着清楚准确的判断,很容易通过别人的负面评价而产生焦虑。大学阶段作为社交焦虑的高发期,应对其予以重视。本研究从社交焦虑入手,通过探讨负面评价恐惧在大学生自我认同和社交焦虑间的影响,为减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我们可以从负面评价恐惧入手,减少其对负面评价的关注,进而提高自我认同水平[23],减少社交焦虑。

该研究结果不仅仅作用于大学生本身,还能给心理健康工作者以提示: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24],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定期普查。发现有心理问题学生,以合适的方式反馈给各系辅导员并进行跟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社交焦虑。心理咨询师在对社交焦虑个体的咨询和治疗中,要重视关注自我认同和负面评价恐惧的作用。

五、结论

第一,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仍处于形成阶段,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水平普遍偏高;第二,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能够负向预测其社交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能够正向预测其社交焦虑;第三,负面评价恐惧在大学生自我认同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负面恐惧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恐惧更奇怪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恐惧
远离负面情绪
恐惧的对立面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