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地章太对沙畹泰山著作的译介与研究述论

2021-01-07 11:38郭玲玲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汉学泰山信仰

郭玲玲

(山东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引言

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是近代法国著名汉学家,其1910年出版的《泰山》一书出版后受到全世界汉学研究界的瞩目。沙畹著作在中国宗教研究、延续两千年之久的泰山信仰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其在清朝末期登临泰山实地考察泰山信仰的记录和照片,成为珍贵的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对此,国内学者周郢(1997)①周 郢.视线所窥永是东岳——西方汉学家与泰山[J].中外文化交流,2010(1):60-61.、张广达(2008)②张广达.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4-175.、刘晓(2010)③刘 晓.法国汉学家沙畹及其泰山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0(1):44-48.分别做了介绍与评述。

日本学者菊地章太毕业于筑波大学,曾在法国图卢兹神学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人文、社会、宗教学等领域,现为日本东洋大学生活设计学院、东洋学研究所教授。菊地研究成果颇丰,著作22部,译著3部,研究论文(含法语论文)近百篇,书评、解说等杂志专栏文章59篇,获得各类研究基金资助课题9项。

沙畹泰山研究著作已出版达百余年,2001年菊地章太的日文译本是此书的第一个外语译本。这充分体现了其学术敏锐性,而2019年再次修订出版,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沙畹本书的研究成果,在现如今仍值得关注、探讨。

沙畹原书概要如下:第一章《泰山的信仰》,总论从古代到近世、从皇帝到庶民对泰山的信仰。第二章《泰山的史迹》,记载了泰山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共252处。第三章《封禅相关文献》,对《后汉书》祭祀志和《旧唐书》礼仪志、《宋史》礼志中封禅相关记事进行了翻译。第四章《祷文》,是对明清时代献于泰山的33篇祷文进行翻译。第五章《碑文》,是对泰山及岱庙中存留的11处金石文进行翻译。第六章《泰山民俗》,是对泰山民间信仰相关的稗史和小说的摘录或概要,以及五岳真形图的概要、汉镜铭文和玉印文的翻译。最后有《结论》。作为补充,将1901年执笔的论文《中国古代社神》进行了大篇幅增补修订,附于其后。

菊地对沙畹著作的翻译仅占原书的半数左右。初版主要是原书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六章及相关注释的翻译,新版中则加入了泰山相关的汉镜、玉玺印文等文字翻译、图片信息。菊地译著本书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将沙畹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日本汉学界,提供较为前沿的视点,还在于大量的文献补遗工作,菊地将未提供参考文献原文的沙畹原著,进行多种文献资料的考证确认、查漏补缺工作。

一、菊地译本的初版与新版

上述日译本于2001年由日本勉诚出版社首次出版,这是菊地30岁前关注基督教研究的一个延伸,同时也成为其转向东亚宗教研究近十年的重要成果之一。初版之后,菊地继续深耕东亚宗教研究。不仅把沙畹著作中参照的大致所有文献都阅览了一遍,而且着手翻译沙畹在泰山信仰注释中提到的另一研究成果——中国土地神信仰,翻译成果《古代中国の社——土地神信仰成立史》于2018年由平凡社作为“东洋文库丛书”之一(第887册,共904册)出版发行。同时,菊地基于多年来对东亚宗教相关的文献搜集、解读,将初版中沙畹的注释进行重新翻译校对、修改。由于初版停刊,所以新版《泰山——中国人の信仰》于2019年由平凡社作为《东洋文库丛书》(895册)出版发行。

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译著,最明显的变化有两处。其一,在新版第三章泰山民俗中,加入泰山汉镜、泰山玉玺印文的翻译;其二,形式方面,将初版中添加的补充注释部分单独列出,译注特色凸显。进一步详细对比新旧两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特征:

