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2021-01-08 09:13曹毛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曹毛毛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进展

(一)新一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群体特征

2019年2月,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发布了第一本《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该报告显示,近几十年我国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稳定,并有小幅上升的迹象。文章指出,心理健康的逐年改善与城市化、国民收入、大学生比例、消费水平、入学率、财政支出等社会因素有关[1]。本研究对于掌握新时代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近两万“00”后大学新生,一些学者发现,“00”后大学生群体思维更灵活,追求创新,更自信乐观、价值取向更多样化、功利、有实用主义倾向,自我意识更强,权利意识更强、对权威的服从更弱、人际冲突、矛盾更难以调解,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较好,心理问题更年轻,更愿意交谈和干预;有些学生对真实沟通更敏感,更容易紧张和焦虑[2]。一些学者提出应加强大学生边缘群体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认为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坚定、经济条件差、抗压力弱、人格退缩等原因而处于弱势的降级和忽视状态,存在一定的风险。应高度关注社会情绪、情绪偏见、社会行为,根据实际情绪需求和社会需求,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建立有针对性的预警机制,及时引导大学生抑郁情绪,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3]。

(二)高校心理教育协作机制的多维解读

学术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改进项目实施纲要》中深入探讨了“心理教育”的具体要求,探讨了全体员工全过程综合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问题。一些学者认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对象心理问题的成因与方法和手段的隔离仍存在矛盾,阻碍了新时代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提出建立明确的心理教育目标,丰富和扩大心理教育支持学科,提高心理教师队伍德育的整合能力,协调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相关资源和力量的互动与整合[4]。一些学者提出,根据国家心理建设战略水平的需要,建议心理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新时代的价值,将心理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服务等教育体系,融入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全面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行为和个性[5]。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

课程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目前大多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面向大学新生开设心理教育义务课程,为全体学生开设选修课,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覆盖。人们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探索更新颖的形式、更灵活的方法和更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鼓励他们调动自身的积极资源,获得身心成长。有学者提出,结合具体实践鼓励采用独立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师生决定课程内容,提供小组讨论框架来提高学习深度,让学生领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选择、课堂互动、自我展示、学习等一系列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大脑和心灵[6]。一些学者深入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平台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可能性,认为丰富多彩的三维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态形象特征。提出建立“上下联动”的心理健康学习情境。在线课程教学采用视频或直播教学,突破空间边界,实现实时课堂;线下课程注重与在线课程的实时对接,实现翻转课堂的深度整合,通过小组咨询、心理咨询、角色扮演等线下课程,加深学生对在线课程的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可以看出,新环境、新技术和新思想一方面为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匹配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成长需求,实现最佳的教学解决方案?这将成为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反思

青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课外环境的匹配与对接。学术界认为,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社会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颁布和实施以来,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咨询场所和环境,学校管理与学生权益的平衡,高校顾问专业资格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一些学者提出,必须明确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界限,明确高校心理辅导员职能定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加强学校与医院的沟通与联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7]。二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创新与探索。一些学者深入探讨了情境学习对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的改进效果,结合情境学习理论的方法和危机干预的六个步骤,应用于研究生危机干预技能的培养。研究发现,该模型对提高学习者的危机干预技能有显著的影响[8]。

(五)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

网络环境引发了网络虚拟交流、网上恋爱、在线成瘾等许多网络心理问题,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发现,青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形式有很多,通常都有失眠、意志消沉、容易抑郁焦虑、冲动、情绪不稳定等问题。研究还发现,男孩、单身或共同家庭的人、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学业成绩差和不良事件频繁的人更有可能对网络上瘾[9]。调查发现,手机成瘾影响大学生睡眠、人际和情感情绪,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手机成瘾倾向与大学生的心理刚性明显相关,这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10]。学术界认为应重视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研究发现,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降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网络使用程度,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质量,对改善大学生网络成瘾状态有良好的效果[1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特点

(一)心理健康政策的环境驱动

自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出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工作新要求。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上,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机制、规范心理援助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如何参与心理健康服务。2019年12月,全国卫生委员会与中央宣传委员会、教育部等十二个部委一道,从精神卫生教育、心理卫生环境建设、心理健康促进、心理保健、能力提高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改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上述政策文件的不断出台,推动了高校心理卫生教育服务体系在社会环境中的创新发展,引发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

(二)医校心理健康资源的整合与联合建设

医校心理健康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它是由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驱动的,另一方面它来自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意识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命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化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解释和思考。在研究结果中,“医与校结合”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热点研究问题。许多高校与精神病院或综合院签订合作协议,畅通学生医疗援助绿色通道、邀请精神病医生到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在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学术界也更加意识到,在“中国健康中国行动”的背景下,社会医疗心理服务体系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三)家校心理教育力量备受关注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在校大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况,有许多是由其早期家庭环境所造成的。家庭因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家庭经济地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的抑郁症最开始都是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而此时他们的主要成长环境就是家庭。一些研究发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这一代已经进入大学。许多被调查的学生认为,“遗留下来的经历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32.3%的学生说“农村遗留经历让自己变得,非常敏感”;20.5%的学生认为“经历让自己变得容易自卑、悲伤”;18.2%的没有安全感回答说“经历让自己谨慎和胆小”;17.9%的学生强调“这种经历让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很低,自我期望很低”;16.5%的学生说他们经常感到孤独和焦虑,9.2%、7.4%和6.7%的学生说他们倾向于委曲求全、偏执、任性和叛逆。这些都是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12]。因此,在高校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需要有效地开展家庭生活环境、家长教育理念、亲子沟通方式和早期心理条件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目前,通过家校合作与沟通促进心理教育效果的功能边界问题、居家沟通过程中学生的隐私保护问题、居家合作的有效模式等仍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探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心理健康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高校在“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和责任。学术界更意识到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他们的童年或青少年开始,学院和大学大多面临着成人地位和这些问题的复杂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源头开始。加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综合体系,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和规律,围绕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构建心理素质教育资源,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不断探索高校全员整个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的理念不断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大多数研究成果反映了全体员工全过程的整体思考。学术界普遍认为,“心理教育”是促进全体员工全面改革的有效载体。一些研究人员还指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教育科目不足、教育过程掌握不足、教育方法系统整合不良等问题[13]。进一步共同建立全面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解决青年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困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为学术界不断深入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推进心理科学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心理科学前沿研究发现,个体的思想和情绪可以改变大脑结构,冥想、学习、抑郁等也可以导致大脑结构的变化。一些研究人员调查了人们在运动前后的情绪、自尊和自我形象,以评估运动对个人精神症状的影响。结果发现,平均95%的受试者表示他们在结构性锻炼后情绪有所改善;63%的受试者表示运动后他们感到快乐或非常快乐;平均91.8%的受试者说,他们在结构化的锻炼后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满意。这些研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资源,或者将推动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理念,如果思想政治上没有了心理教育的倾注,那将失去了灵魂,变得空洞。本文是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进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三个方面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进行研究和探讨。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将会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如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探索高校全员整个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进心理科学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这些对策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或者将推动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观,进而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去为社会服务,同时也让自己的价值得到肯定和实现,使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自觉承担起报效祖国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