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2021-01-07 11:37何丹娟梁少荣葛曼王璐杨雅琴黄晓桃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肥胖型糖脂雄激素

何丹娟,梁少荣,葛曼,王璐,杨雅琴,黄晓桃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 430070)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占育龄期妇女的 8%~13%[1],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痤疮、多毛等,可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等代谢异常,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PCOS患者肥胖程度与糖脂代谢紊乱的风险成正相关,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上升[2]。目前,治疗 PCOS的基础方法为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调整生活方式难以长期坚持,药物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及使用限制,总体疗效不满意。穴位埋线是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将线体埋植到穴位内,对穴位产生持久的刺激,从而调节机体功能,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疗法,多用于单纯性肥胖的治疗[3],也用于治疗PCOS[4]。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穴位埋线联合西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肥胖型PCOS,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从糖脂代谢角度探讨穴位埋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 PCOS患者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中西医结合月经病专科就诊的肥胖型PCOS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二甲双胍治疗组)、B组(穴位埋线治疗组)、C组(穴位埋线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经患者知情同意并填写临床观察表。本研究在开始前通过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对科研课题的审核。因搬迁、出国等原因中断治疗脱落4例,因指标检测不规范或不完整等原因排除9例,共纳入185例(A组60例、B组62例、C组63例)。3组患者年龄、病程、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病程(月) 体质量(kg) BMI(kg/m2)A 组 60 25±6 26.85±12.92 72.03±10.29 27.58±1.93 B 组 62 25±7 27.14±13.02 70.83±11.05 27.91±2.16 C 组 63 24±6 28.07±12.37 71.58±12.24 27.25±2.11

1.2 诊断标准

根据 2018年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5],育龄期及围绝经期PCOS的诊断标准,月经稀发或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是诊断的必须条件。另外再符合下列2项中的1项,①高雄激素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②超声下表现为PCOM。

肥胖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提出的亚太地区肥胖防治指南的建议,BMI≥25 kg/m2为肥胖[6]。

1.3 纳入标准

①同时符合上述PCOS及肥胖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35岁女性;③愿意接受治疗,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引起高雄激素血症或高雄激素症状的疾病,如库欣综合征、非经典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NCCAH)、卵巢或肾上腺分泌雄激素的肿瘤、药物性高雄激素血症、特发性多毛等;②引起排卵障碍的疾病,如功能性下丘脑性闭经、甲状腺疾病、高泌乳素血症、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等;③未按规定用药,不能按时复诊,中途退出或失访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④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⑤合并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卵巢肿瘤等;⑥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⑦精神病患者;⑧近3个月用过激素类药物,有二甲双胍禁忌证患者;⑨过敏体质或对研究用药过敏或对蛋白质过敏。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3组均进行生活方式宣教及干预。坚持低热量饮食,长期限制热量摄入,推荐碳水化合物占45%~60%,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5%~20%,同时要摄入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减少久坐,每周累计进行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次20~60 min。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运动、摄入酒精和吸烟等)和心理状态(过度的压力、沮丧和抑郁等)[7]。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停经超过3个月,排除妊娠后,予口服地屈孕酮片(达芙通,荷兰苏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211),每次10 mg,每日2次,连续10 d后停服,等待行经。

2.2 A组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0),每次0.85 g,每日2次,早餐和晚餐时随餐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

2.3 B组

穴位埋线选穴分2组,①肝俞、中极、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带脉、关元;②肾俞、脾俞、天枢、水分、阴陵泉、丰隆、卵巢。每次治疗均单组取穴,两组交替进行,除中极、关元、水分外均双侧取穴。患者取平卧位,碘伏消毒穴位局部皮肤,采用套管针埋线法(上海埃斯埃医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型号规格AN-NO 0.9×65),将医用“4-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上海复星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010151,规格4-0,2 cm×10)放入套管针前端,后接针芯,左手将穴位周围皮肤绷紧,右手持埋线针迅速刺入,患者得气后,缓缓推针芯同时退针管,将线体留在穴位内。埋线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3个月,避开经期。

2.4 C组

前两组治疗同时进行。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分别于禁食水8 h后的清晨静脉采血,立即送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葡萄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FPG(mmol/L)×FINS(μIU/mL)/22.5。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 LAP)=[腰围(cm)-58]×TG(mmol/L)。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样本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独立样本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3组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

3组治疗前F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FPG、FINS、HOMA-IR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FPG、FINS、HOMA-IR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FPG、FINS、HOMA-IR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血清糖代谢指标比较 (±s)

表2 3组治疗前后血清糖代谢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A组比较2)P<0.05;与B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PG(mmol/L) FINS(μIU/mL) HOMA-IR A组 60 治疗前 5.66±0.79 25.01±9.40 5.53±2.16治疗后 5.02±0.681) 20.63±6.251) 3.08±1.301)B组 62 治疗前 5.72±0.74 26.20±9.27 5.65±2.25治疗后 5.06±0.681) 21.03±6.791) 3.15±1.161)C组 63 治疗前 5.68±0.92 25.69±9.16 5.62±2.36治疗后 4.75±0.701)2)3) 18.43±6.171)2)3) 2.60±0.871)2)3)