语言表达方面:(1)长句变短句,母语表达经常会有长句出现,但是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改变句子长度,那么就会将外语的思维习惯留下痕迹,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被外国读者接受。因此,新版中将原来的多处长句进行短句化处理,这样一来,语意清晰明了,读者也在断句过程中增加了思考时间,连贯了思维进度。(2)口语表达书面语化,在初版翻译文体上能看到多处口语化表达,虽也无伤大雅。但新版翻译中进行了仔细推敲和斟酌,把很多较为口语化的表达进行了同义书面语对换处理,使得译著语言更加规范、准确。(3)语言表达体现现代日语特点。众所周知,日语中有大量汉字词语,汉字词语的使用量决定文章难易程度。进入21世纪后,日语中汉字词减少,即使是常用词汇,也都直接使用假名。这样的特点也体现在菊地对新版译著的改动中,尽管有明显的书面语表达倾向,但是还有更多的地方去汉字化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译文更加通俗易懂,符合更多日本读者的阅读习惯。(4)其他还有去敬语化、语言凝练、去情感修饰语、纠正初版错误、增加难读汉字的假名标注、去动词意志化等特点。

补充注释方面:(1)菊地补注特色明显。在初版中以[]的形式直接在沙畹原注中出现,不容易分辨,无法明确体现其查找文献工作。新版中补注单独列出,以相同序号标注[]形式紧随原注后,并且,每一处原注、补注之后都留有空行。如此一来,沙畹原注与菊地补注区别明显,新版中几乎每个原注都加入补注,工作量与细致程度令人叹服。其次,把沙畹的原注按照章节区分开,对应查找更加方便。(2)引用典籍版本及相关信息更加规范。正如新版《凡例》中指出,其对沙畹所引用汉文文献典籍都查找原文进行确认,引用文献典籍采用的是最新校订本。例如《史记》采用的是2013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等典籍采用的是2000年十三经注疏委员会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3)补加日本、欧洲汉学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初版的日本汉学研究者仅有泽田瑞穗、尾崎正治、酒井忠夫、石田干之助、池田温等,新版补注中加入桐本东太、麦谷邦夫、池田雅典、小柳司气太、奈良行博、桑原隲藏、常盘大定、福井文雅、岩村忍、二宫聪等学者研究成果,而且将桑原隲藏在与沙畹同时期拍摄的照片补加入注释中,提供了更多珍贵的一手资料。菊地补注中,初版欧美学者有比利时东方学家哈雷(Charles de Harlez)、俄罗斯汉学巨擘阿列克谢耶夫(Aleksyev)、法国汉学家马伯乐(HeriMaspero)、亨利·高第(Henri Cordier)、保罗·戴密微(Paul Demieville)、印度汉学家列维(Sylvain Levi)、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新版中加入英国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William Edgar Geil)的著作《中国五岳》,同时也包括沙畹的其他研究成果。对日本汉学同行以及欧洲汉学者、旅行家的著作引用,足可看出菊地对日本研究界、欧洲汉学界研究状况的把握情况,以及具备的强大外文文献的解读分析能力。这样的文献搜集整理分析工作,让菊地的译注增加了厚度和广度,特色明显。(4)将外文原注翻译成日文,外文置于补注中,使欧美汉学界的研究成果一目了然展现在日本读者面前,也给有能力阅读外文的读者提供参照依据。(5)完善沙畹注释引用文献。相对于初版对沙畹引用《史记》《尚书》等经典进行原文补注,菊地在新版补注中加入《岱览》《泰山志》《泰安县志》《泰山道里记》《泰山石刻》《山左金石志》等与泰山相关的地方志、石刻碑文等文献资料。有些历史遗迹例如斗姥宫、玉皇阁、元丰八年重修灵派侯庙木帐碑、至元十三年重修灵派侯庙碑、灵应宫二尊菩萨像、普照寺(《泰安县志》)等文献资料也加入新版补注中。

二、菊地及日本学界对沙畹的研究述评

菊地在此本译著中加入了大量的补充注释,因此该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里面也融合了其对沙畹研究的评述与考证。

首先在选择翻译章节方面,菊地选取最能代表沙畹研究能力与考证水平的几个章节,舍弃了碑文、祈祷文的罗列、引用。对于沙畹所处的欧洲学界来说,汉字的阅读理解与泰山信仰研究并重。而对于同处汉字圈的日本汉学界研究者们来说,作为译著罗列汉字文献,确实如菊地所言“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不过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沙畹的论述观点,菊地将相关的碑文、祈祷文放在了补充注释中。

