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

2021-01-07 06:00郁惠珍
化工时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源思政高职

郁惠珍 顾 准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00)

2019年5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高职百万扩招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扩招后高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要求,高职必须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

1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传统低端产业不断向高端新兴产业转变,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国家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通过扩招将在职职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纳入高职院校生源范畴,解决了高职生源短缺问题。但是生源的复杂化也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巨大挑战。高职院校只有加快教学改革力度才能适应目前的新形势。

1.2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社会生源情况分析

2019年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社会生源招生共报到98人,其中有91人来自企业在职员工。根据学生来源,分为分析1971(27人,常熟班)和分析1972(71人,太仓班)两个行政教学班进行授课。经调研,这些学生大都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较薄弱,脱离学校时间较久,有家庭负担,存在工读矛盾等问题[1];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职或有从业经历,迫切地想提升学历和职业竞争力。因此,针对社会生源学生,应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灵活设置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因材施教。

2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路径

2.1 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2.1.1 人才培养方案分类制定

参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结合社会人员实际,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以下两种教学模式。

(1) 弹性制教学模式 对于不能脱产的社会人员,应单独组班,实行分类施教、工学交替的模式,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对于相对集中离学校又较远的企业学生,采取教师“送教上门”的形式,教学地点设在企业中[1]。如分析1971班学生都是来自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的企业员工,则将上课地点设在园区企业中,利用周末或节假日集中授课,其余时间采取线上学习、远程辅导等形式。对于其他相对分散的社会人员(分析1972班),则采取在校内晚上、周末或节假日集中上课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2) 全日制教学模式 对于脱产学习的社会人员,应单独组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普通类型的学生一样,在校就读。本届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学生未涉及此类学生。

2.1.2 探索推行1+X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制

根据学校对社会生源学生培养质量“标准不降”的原则和要求,社会生源与普通类型学生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方面应保持一致,实行“宽进严出”的基本政策[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本专业社招学生,毕业要求获得毕业证书+化学检验员(中级)技能证书,有的学生若获得过其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技能比武大赛获奖证书等,经审核合格的,允许用此类证书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分替代。

2.2 采用灵活的课程组织形式

2.2.1 公共基础课程

这部分课程以线上教学为主,主要采用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成熟的在线平台实施教学,任课教师做好督促学生完成在线任务、进行在线答疑、成绩统计和资料归档等工作;此类平台上有海量优质的共享课程,支持学分互认,大多具有较高的质量,因此教学效果可以得到保障。

2.2.2 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部分的教学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以线上授课方式为主,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课程中安排适量面授课时,通过“见面课”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实践部分尽量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授课,尤其是对于校外教学点的实践授课部分,采取就近聘请企业工程师、利用晚上或法定假日授课。

2.2.3 纯实践专业课程

配备校内校外双导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教学方式。企业导师由学生所在公司的工程师或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承担,在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和评价;校内导师与企业人员一起开发模块化课程,采用视频、仿真软件等进行基本操作的指导,承担课程的组织管理、课程资料的整理等任务。通过校内校外双导师的通力合作,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2.3 开展多方位的教学改革

2.3.1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在百万扩招背景下,要保证高职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并重,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专业的专业课主要采用泛雅课堂教师自建课程的模式,方便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由于社会生源学生脱离课堂时间较久,接受书本文字速度较慢[3],因此应多开发音视频教学资源和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以适应学生需求。目前,很多专业课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网络教学资源制作能力,因此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培训,给教师提供制作线上教学资源的软硬件条件,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

2.3.2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社招学生来源复杂多样,在年龄层次、学历结构、社会背景等方面与普通在校生有较大差异,其思想素质也不尽相同,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更为困难[4]。

首先,要根据具体学情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与总体规划,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明确各门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要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其次,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去挖掘思政元素,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机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做到润物无声[4];最后,应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时将思政内容纳入其中,在进行过程考核时对职业素养表现设置考核点,以利于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2.3.3 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根据社招人员的来源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本专业的定位是为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及环境保护等行业领域培养分析检测方面的人才。因此,需与此类企业做好对接与合作,尤其是与学生重点来源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标准、工学交替时间等内容,在技术创新、招生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2019年本专业社招学生中有25人来自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因此邀请该园区几家公司的工程师共同参与开发《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验》课程项目、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将课程开在公司内部,校内老师送教上门、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指导,使教学内容真正贴合学生工作实际。另有15人来自生物制药类企业,故与两个主要生源企业苏州弘森药业、苏州拓维生物的技术人员合作开发《药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及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求,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3 结束语

高职百万扩招是国家的一项战略部署,是为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做出的宏观调控,也是高职院校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面临的新课题。面对百万扩招背景下生源多样性的问题,高职院校只有及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思路,方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跟上时代步伐!

猜你喜欢
生源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