3.3.2 3组治疗前后脂代谢指标比较

3组治疗前TG、TC、HDL-C、LDL-C、L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TG、TC、LDL-C、LA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HDL-C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TC、HDL-C、LDL-C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TC、LDL-C均高于C组,HDL-C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G、LAP低于A组和B组,B组TG、LAP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脂代谢指标比较 (±s)

表3 3组治疗前后脂代谢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A组比较2)P<0.05;与B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TG(mmol/L) TC(mmol/L) HDL-C(mmol/L)A 组 60 治疗前 1.91±0.61 4.72±1.46 1.05±0.24治疗后 1.59±0.491)3) 4.21±0.921) 1.30±0.321)B 组 62 治疗前 1.89±0.58 4.67±1.57 1.04±0.27治疗后 1.36±0.541)2) 4.15±1.181) 1.27±0.261)C 组 63 治疗前 1.92±0.59 4.64±1.48 1.02±0.22治疗后 1.17±0.531)2)3) 3.88±0.931)2)3) 1.45±0.311)2)3)LDL-C(mmol/L) LAP 2.83±0.60 50.02±19.36 2.35±0.621) 37.82±12.171)3)2.80±0.61 48.93±21.75 2.39±0.481) 35.69±15.431)2)2.86±0.54 49.17±18.94 2.16±0.391)2)3) 29.83±13.261)2)3)

4 讨论

肥胖是PCOS女性中常见的临床表现。肥胖型PCOS患者的高雄激素血症、HPO轴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体脂过多、腹部脂肪堆积、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等都与糖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糖脂代谢异常是肥胖型PCOS的重要病理环节[8],是本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分别应用3种方法治疗肥胖型PCOS,即二甲双胍、穴位埋线、穴位埋线联合二甲双胍。观察指标聚焦于经典的糖、脂代谢。FPG、FINS、HOMA-IR反应机体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的程度。TG、LAP、TC、HDL-C、LDL-C体现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反应机体脂质存储和蓄积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肥胖型PCOS患者的糖脂代谢。治疗后的组间比较,A组(二甲双胍)与B组(穴位埋线)改善肥胖型PCOS患者糖代谢(FPG、FINS、HOMA-IR)及胆固醇代谢(TC、HDL-C、LDL-C)的作用无明显差异,二者联用作用最佳;B组(穴位埋线)降低TG、LAP的作用优于A组(二甲双胍),二者联用作用更佳。PCOS患者常伴发高甘油三酯血症,过多的TG会导致脂肪细胞功能改变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和HPO轴功能紊乱,以及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而加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LAP基于腰围与TG计算,同时衡量了人体测量学指标与血生化指标,LAP下降表示脂质蓄积程度与代谢异常情况好转[9]。穴位埋线与二甲双胍有相似的改善肥胖型PCOS患者糖脂代谢的作用,并且穴位埋线改善部分脂代谢的作用优于二甲双胍,二者联用改善肥胖型PCOS患者糖脂代谢的作用最佳。

二甲双胍广泛应用于PCOS的治疗,已有诸多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PCOS患者血清T水平,改善患者卵巢功能,明显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内脏脂肪,降低血脂水平[10-12]。2018年国内外多个PCOS指南[1,5,13]推荐二甲双胍为干预PCOS代谢异常的首选药物,可根据治疗效果和代谢异常程度选用其他治疗方法。

本研究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肥胖型PCOS取得满意疗效。中医学认为肥胖型PCOS多为肾虚肝郁脾虚,痰瘀阻滞冲任胞宫带脉。穴位埋线选取任脉、带脉及肾、肝、脾、胃经穴为主。中极属任脉,能调冲任以通经血;水分擅长通调水道,泌别清浊,可加强运化以利水消肿;带脉可约束冲、任、督诸经,调理冲任气血;肾为先天之本,取肾俞、关元以补肾气;肝藏血,脾统血,取肝俞、脾俞和膈俞以调血;脾胃为后天之本,取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丰隆健脾和胃以调生化之源;奇穴卵巢穴可温补下元真气。埋置于上述穴位的线体持续激活穴位及经络效应,起到调和肝脾肾三脏、祛湿化痰、化瘀通经、消脂减肥、通调冲任的作用。Qin W等[14]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改善肥胖PCOS不孕症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提高其妊娠率。刘晓青[15]研究表明,埋线疗法对肥胖型PCOS患者的降脂减重作用优于中药治疗。陶莉莉等[16]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PCOS患者疗效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APN的含量,降低脂肪细胞因子Leptin、TNF-α、Resistin水平,降低BMI,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IR有关。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和穴位埋线均可改善肥胖型PCOS的糖脂代谢;穴位埋线降低TG、LAP的作用优于二甲双胍;穴位埋线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肥胖型PCOS的糖脂代谢。穴位埋线可增强二甲双胍对肥胖型PCOS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治疗作用,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和替代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

猜你喜欢
肥胖型糖脂雄激素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非肥胖型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特征和肝脂肪变程度比较*
男性50岁后雄激素还很旺盛是好还是坏
非肥胖型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性肝纤维化临床特点分析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糖脂代谢及骨密度特点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孕晚期糖脂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探讨
中年男人也需要雌激素
肾络安方治疗肥胖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