关于自己选译的这些章节,菊地在译著最后加入了《解说》进行评述和补充。首先强调指出本书价值诸多,学术价值体现在重新构筑泰山信仰在中国宗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了理解泰山信仰中包含的层层叠叠各种“相”,沙畹搜罗所有古今中外典籍,正史、典籍代表了官方视点,稗史、经书代表了民间理解,欧洲学者、旅行家的照片、文献资料也是珍贵的第三者观点。之后,对于这些史料的整理与解读,沙畹基于宗教学基础,将泰山信仰置于中国宗教史的大框架之内,重新构筑其复杂的历史展开过程。而菊地认为沙畹不屈从任何权威的批判精神、清晰的逻辑推理,使得此书在刊行百余年后,依然光辉闪耀。此外,本书作为泰山信仰的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记录价值。书中通过文字介绍和图片,将清朝末年泰山地区的实际状况全方位展现在读者面前。而经历或天灾或人祸后的今天,很多历史遗迹已损坏严重,甚至无处可寻。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沙畹及其研究,深入了解其接触泰山研究的背景,菊地利用自己的外文优势,将沙畹的生平、研究师承和门下弟子情况、第二次访华目的、行程、登泰山日期等作了基本梳理。沙畹1865年出生于法国,1918年去世。自20岁左右开始接触汉学研究,曾师从法国汉学家亨利·高第(Henri Cordier)。1889-1893年在驻北京法国大使馆工作,回国后先后成为法国汉学研究界的中流砥柱,其石刻碑文研究成绩卓然。门下弟子有法国汉学家保罗·戴密微(Paul Demieville)、俄罗斯汉学巨擘阿列克谢耶夫(Aleksyev)等。沙畹在北京工作期间,开始翻译《史记》,从《封禅书》入手,同时作了极为详尽的注释,并出版发行了关于汉代画像石的研究成果。由此,沙畹的汉学研究全面铺开,尤其以宗教信仰研究为主,在敦煌学、道教、佛教的研究领域成绩卓然。由《史记》展开的几个课题也促成了沙畹的第二次访华。菊地以沙畹回国后在巴黎亚洲协会的演讲笔录为主要依据,梳理第二次访华行程,其中的空白部分,借助其弟子、后来成为俄罗斯著名汉学研究者的阿列克谢耶夫当时的随行手记,以及日本学者桑原隲藏《考史游记》等资料进行了补充。1907年3月27日,沙畹二次访华从巴黎出发,经莫斯科到达东北,5月16日在北京与弟子阿列克谢耶夫汇合,25日与当时在北京的日本学者服部宇之吉和桑原隲藏会面,南下经天津到达山东,调查千佛山石窟、汉代画像石、泰山曲阜史迹,其后到访河南、山西、陕西,10月10日在太原与阿列克谢耶夫分别,11月4日返回北京。此次沙畹的华北考察历时半年之久,而泰山信仰研究并不在沙畹主动谈及的访华目的中(沙畹在上述讲演中讲到,二次访华目的主要是汉代画像石、北魏佛教石窟、唐代雕刻陵墓这三方面)。而菊地认为沙畹对石刻碑文等研究对象的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以及前后两次在华期间都攀登过泰山,才让泰山信仰的研究成绩先于其他而出版面世。而且菊地注意到沙畹对官方正史、民间稗史、宗教典籍等文献资料运用自如,在纵深论述泰山信仰时,这些资料、调查经历都让他的笔触充满了自信。

同时,菊地多次评价沙畹所创立并由弟子们传承至今的研究方法,其一便是对文献史料的精细解读和注解。菊地指出无论是历史资料还是文学作品,对原文进行完全翻译以及添加缜密的注释,变成自家研究风格并赋予其历史地位,这是沙畹传下的方法(中国学界的注疏工作应是此法的先行实践者)。而沙畹的理念与方法在弟子阿列克谢耶夫的汉学研究、及以其研究基础构建的俄罗斯汉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菊地对沙畹研究的补充注释,我们可以认为其研究方法也受到了沙畹的影响。其二,以画像石、佛像等造型艺术、造像铭记等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各地各阶层信仰百态。沙畹提到自己二次访华目的时,说到完善资料的汉代画像石研究,可以对古代中国石刻艺术体系进行有效把握;对龙门石窟造像佛记述研究,可以考察该地各阶层的信仰;考察龙岗石窟佛像样式,可以查明佛教艺术从中亚传入中国的经纬;研究唐代雕刻陵墓,可以探明人物、动物雕刻造像如何影响宋代以后的陵墓艺术。菊地指出以佛像造型、铭记为基础,考察佛教信仰百态,这一方法成为之后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前身)石窟研究的先驱。

