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进展、贡献与经验
——基于“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2021-01-07 22:43苗美娟宗何婵瑞李龙渊
图书馆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十三五服务体系贫困地区

苗美娟,李 斯,宗何婵瑞,李龙渊

2015年11 月,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对全国连片特困地区以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计839个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1]。5年来,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1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

1.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1.1.1 七成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且基本配齐流动服务设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8月,贫困地区共有605个县级公共图书馆、557个县级文化馆的建筑面积达到国家标准(800平方米),分别占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总量的75.63%、69.63%①。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共同支持下,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共配备流动图书车813辆、流动文化车913辆,大部分省区贫困县实现流动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比如,“十三五”初期,贵州省贫困县流动文化设施几乎为零,“十三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3,706万元,为贵州省贫困县配置88辆县级流动图书车和66辆流动文化车,实现了流动文化设施从无到有再到全覆盖的跨越式发展。各地利用流动文化设施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服务,打通文化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服务成效显著。比如,2019年内蒙古贫困县流动图书车借阅40.53万人次、借阅书刊84.12万册次,流动文化车演出3,925场次、观众242.52万人次,流动舞台车演出1,135场次、观众45万人次。

1.1.2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8月,贫困省区②共建成303,746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包括乡镇文化站和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占总数的97.35%;除云南(82.22%)和西藏(39.54%)外,其余省区均完成95%以上;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青海、宁夏等7个省区100%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河北、河南、广西、四川等4个省区超额完成。河南省原计划完成46,627个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实际完成55,345个,超额完成18.70%。

1.1.3 广播电视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应急广播体系发挥实效

“十三五”时期,各地持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二期、贫困地区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等重点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含农村“大喇叭”、广播“村村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应急体系的重要内容,已在贫困地区逐步实现全覆盖。2017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计划2018~2020年投入18亿元完成443个深度贫困县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2]。各省区也积极安排资金投入。比如,广西累计投入1.49亿元推进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建成12个县级平台、160个乡镇平台、2,980个行政村(社区)村级终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在传递信息、科学抗疫、提振信心、遏制谣言、维系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大喇叭”成为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的“硬核”力量,彰显了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巨大成效。

1.2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

1.2.1 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共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近30万场,河北、内蒙古、吉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区均达到万场以上,全民参与度明显提升。各地通过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阅读服务模式,着力打造和培育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涌现出“鸿雁阅读计划”“书香吉林阅读季”“书香龙江”“书香八桂”“书香云南”“书香宁夏”“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校园书香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摄影展”等特色品牌。持续推进全民阅读走向基层、深入群众。比如,云南省将全民阅读“七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调整为“九进”(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进边寨、进网络、进特殊人群),新增“进边寨”“进特殊人群”“进网络”,组织“书香九进”活动达900余次,为农村捐赠图书近270万册、码洋近3,000万元。农家书屋和农村发行网点建设加快推进,进一步满足了农民群众基本阅读需求。再如,“十三五”期间广西投入1.5亿元对15,143个农家书屋实施出版物补充更新,平均每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1,160种;投入200多万元在800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建135个农家书屋,平均每个农家书屋配置不少于400种图书和4个铁皮书柜;投入2,550万元在广西边境市县(区)扶持建设6家“国门书店”;投入219万元在全区建成农村发行网点73个;发行13.2万张、价值660万元的“全民阅读文化惠民卡”,激发了群众的购书阅读热情。

推进民文出版单位出版能力提升,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二期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内容涵盖民文出版单位数字化升级、民文印刷设备购置、县级新华书店达标改造、县级新华书店流动售(送)书车配置、少数民族文字及双语出版物项目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比如,贵州省深入开展双语出版物发行工作,出版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对照版本的出版物115种,其中苗文35种、布依文22种、侗文14种、彝文38种、水书6种,极大地丰富了少数民族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了基层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通俗、易懂、实用型出版物。

