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与多途径传播分析
——以黑龙江省为例

2021-01-08 09:13武晓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赫哲族档案馆少数民族

■武晓璇,韩 阳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8)

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具有自然环境特殊、生物结构多样、民族文化丰富等多重优势,雄厚的资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特点概要

(一)赫哲族民族文化资源特点

赫哲族聚居地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余脉地区与三江平原一带,赫哲族人口虽少但拥有极为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内容上,如说唱艺术“伊玛堪”通过个人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来叙述赫哲族的民族历史故事。其最大的特点是无乐器伴奏、无器材辅助,仅使用人的原始唱腔来表演传统节目。因独特的艺术价值“伊玛堪”成为其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享有“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的美誉。赫哲族人民善于歌唱,在语言与音乐的传统艺术方面超群绝伦,创作的大量的民歌小曲成为赫哲族最广为人知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结构分布上,最具民族文化气息的赫哲族聚居地多分布于黑龙江下游。优渥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多数的赫哲族人民居住在下游平原,也正因人数众多而完整传承了赫哲族物质与非物质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二)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资源特点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属辽代契丹后裔,悠久的历史与血脉的遗传使得达斡尔族人民能歌善舞,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歌舞艺术,如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乌钦”。“乌钦”以传统曲艺说书形式展现,节目内容包罗万象,容量长短不一,演出多在逢年过节和吉日庆典期间。

达斡尔族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的特点:第一,完整性。达斡尔族人民世代居住于我国北方的草原、平原地区,聚居地密集,在近代移动频率不低,人口较多,在稳定的生活环境下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充分继承与弘扬了达斡尔族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第二,在近现代,达斡尔族的乐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与中国的发展、民族的和谐有关的曲词民歌来歌颂党的领导。

(三)锡伯族民族文化资源特点

锡伯族人民多居住于我国辽宁与新疆,受历史以及生活习俗影响,锡伯族人民精通乐理,所创民歌种类繁多,在乐器制作方面也独具特色。民歌如“塔拉依舞春”也称“街头歌”,其格式为四句成首,前两句用以咏物或比喻,后两句叙说人情与事理,内容多为抒情、记事、咏物的歌曲;乐器制作如“蝴蝶琴”与“东布尔”,二者均为木制,前者又名多姆多昆,多为拉弦、弹拨、打击乐器,因蝴蝶外形而得名,后者是在汉族三弦和哈萨克族阿肯东布拉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乐器新品种,是一种弹拨弦鸣乐器,形制独特,匠心独妙。

锡伯族极为重视开展包括各类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在内的特色文化事业。可以在节假日与各种喜、吉庆场合欣赏到该民族的各式艺术表演。例如民间舞蹈、说唱、歌剧、小品等,都带有浓厚而强烈的民族气息,成为锡伯族民族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地区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在各乡镇都设立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部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表演与科普教育活动。

(四)鄂伦春族民族文化资源特点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在长期游牧、狩猎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发达的说唱文学,传说、神话、谚语等多姿多彩。其民间文学珍品“摩苏昆”的演出形式多为一个人单口表演,没有乐器伴奏,没有固定曲调,全过程均由说唱者自由发挥,故事有长有短,人物鲜明,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引人人胜,多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借代等多种修辞方法,是鄂伦春族人民重要的娱乐和教化手段,同时又是其民族精神和思想的载体,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伦春族受其游牧民族的特点影响,居住地的不同民族文化资源也存在微妙的差别,但“摩苏昆”这一项目却具有普遍性,在各聚居地继承的同时发扬壮大。以山歌曲调为主的各类歌曲表现形式和大量优美独特的词句,为其民族传统歌舞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

(五)鄂温克族民族文化资源

鄂温克族在我国主要居住于黑龙江和内蒙古两省,是一支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定居民族,狩猎的习俗使鄂温克人拥有强健的体魄与灵活的肢体,族人多擅长舞蹈,通过节奏感强、力量充沛的舞蹈动作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如“爱达哈喜楞舞”是一种用以表现野猪格斗的男性双人舞,狩猎时的舞会多围绕篝火展开,鄂温克人通过特意模仿他们认为最凶猛的公野猪,展现他们在狩猎生活中勤劳勇敢的性格。

鄂温克族从事畜牧业已久,安居乐业的生活为他们创造丰富的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其民族特色文化涉猎极广,艺术、饮食、服饰均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拥有独树一帜的习俗与礼仪。鄂温克族传统文化大多出自于社会实践与劳动,与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在东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展现其自成一格的特点。