另外,从菊地的解说和注释中,我们也了解到日本学界对沙畹研究的关注状况。在日本,较早关注沙畹研究的是历史学家、汉学家石田干之助。1928年,即沙畹去世十年后,石田整理出版《已故沙畹博士纪念展观书目》,著述文章《沙畹博士小传》。其次是东方史学家池田温为沙畹作的评传,1994年载于日本杂志《しにか》,作为欧美汉学研究系列之二,介绍了沙畹及其研究内容。此外,佛教学者、汉学者福井文雅(1991)在著作《欧美汉学与比较论》中,也明确了沙畹在欧美汉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菊地对沙畹的研究不仅是赞誉、信从,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特别是对沙畹解读汉文典籍方面存留质疑。沙畹著作《结论》部分第二个注释,对《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句理解为“就像黄河不会变得像带一样细,泰山不会变得像砥石一样小,国家也会永保和平,传给子子孙孙”。菊地在新版中提出质疑,将引文译为:“即使黄河变得像带子一样细窄,泰山变得像砥石一样低矮,国家也会永存,至子子孙孙。”从汉文意思来看,应该肯定菊地的解读更为准确。这一点可看出菊地对原文的翻译带有了一定的批判性,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其汉文献的读解能力,也说明此书之价值并不仅限于沙畹著作的翻译,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此外,通过菊地所引用日本学界关注沙畹研究情况,可发现日本汉学界对欧美汉学界的关注较早,在中国史学、宗教学、民俗信仰等领域二者都互相学习借鉴。

三、日本学者对泰山相关研究关注情况

菊地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对沙畹提及的中文文献进行原文确认,而且多次引用日本学者在泰山信仰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纵观菊地的补充注释,日本泰山研究状况之大概可窥知一二。

补注[24]中,由于菊地没有翻译沙畹原文章节《封禅相关文献》部分,因此在补注中,介绍了封禅典礼兴盛时期的文献典籍及《宋史》卷104《礼志七》的封禅部分。另外,菊地把日本学界研究封禅相关的三位学者的成果加以简单介绍。桐本东太(《中国古代民俗与文化》刀水书房,2004年,150页)引用《墨子》(兼爱篇中),指出西周时期,武王在泰山进行“隧”的祭祀,隧通燧,燃烧起烟祭天,与燎祭相近。麦谷邦夫(小南一郎编《中国文明的形成》,朋友书店,2005年,336页)在《唐代封禅议小考》中指出,以前作为皇帝秘密仪式进行的封禅,从玄宗时代开始意义发生改变,具有了国家祭祀职能。池田雅典(《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47号,2008年,48—76页)在论文《关于封禅仪礼的考察——以光武帝之“封”为视点》中围绕《后汉书》(祭祀志),详细讨论了作为封禅核心的“封”之仪礼顺序及所用的器物。

补注[41]中,为了使读者对沙畹注释各地东岳庙中的七十五司有具体了解,例举小柳司气太《东岳庙七十六司考证》(收录于《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223-346页)、奈良行博《道教圣地——中国大陆踏查记录》(平河出版社,1998年,61页),二者都对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中的七十五司及其职能进行了考察。

补注[45]中,菊地引用史学家桑原隲藏收录于《山东河南游记》(《考史游记》,弘文堂书房,1942年,146页)中的南天门照片,将沙畹登泰山时期南天门周边的景象直观地展现给读者。菊地介绍,沙畹登泰山第二年,即1908年5月10日,桑原到访泰山,并拍摄多张照片。

补注[70]中,菊地引用汉学家泽田瑞穗研究论文《借寿考》(《中国的民间信仰》,工作舍,1982年,326页)来补充说明人们在泰山舍身崖投崖舍身的原因也有借寿这一说法。

补注[77]是对碧霞祠后寝宫的注解。日本研究界对中国的女神信仰关注较多。①石野一晴.泰山娘娘の登場.碧霞元君信仰の源流と明代における展開[J].史林,2010(93-4):506-540.上述桑原隲藏登泰山时看到“有元君后宫,其中设置有元君卧像。”(前述,147页)泽田瑞穗②郭玲玲.日本泰山研究的经典之作——泽田瑞穗《中国泰山》述评[J].泰山学院学报,2020(1):39-45.1941年登泰山时也看到过元君卧像(《中国泰山》世界圣城别卷一,讲谈社,1982年,95页)。