1.2.2 大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

各地依托文化馆(群艺馆)、乡镇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社会艺术培训机构,通过机构联动、区域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群众广泛开展演出、培训、讲座、展览展示等多样化的艺术普及活动,提高了全民艺术素养。“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共计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86万余场,河北、河南、广西、甘肃等均达10万场以上。各地依托自身优势,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培育全民艺术普及特色品牌,涌现出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日、黑龙江农民文化节、三峡移民文化节、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秀山花灯节、出彩河南人等一批具有历史特点、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积极推动群众业余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群众文艺。比如,内蒙古以“群星奖”为引领,建立“群星奖”节目备选库,培育群众文艺佳品,开展“群星奖”优秀作品巡演活动,各盟市组织往届“群星奖”获奖作品和优秀群众文艺原创作品巡演309场,惠及群众140余万人次。持续加强对基层文艺骨干和群众文艺团队的辅导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下乡辅导、结对帮扶、联合共办、远程培训等形式,对基层文艺骨干、馆(站)长、文化能人和群众文艺团队进行辅导培训。比如,宁夏紧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精准扶贫主题,各级文化部门每年举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绘画、摄影、剪纸、刺绣、花儿演唱、秦腔等特色文化产业技能培训班240多次,累计培训12余万人次。

1.2.3 戏曲进乡村走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

结合自身实际,各地纷纷制定地方性戏曲进乡村实施方案,以政府购买、财政补贴、志愿服务等形式组织送戏下乡活动85万余场,安徽、甘肃等均达到10万场以上。为保障戏曲进乡村的经费支持,中央、省、市、县大都安排了戏曲进乡村专项经费,并将戏曲进乡村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统筹推进戏曲进乡村的常态化、普及化。比如,贵州“十三五”期间,中央补助戏曲进乡村专项资金1.5亿元,每年为1,206个乡镇演出7,236场;省级财政每年安排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省级院团开展公益性演出。又如,河南按照7.5∶1.5∶1的“省—市—县”三级投入比例,每年投入约3,50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送戏下乡演出。

1.2.4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提质增效

“十三五”期间,各地进一步丰富农村数字电影片源供给,推动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提质增效。比如,贵州拥有9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800余支放映队伍,2016年以来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8万场以上,每年观影人数超过千万,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2019年组织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多彩贵州电影惠民活动,惠及群众17万余人次;2019年以来深入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活动。

1.3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突飞猛进

1.3.1 数字资源总量不断扩大

借助中央补助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各地通过自建、购买、校企合作等方式广泛开展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打造了一批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文化产品,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数字资源库,极大地扩大了数字资源总量。据不完全统计,山西、海南、甘肃等17个省区累计建设了370多个数字资源项目,打造了150余部特色文化专题片,完成政府公共信息电子化近20万条;广西、海南、西藏、陕西、甘肃等5个省区建成数据库近百个,资源总量近450T;内蒙古、吉林、西藏、青海等4个省区共完成近8,500小时的少数民族语言译制资源。

1.3.2 公共数字文化设施设备提档升级

“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不断加大数字化建设资金扶持力度,依托国家文化扶贫工程开展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设施提档升级项目。各地对贫困县摸底调查,将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纳入项目,确定提档升级站点建设规模和数量,为乡镇配置智能终端服务一体机,实现了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比如,贵州省5年间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715个数字文化站点,并于2020年推动50个贫困乡镇、100个贫困村和100个易地扶贫安置服务点融合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乡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全覆盖。与此同时,相关省区深入开展“边疆万里数字长廊”建设,在服务薄弱区域加强乡镇基层服务点和数字文化驿站建设,提升了边疆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化水平,扩大了数字文化服务覆盖面。据不完全统计,吉林、青海、宁夏等地共建有1,500多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000多个数字文化驿站;内蒙古累计建设242个存储数字资源的一级“数字加油站”、2个二级“数字加油站”和1,997个扩大信号覆盖范围的移动“数字加油站”,服务地域50余万平方公里,服务农牧民300万余人。

