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途径初探——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为例

2021-01-08 08:43赵德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职业

■赵德明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总体要求、发展格局和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指导。2018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就校企合作开展的合作形式、促进措施及监督检查做出了具体的安排。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加强办学质量督导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的不断推出,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制度的确定推动了产教更加高度融合,校企更加紧密结合,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国家和地方提出了很多深化校企合作的办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还比较常见,校企合作存在不全面、不充分的问题。

(一)合作双方主体目标、行为方式不一致

我国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是公办院校,学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学校行为属于公益行为。而企业是社会盈利组织,其核心利益是要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行为属于盈利行为。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职业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然而现实中客观存在职业院校底子薄弱、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手段落后、科研力量滞后等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职业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企业一些高技能人才由于企业需要和利益驱动,不可能长期来学校从教,也有一些工匠缺少教学能力,很难形成专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另一方面学校中的大部分的教师虽然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导致无法给学生传授操作技能。

(三)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学校教育处于一个封闭环境,在进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由于企业不能有效地参与,导致学校教学严重脱离企业需求,培养的学生不能直接胜任工作。这种情况延伸到就业阶段就是,企业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毕业生,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造成了人力的浪费和企业的困难,双方也缺少了进一步合作的意愿。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全面

现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中,由于缺少顶层设计,采用企业参与投入最新设备、提供实习岗位、提供专项奖助学金、进行订单培养与学校提供学生、教师资源的形式,双方没有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缺少长期合作黏性,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职业本科院校尚属于职业教育探索阶段,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需要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合作思路,企业需要了解职业本科的合作模式,同时需要构建全方位资源的对接,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有效推动合作。

二、职业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以服务为宗旨,以科研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社会服务为扩展,以校友会为平台,以国际合作为亮点,积极打造科研创新平台、技术转化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四大平台,构建以科研带动产教,以产教带动就业,以校友联系就业,以就业带动校友的双向多赢良性运行机制,夯实专家、企业、校友和主管部门“四个网络”,大力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瞄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要求的新业态、新领域、新技术,主动对接新兴产业布局,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方式和途径

积极推进“7+9+8+5”的合作模式,即着力从科研、就业、校企合作、社会培训、继续教育、国际交流、校友会七个方面,建立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合作科研、订单培养、合作共建、继续教育、职工培训、国际交流九种主模式和顶岗实习、见习、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开发教材、专业指导委员会、大师(工匠)工作室、技能鉴定站、终身教育八种子模式,推动实施“双百工程”“双师工程”“双证工程”“三双育人工程”、品牌文化工程五大工程,构建全方位、多维度、产业链、交叉式的产教融合体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多方协同育人。

(一)九种主模式

1.职教集团(联盟)

促进职业院校教育集团化办学,整合科研院所、企业、同类职业院校多方力量,共同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产业结构特点、学科发展布局和区域发展规划,围绕行业人才需求方向,面向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材料、智能制造成立教育集团。

2.产业学院

深度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合作成立职业教育或者技术研发联合体,进一步瞄准社会需求和技术前沿,积极利用学校优势学科与行业企业资源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攻关、学生培养、人员培训等业务,以专业群为基础开展学科建设,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共同培养综合素质强、适应力突出、聚焦创新发展的产业人才,满足产业技术的升级改造和快速迭代。

3.现代学徒制

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交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等,聘请企业师傅与学校老师共同开展教学,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以双重身份进行管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和考核,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培养全过程,实现深度融合,共同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

4.合作科研

积极争取利用各种校内师资资源、实验实训设备开展社会科研服务,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引导教师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行业标准、工法规范、技术改造、课题攻关、工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引导教师把科技论文、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写在工厂、车间和工地上,写在建设项目上,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同时,积极引入校外科研资源和项目入驻学校,与校方联合开发,提高科研服务社会能力。

5.订单培养

充分利用专业综合实力整合教学资源,采用“订单班”“委托班”或“冠名班”等形式,签订协议,按照企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培养目标,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行定向或订单培养,学生考核合格后到用人单位工作。

6.合作共建

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实训场所和其他资源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企业进入校园开展生产经营,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企业研发、生产过程,零距离接触企业,以具体项目带动师生教学实践,解决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和教学资源设备更新速度快的问题。如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引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规划建设产业未来大厦,引入尖端行业头部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和人才交流,与企业同成长共进步。

7.继续教育

做好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开设社会认可度高、品牌知名度好的继续教育,为广大校友和社会职工提供个人发展和继续教育平台。

8.职工培训和社会服务

学校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现有教学和实训条件,为企业开展技能鉴定、员工培训及后续教育工作,提升学校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

9.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国际交流生的培养,提供国际交流学习平台,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与“一带一路”国家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关系,推进建设“鲁班学院”“梁思成学院”和“詹天佑学院”等,共同建设“鲁班工坊”,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二)八种子模式

1.顶岗实习

学生前3年(1—6学期)由学校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讲授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随后第7学期,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实习,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教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术,第8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并在学校老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2.见习

安排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场馆、行业企业工作现场,让学生接触生产过程,了解生产工艺和具体操作,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精神。

3.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的生产需求,共同开发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共同选定教材教案,共同设计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推动标准化课程建设,合作开发内容新颖的最新课程,为企业后续培训和新任员工短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合作开发教材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技术先进、针对性强、内容新颖的教材,尤其对于一些新兴产业、新兴技术领域要不断推出新教材帮助新技术实现推广和应用,同时也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推动活页式、案例化、项目化教材建设,加强国家规划教材建设。

5.专业指导委员会

邀请主管部门、企业、行业专家、研究学者与学校高级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体会议,研究社会需求,共同商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

6.大师(工匠)工作室

成立大师(工匠)工作室,建设技术攻关团队,与企业一同进行联合科研和技术攻关,开展技术交流,搭建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等平台,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以技能大师为项目带头人,调动积极性,在关键核心技术上集体攻关,在特殊技能技艺上做好传承,促进传统技艺技能的传承和最新科研成果的转化。

7.技能鉴定站

紧紧围绕技能社会人人持证政策的实施,依托学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技能培训,开展技能鉴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8.终身教育

积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开展终身教育,将职业教育主动融入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新员工培训、入职后教育、企业管理培训、社区服务等纳入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和对社会的贡献。

(三)实施五大工程

1.“双百工程”

“双百工程”即每年组织开展百名企业家进校园和百名教师进企业活动,有效提升校企合作的影响力和融合度。邀请优秀企业家、“大国工匠”“三晋工匠”及优秀校友来校为学生授课和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优秀企业文化、行业发展前景和最新技术创新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开展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过程,学习企业先进经验,将企业实践带入课堂教学。

2.“双师”工程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到企业实践锻炼,参加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使教师尽快成为既掌握知识理论又懂得实践操作的“双师型”人才。建设“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实践工作站,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重点专业的“工匠名师”。

3.“双证”工程

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和比武,办好“1+X”证书试点,要求全部学生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

4.“三双育人”工程

“三双育人”指的是双基地、双导师、双考核。双基地是指学校要充分运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双导师是指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培养教育全过程;双考核指由校企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培养质量和效果。

四、品牌文化工程

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品牌特色,与企业共建校企文化育人品牌,引入先进文化理念,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精神。同时,在校园四周围墙上布置企业文化展,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和“普利兹克奖”“鲁班奖”“汾水杯”等著名交通、建筑作品介绍,建成全校文化的集中宣传展示区。

总之,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合作,政行企校联动,产教高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技术联合研发,科研共同攻关,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建成社会服务多样的良性互动格局。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职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职业写作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