小南一郎在《女神的觉醒——碧霞元君与春祀》中,则对泰山元君信仰的目的性进行考察,认为人们在春天登山,就是为了身体能够在那里获得生命力,从而带回日常生活中。泰山寝宫女神卧寝之时,即在积蓄生命力,苏醒之时人们去参拜就能获得其赐予的神力(说话与说话文学会编《中国与日本的说话Ⅰ》说话论集第13集,清文堂出版,2003年,16页)。奈良行博在2003年为菊地译著初版时写了书评《沙畹著,菊地章太译<泰山——中国人的信仰>》,认为泰山碧霞元君卧像应该与其他地区的女神信仰相似,例如广东悦城的龙母庙、河南濬县的碧霞元君庙,都是在女神为主神的大殿后方设置寝宫,在那里安放寝台,让人们参拜卧像,奈良认为这是没有子嗣的人来参拜的地方(《东方宗教》101号,2003年,66页)。菊地例举诸多女神信仰研究视点后,指出沙畹到访此处时,似乎没有参拜者,其记述都是听守堂道士所言,因此对元君卧像的描写与感触稍有失偏颇,若是有参拜者的话,可能印象会有不同。

补注[98]中,引用上述奈良行博1998年所撰写的《道教圣地》一书,介绍斗母宫现状:前殿供奉观音大士,后殿祭祀斗姥。据说只有前殿开放,有僧尼守护(前述,168页)。

补注[153]是对蒿里山森罗殿中七十五司的记述。沙畹当时看到了在森罗殿后庭院中,沿周边围墙林立的地狱七十五司以及其中惩戒罪人的场面。菊地引用上述泽田瑞穗、常盘大定(《中国佛教史迹踏查记》龙吟社,1938年,288页)的考察,据说1928年这里的建筑物、雕像等均被破坏。

补注[235]将沙畹提及的岱庙藏经堂进行补充注释,其“内贮历代经文典诰”(《泰山道里记》),且引用尾崎正治《道教经典》,说明其中所藏历代经文典诰具体内容:明正统十年(1445)编撰的正统道藏5305卷,其后多次修订残缺地方并刊行。北京白云观的道藏,帙上记有重修年纪,可知道光二十五年(1845)曾复刻(《道教》第1卷,平河出版社、1983年、97-99页)。

补注[271]对沙畹提及八项与泰山府君手下衙役故事中的第四项——民国启蒙书籍《暗室灯》进行说明。善书研究也是日本汉学界研究领域的分支之一,笔者曾随导师山口大学阿部泰记先生整理现存湖北汉川地区流行的善书。菊地提及酒井忠夫《增补中国善书研究(下)》中对善书文章集成《暗室灯》进行了考察研究(《酒井忠夫著作集第2卷》、国书刊行会、2000年,194—200页)。

补注[275]提到了沙畹引用基督教传教士戴遂良(Léon Wieger)《近代中国民俗誌》中的一个故事,菊地认为故事中,把土地神和天窗神当成同一个神灵,这应该就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家神、社神(上述,9页)。而沙畹关于中国社神、土地神的研究,菊地在初版时就已关注并指出该篇论文应独立翻译。如前所述,2018年,菊地完成沙畹此书翻译并出版。

最后,菊地在《解说》部分注释末尾的附记中,提到日本学界研究泰山信仰的最新成果——二宫聪的博士学位论文《泰山诸神的展开——以泰山、北京、伪满洲为中心》。这篇论文还未出版,论文①二ノ宮聡.泰山諸神の展開-泰山、北京、旧満州を中心に[D].关西大学,2014.http://doi.org/10.32286/00000322.主要是通过文献资料考察过去的信仰状况,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现今信仰状况,而考察的泰山神灵包括东岳大帝、其三子炳灵公、碧霞元君。信仰变迁考察中,指出明代以后,东岳大帝、炳灵公信仰逐渐转向碧霞元君信仰,同时对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碧霞元君信仰进行了文献调查,对现在东北地区碧霞元君庙会进行了实地考察。

