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2021-01-08 09:13孙金香周静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建党弘扬理想信念

■孙金香,周静宜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生动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打开百年来党的历史画卷: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宛如一条条红色的精神长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伟大建党精神则是这一精神长河之源流。伟大建党精神是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用伟大建党精神,点燃青春之火,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首要的是对伟大建党精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但要知道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要义,而且要知道为什么会产生伟大建党精神,即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有比较全面系统的把握,才能将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当作一种自觉。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的,又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中发扬光大。这一精神的生成是由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三重逻辑所规定的。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扛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无数共产党人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1]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1]。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必然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依据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锋队性质的政党,先锋队性质是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条件。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与其他党派的显著区别和根本特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铸就的一个又一个革命精神,其本质必然会集中体现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人民至上的思想品格,这些本质特征正是诞生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髓和灵魂,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任务中的具体体现。

(二)历史逻辑: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赓续

精神是历史的内化。5000年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这些崇高的精神品格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在古人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爱国情怀;“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的浩然正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担当勇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品格中都能找到其精神的基本元素。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深深地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华优秀文化精神血脉的赓续。

(三)实践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初心的坚守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百年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毛泽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工作的价值判断;江泽民特别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的一座座包含有伟大建党精神之魂的丰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镌刻着党对初心使命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认同。

二、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维度

对高校而言,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鲜活的德育资源和生动的教材,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凝心聚力、教育引导、鼓舞激励的价值功能。

(一)凝心聚力价值

精神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就在于它的凝心聚力价值功能。列宁指出:“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的党,而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3]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这一精神本身也是中国青年“投身到忘我斗争中”的真实写照,它对青年具有极强感召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党的精神气质与青年的青春气质高度契合,成为团结凝聚起最广大中国青年的深沉力量。”[4]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熏陶和感召下,必然会团结起广大教职工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矢志不渝的职责使命,凝聚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动力,立大先生志,做奋斗者,育时代新人;必须会团结起广大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在党的领导下,肩负起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

(二)教育引导价值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带来的挑战,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艰巨和复杂性,都会对青年大学生的“三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青年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价值观的塑造尚未成型,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的引导。”[5]2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5]38-39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价值观范畴内的凝练和升华。因此,用伟大建党精神昭示青年一代,对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引导和教育功能。

(三)鼓舞激励价值

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鼓舞作用。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是更持久的力量。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而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会表现出高度自信,进而会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另一面,伟大建党精神又具有激励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以及其影响和熏陶下诞生的革命精神,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梦而树立起的一个又一个奋斗的丰碑。中国梦将在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对激励青年大学生把个人的梦想和理想追求,融入中国梦和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与新时代同相同行,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书写无愧于时代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具有浓郁的时代价值。

三、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思政课要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要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不仅为讲好思政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指明了践行的向度。在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弘扬中,也必须要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一)引导认知

知,即认知。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要义、价值地位等的基本认识。它是进行价值判断的内在依据,也是指导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只有知党史,才能爱党,只有知国史,才会爱国。没有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就不可能产生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应有的情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评价、选择和自身意志力的提升。引导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要融入“三全育人”的机制,充分利用好“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教育平台的作用,做到“五个融入”。一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引导融入到思政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去,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引导与思政课的教学,无论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培养的目标、引导教育的内容来看,都和高校思政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要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不同阶段在伟大建党精神源流下而形成的革命精神谱系,分别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发挥思政课在引导伟大建党精神认知教育中的作用。二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嵌入到各类课堂教学中去,在专业课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嵌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引导教育,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三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引导教育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运用好网络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网上课堂、线上教育渠道等熟知伟大建党精神,发挥好网络的育人功能。四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引导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营造过程中去,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物质和文化条件,构筑起具有伟大建党精神元素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五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引导教育与建立校外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学校驻地的红色基因库,发挥红色教育资源在伟大建党精神引导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总之要千方百计,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融入到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中去,引导青年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6],让青年大学生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所产生的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必然和应然,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历史自觉,鼓起青年大学生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二)融入情感

情即情感。是一种情绪的活动,是对伟大建党精神在认知基础上的内心体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引导,还必须要加强情感的培育。在情感的培育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者情感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六点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求讲思政课的教师“情怀要深”。他指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影响学生一生”[7]。要使青年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满怀深情,就需要教育引导者融入情感,有传道的情怀,具有深厚的情怀素养。对此,教育者首先要做到对伟大建党精神真信,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要把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对国家的爱、对共产党的爱、对中国人民的爱,心中时刻装着学生,用真情实意切入,用科学道理析解,用仁爱情怀升华。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年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情感的培育。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产生认同,认同的基础是情感的认同,因此,针对大学生在情感认同方面存在的不足,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如:观看革命历史影片、参观革命圣地、重走长征路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培育学生的阶级情感,防止因为教育引导的方式和方法不当,而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削弱了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认同力。

(三)锻造意志

意即意志。是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决心。在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弘扬中,用伟大建党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帮助青年树立辩证思维,把艰苦的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从伟大建党精神中获取精神的营养,打造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坚强意志品格。在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围绕意志力的培养,重点强化三方面的教育:一是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这一关键。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先是用中国梦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让中国梦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树立起的远大理想信念;其次是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再次是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坚定“四个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而党的百年奋斗史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二是抓好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奋斗。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必须依靠青年驰而不息地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地练就过硬本领、脚踏实地地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未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要鼓励青年学生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三是要抓好青年学生担当精神的教育。敢于担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方面,让青年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是时代的召唤。在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中,要用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革命文化来涵养青年的担当精神,通过教育、实践和制度三个维度来保障青年树立起担当意识。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革命理论、革命理想和革命事迹的教育,让学生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中所包含的担当奉献精神,从心灵深处扎牢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担当意识;要组织支教、支边、“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外化担当行为;要形成校内校外革命文化协同育人的制度机制,强化青年的担当精神。

(四)躬行实践

行即行为。是在认知、情感、意志支配下的自觉实践活动。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是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首先要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把学习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有机结合,用伟大建党精神激励青年,立足当前,励志勤学,刻苦磨练,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其次要动员和教育青年学生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投身到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实践中去,坚定前进信心,不断践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用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激励自己,砥砺奋斗,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铸就新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猜你喜欢
建党弘扬理想信念
弘扬爱国精神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弘扬爱国精神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