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架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

2021-01-07 08:45福建省福鼎市流美中心小学李婉华
天津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园子导图思维导图

■福建省福鼎市流美中心小学 李婉华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工具,它既能让学习的主体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又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更加清晰,学习起来更加轻松。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自主梳理知识点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革新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巧用思维导图,快速地将知识点整合链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融会贯通知识点,进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

一、巧用思维导图,激增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语言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点之间具有非常强的连贯性。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想要更好地启发学生知识的逻辑连贯性,就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过程如同“连连看”游戏一般的过程,轻松、趣味又好玩。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绿》这篇文章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学会表达“绿”,感受“绿”的美,升华对春天的喜爱。授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即将要探索的知识产生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情境,出示一张春天绿色的图片,并将它贴在教学展示区,然后引导学生来进行“关键词”的拓展联想:看着这副由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大家可以联想到什么关键词?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我想到了春天,有的学生则说我想到了绿色……接着,教师又结合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来联想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有的学生说我感觉到了希望,有的学生则说我感觉到了生机……在这样的趣味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带领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也为进入下一环节的主题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思维导图,架构框架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师在课上对文章进行了讲解,但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做到完全消化整篇文章,也并未对文章形成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要善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点框架,明确学习内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消化文章。例如,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母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从“讨厌”和“不敢讨厌”两种不同形象的“母鸡”出发,构建出两个核心思维导图“中心点”。接着,让学生来发散思维进行拓展,灵活运用关键语句“讨厌”形象母鸡:没完没结、如泣如诉、发狂……“不敢讨厌”形象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从而有效地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快速梳理整个课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将语文知识装入心中,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三、巧用思维导图,增强写作效益

俗语道:“心中有画,落笔才有神。”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项核心部分,它也是一项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想象力的活动。特别是针对中高年级学段的学生,对于写作有了一定要求,想要让学生创作出好的文章,教师就更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通过授之以渔——“思维导图”的引导,将文章结构用更加直观的图形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写作思路。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让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写作的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教学《刷子李》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教师首先设问:“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从着装奇、规矩奇、技艺奇三个方面进行思维拓展,梳理出整篇文章的写作架构和规律。最后,进入习作教学《形形色色的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刷子李》这篇文章为基础,让学生参考刷子李的思维导图,整理和想象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人,并构建出专属他/她的“思维导图”,从选准人物(性格、爱好、兴趣、习惯、特长)、选准事例(真实的事情,写清楚)、用准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三个大部分入手,让学生来自由发挥先引入什么,后引入什么,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有效地把课文与作文进行关联教学,既改变了传统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单一素材、写作方法累积的创作方式,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写作空间,帮助学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写作大门。

四、巧用思维导图,落实自主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可让学生动手实践绘制“思维导图”,让他们学会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自身有效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课文虽是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教学重点是突出感受祖父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对于“园子”的精神意义上感悟。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很难理解课文的内在意义,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借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先引入园子、我、祖父三个词,问学生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将园子作为文章的思维导图核心,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快速得出两个分支:美丽、生机。第一个分支,园子美丽的特征:园子里有各色鲜花、有漂亮的蝴蝶等特点,可以在第一个分支上画上花和蝴蝶。接着,第二个分支:引导学生思考园子里的生机的是什么?马上,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总结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写上了虫儿叫,有的学生写上了鸟儿飞……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再往后面的主枝行走,很快就可以想象出园子、祖父、我之间的关联。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进一步探索祖父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对于“园子”的精神意义上感悟,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得出了最关键的三个词:爱、自由、快乐。教师通过让学生实践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在初步的自我学习中进一步成长,夯实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作为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桥梁,它架构起了学生与语文知识的思维通道,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猜你喜欢
园子导图思维导图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我和祖母的园子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