四、海外汉学研究

沙畹的著作也让我们看到百余年前,欧美及日本学者对中国的关注情况。除了菊地参考的欧美汉学研究文献,沙畹在注释中也给我们提供了欧美文献资料,既有关于中国地理、汉字、史书、宗教经典、人名等一般读物,也有《中国的宗教体系》(Jan Jacob Maria de Groot)、《近代中国民俗誌》(Leon Wieger)、《元代中国戏剧》(Antoine Bazin)等研究书籍,还有《泰山与岱庙》(Albert Tschepe)、《中国五岳》(William Edgar Geil)等与泰山直接相关的文献。同时,我们从菊地的解说中也对沙畹擅长的碑文、古文献考证领域有所了解,其中多部研究成果都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研究有关。这些也是欧美汉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另外,如上所述,菊地也随着沙畹对文献的注释做了大量的补充,也让我们了解到日本汉学研究的一个侧面。菊地在补充注释中做的最大工作之一,就是将沙畹所提及的几部重要参考文献资料清代唐仲冕《岱览》、金棨《泰山志》、聂鈫《泰山道里记》、黄钤辑《泰安县志》进行原文引用。以上四部图书都是清中期左右编撰刊刻的与泰山有关的地方志文献资料。正是基于这些最基础、最宝贵的文献资料,清代学术研究渐成系统,其研究方法和内容也影响了日本学界。例如,菊地在《解说》中指出学者桑原隲藏赴清京师大学堂留学就是为创立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做准备,桑原的实证史学研究方法与态度应该也受到当时中国学者的关注②陳琳琳.王国維と桑原隲藏の『中等東洋史』[J].或問,2019(35):59-77.。其中,上述中国地方志等文献深受日本汉学研究者重视,研究成果颇多。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汉学研究著名学者田仲一成在论文《明清华北地方剧研究》③田仲一成.明清華北地方劇の研究[J].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968(16-1):95-269.中,通过对各地地方志考察,论述了中国明清时代华北地区戏剧的发展状况。其中在第二章《城市庙会戏剧》中对山西康熙《沁州志》、河南乾隆《新郑县志》、陕西嘉庆《定边县志》等8部地方志进行考察,将其中记载的与东岳庙、泰山庙(娘娘庙)有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指出掌管天下人生死的东岳信仰、赐福子孙的娘娘信仰古来有之,在民众中广为流传。中岛亮一在《中国地方志中记载的灵山信仰与本草学》④中岛亮一.中国地方志にあらわれた霊山信仰と本草学[J].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975(46):338-342.中指出,中国的地方志在历代编撰过程中,初版一般被替代,新版不断出现,因此数量庞大、各地独立编撰是其特色。但是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年间编撰的地方志,例如府志、县志等刊物参照了较古老的版本,史书价值较高。通过考察,中岛发现中国历代地方志中关于灵山、灵场、寺观、道教、佛教等信仰相关的记录与本草学有很大关联,因此他推测佛教道教能够从古至今一直传承,其中有很大部分来自于本草学。

结语

沙畹作为欧美汉学研究的泰斗,其泰山信仰研究成果卓著,而日本学者菊地章太前后18年的两次翻译出版该著作,其注释部分的大量、细致、准确的文献考证工作,亦让人叹服。中国社会中的信仰研究不仅包括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领域,更重要的是各类宗教信仰在民众中间的传播与接受。我们作为多种信仰文化的浸润者,身在其中,有时很难客观地审视自己视同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与信仰形态。因此,欧美汉学以其特有的语言优势——非汉字圈文化,得以逐字逐句、全方位对中华文化进行解读、研究;而日本汉学是在汉字圈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既有解读语言文字上的优势,又有近代之前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近亲”优势。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理解沙畹对碧霞祠元君卧像“实在没有贵妇人姿态”产生的疑惑了。而且,沙畹对信仰神灵由东岳大帝转向碧霞元君的思考值得关注,他认为东岳大帝是男性帝王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神灵,而碧霞元君则是女性信众按照自己的愿望产生发展而成的。这样的视点为泰山信仰的变迁,尤其是明以后元君信仰的展开背景原因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因此,菊地的译著让海外汉学以新的形式出现在研究界,也给予我们多重的思考和讨论。

猜你喜欢
汉学泰山信仰
泰山之行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国际汉学》:从辑刊到CSSCI期刊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