1.3.3 综合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统筹整合各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统一建设标准,加快推进综合性数字服务平台建设,“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展示”的互联互通体系不断完善。比如,内蒙古、新疆等地建成统一的数字服务平台,提供艺术培训、共享直播、预约配送等服务;四川“智游天府”、湖南“公共文旅云”、贵州“多彩贵州文化云”等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入口,盘活省内文旅资源,公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旅盛宴。

1.4 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4.1 政府购买服务成为社会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活力不断增强。各省区均出台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文件,市县出台了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逐渐扩大,内容涵盖服务和活动购买、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公益岗位购买等,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比如,云南5年累计投入2.8亿元用于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创作与传播、公益性文化活动组织与承办、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等;黑龙江在专项资金基础上,省和部分市县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青海省每年投资1,900万元为108万套直播卫星接收设施提供维护服务;内蒙古实施政府购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岗位试点。

1.4.2 打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

2019年1 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入榜名单175个,其中贫困地区22个省区的117个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被命名,包括47个贫困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总数的26.86%[3]。各贫困县深入挖掘地方民歌、戏曲、刺绣、舞蹈等特色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让民间文化艺术融入百姓生活。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贫困地区的民间文化队伍和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特色文化走向品牌化、普及化,并促进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1.5 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突破

1.5.1 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基本建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贫困省区共完成1,710个县级图书馆、1,763个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分别占比98.16%、97.19%,贫困省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基本建成。贫困省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形成了一些特点:一是制定标准,有序推进。比如,湖北印发《关于推进全省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通知》《湖北省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指导标准》,对不同场馆的主要任务进行规范。二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特色经验和做法。比如,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乡村飞阅计划”、内蒙古“鸿雁图书悦读”在全国形成了影响力,具有较好的可复制性。三是跨界合作,汇聚体制内外文化资源。比如,一些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建馆,委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的管理运营。

1.5.2 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有序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贫困地区共有234个公共图书馆、217个文化馆、48个美术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总体来说,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在组建理事会、吸收社会各界参与管理、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进展。比如,云南省结合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要求,同步建立反映公众需求的征询反馈制度、有公众参与的考核评价制度;河北、甘肃等迈出了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质性步伐;2019年甘肃省人社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通知》,2020年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人社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提出“全面落实人员聘用自主权”,在国家允许的政策框架内,最大限度地由事业单位自主设置岗位、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认定工作人员岗位等级并自主聘用人员。这些改革推进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激发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机构的活力,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6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1.6.1 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十三五”期间,各地持续加大公共文化资金支持力度,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益性文化岗位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近3年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南、广西、海南、青海等7个省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约160亿元。其中,黑龙江为1,77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文化活动室投入2.67亿元配置设备和建设文体活动广场,实现全覆盖;为20个国家级贫困县的1,615个行政村投入3,230万元配备服务设备,扶持戏曲进乡村工作投入2,898万元,极大地丰富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各地积极落实免费开放政策,8成以上省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足额拨付到位。各地对设立村级公益性文化岗位作出了安排部署,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普遍配置公益性文化岗位。据统计,安徽、江西、海南、云南、甘肃、青海、宁夏等7个省区配置村级公益性文化岗位1.5万余个。

1.6.2 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和人才支持计划深入推进

“十三五”期间,各地深入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以省级培训为示范、市县级培训为重点,与继续教育基地、省内培训机构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累计组织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超过8万班次,参与培训人次1,000余万,其中黑龙江、重庆、贵州、陕西等地培训班次均超过1万次,河北、内蒙古等地参与培训人次超过30万。各地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实施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每年常态组织需求测算、摸底调研、指标分配、配套经费下达,做好顶层设计。广西、甘肃等地出台“三区”计划招募办法和经费保障政策,建立项目工作机制和实施办法,组织文化工作者前往贫困地区协助和指导当地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文化扶贫、文艺培训、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指导、地方文献征集、报刊采访、阅读推广等。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各省区累计派出8万多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三区”提供服务,为“三区”累计培训文化工作者近37万人次。

2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贡献

2.1 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公民道德素质

丰富全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结合乡土文化特色和群众实际需求,全方位推进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送戏下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全域覆盖和常态化开展;发达地区积极开展“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边疆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组织文化志愿者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形式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开展文化展示交流活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总量持续增加,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和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道德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2.2 缩小了城乡区域发展差异,提升了均等化服务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和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十三五”期间,中央、省、市、县通过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全面提升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具体表现为:贫困地区县级、街道(乡镇)级、村级公共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固定场馆、流动设施和数字服务有机结合,有效覆盖了服务人群;以县为单位全面落实国家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803个(96%)贫困县级政府制定和公布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健全;加大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切实保障了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大力推进了文化援藏援疆工作,广泛动员了各地文旅部、公共文化机构、艺术院团、企业等力量,通过人才交流、技术支持、设施和数字资源建设、图书和文化设备捐赠、文旅产业合作开发与扶持、选派文化干部、创排文艺作品、项目引导等多元途径支持了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切实提高了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3 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民的重要体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贫困地区按照脱贫致富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助力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体表现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注重在服务群众、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教育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美丽乡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文化扶贫和脱贫致富工作成效显著,对维护边疆稳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东中西部扶贫协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东部9省区对中西部的帮扶资金从2017的136.15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48.2亿元,增长82.30%,其中包含公共文化帮扶资金[4]。大力开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选取了覆盖面广、从业人员多、适于带动就业、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重点对象。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全国已建成2,000余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项目2,200余个,带动就业近50万人,助力20多万贫困户实现脱贫[5]。

3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

3.1 高位统筹,部门联动,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

党中央、国务院、省市级政府的高位统筹、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以及县级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的积极落实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级政府的政策引领、统筹规划和资金支持下,贫困地区县级政府高度重视,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均衡发展为主线,全方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扶贫工作重要内容,以派驻村工作队深入定点帮扶、定期召开扶贫形势分析会等方式切实解决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立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作为评价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考核指标体系。比如,河南省政府出台《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办法(试行)》,连续两年以省政府名义对全省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实现了业务工作和绩效考评的双促进双提升。

3.2 加强区域合作互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助力西部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东西部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6]。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样离不开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和深度帮扶。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力度[7]。“十三五”期间,中央及各发达地区立足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文化需求,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力度,充分发挥支援方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培训、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创新文化援藏援疆形式,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在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下,东西部省区市文化系统加强协作、加大投入,整合对接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增进双向交流合作,形成精准对口帮扶的强大合力,涌现出了以“闽宁合作”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文化帮扶模式,双方文化部门签订《闽宁文化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合作等多项合作内容,文化脱贫成效显著。

3.3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深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贫困地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激发了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切实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比如,通过制定并公布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目录,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借助公共数字文化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和综合性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应性;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调动和吸引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和场馆管理运营,满足了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注重乡村文化能人和民间文化队伍能动作用,引导群众自我创作、自我表现、自我服务,激发了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提高了公共文化机构管理水和服务效能。

3.4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重点突破

因地制宜、精准建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是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脱贫攻坚卓有成效的关键所在。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梳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精准措施加以解决。聚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在设施网络不完善、供给主体单一、供给质量不高、供需错位、供给不均衡不充分、服务效能低下等方面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补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增强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弱项予以重点突破,着力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提升了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助推了贫困地区文化小康。比如,宁夏固原市作为典型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依托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建了固原市图书馆、文化馆,隆德县文化馆、图书馆,以及彭阳县文化馆等8个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补齐了设施建设的历史短板;县级新馆均已开放运营且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实现了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4 展望

“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脱贫攻坚大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5年奋战,贫困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增强了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保障了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权益,显著提高了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四五”时期,需要通过推动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全面达标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提档升级,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水平,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强化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数字资源移动环境的适应性转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增强非遗项目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文化转化,加强政府公共文化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等举措,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数据来自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11月研制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落实情况终期评估报告》。本文中数据无特殊说明,均来自此报告。

②“贫困省区”数据指839个贫困县所在省区全部县的整体数据。

猜你喜欢
十三五服务体系贫困地区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