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现状

(一)文化资源分散

我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但部分档案文化部门缺乏大局意识,只针对本部门管辖的少数民族档案、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与珍藏,这不利于遗产保护的科学性。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保存有少数民族资源的场所除档案馆外,还有博物馆、图书馆等,但是由于部门组织架构的不同,却鲜有合作,使得各部门的资源没能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与开发。例如黑龙江省数字档案馆中,通过检索“赫哲族”只显示有文化起源传说、鱼皮服饰、民族风俗的相关档案资源。但是在黑龙江省数字博物馆中检索,类型涉及经济、文化、生活等多领域的实物、文字记载。由于档案部门是根据少数民族类别建立全宗档案,文物部门则按照年代和材质对文物进行保管划分,这样的区别使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流程规范及效果各有差异,难以实现统一有效的管理。

(二)民间普查征集困难

民间散存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量繁多,但由于保管条件简陋、人为损毁等原因正以每年上千册(卷)的速度在流失,但在民间调查收集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以黑龙江省赫哲族为例,赫哲族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了解者、掌握者大多都在老年人群体中,他们由于年事已高,不论是对制作赫哲族传统服饰——鱼皮,还是对学员进行培训,都精力有限。由于赫哲语没有匹配的文字记录,没有规范化体系,在其他语言强大的冲击下,语言在结构上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加之不能准确表达客观现实,便严重退化。在赫哲族5000余人中,大部分人已改用汉语,只有50、60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故而由于语言的断层,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其历史和传统文化也难以为继。

三、档案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探析

(一)完善库房建设

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少数民族地区所在档案馆大多都条件简陋还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需求。要加紧普及建设专门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库房。符合一般档案馆的“十防”保护要素,配备恒温恒湿系统,以及防震、防磁、防菌等设施等,尽可能减缓档案的老化现象。

(二)从高校邀请专家学者修复档案

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修复大多需要针对性的修复技术。然而,在大多数少数民族档案馆,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修复技艺和人才都极为稀缺,难以实施必要的修复工作。相关部门应该邀请所在地区附近的高校的专家学者修复档案,或者向档案馆工作者进行档案修复的培训,普及相关化学、操作知识。同时,也可以与相关高校达成合作,请具备一定水平的大学生到档案馆实习,协助档案馆工作人员完成修复工作。

(三)积极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平台

数字档案馆可以实现把分散的、地理上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的档案馆逻辑上成为一个整体,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并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由于国家档案管理的分级管理体制和档案资源的分布特征,少数民族档案馆适合采用分布式数据库进行管理,按照统一的服务平台向公众提供服务。

1.资源分类

在数字化平台中,对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按相关主题或问题进行分类组合,为用户提供体系化和专题化的档案资源,又能借助检索、链接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知识服务,提高知识服务的利用率和共享性。

2.多元的沟通渠道

该体系的用户系统中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在用户与体系之间可以建立一种互动的信息和服务的反馈系统,用户可以咨询问题,也可以互动交流,在档案馆主体和用户客体之间形成多元良好的沟通渠道,极大有利于档案的保护与创新。

3.交流合作

通过互联网平台,还可以形成完善的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中心库,在中心库的基础上联合各部门的专家人才,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各个角度和学科对少数民族档案资源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形成完善的资源整合库。

四、民族传统文化多渠道传播途径

(一)邀请当地人到高校中进行示范与讲解

还是以赫哲族歌曲教学为例,可以邀请赫哲族歌唱家和当地非遗传承人来校讲学,或者依托现在流行的腾讯会议、钉钉等软件进行线上授课。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环境的渲染与熏陶极其重要,所以通过邀请当地的歌唱家讲学,加以其服饰、语言风格、外貌特征,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场景中,从而更好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可以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这也有利于高校和档案馆开展学术互动,如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活动。通过各种方式的合作交流,走出一条高校与地方档案馆教育合作的新途径。

(二)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使学生可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而计划实行高校走进赫哲族聚居地的研学旅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赫哲族传统文化魅力,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的良方之一。

1.自然资源分析

赫哲族处在三江平原地区,地势较平坦、广阔,四周河流湖泊奔流不息。因此,水体成为赫哲族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自然景观的点睛之处。而又因其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有将近五个月的冰冻期,汩汩流淌的水源就成为了天然的冰场。在古代战争中,赫哲族人民拥有着强悍的冰雪天作战能力,这归功于赫哲族的军队将滑雪、滑冰当作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凭借高强度高难度的日常训练强化军事技能,从而获得坚实的战力。但历史发展至今,滑雪、滑冰等冰雪体育项目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体验方式,高校研学旅行可以以此为起点,通过滑雪、滑冰等方式进行古代赫哲族军队历史的学习,了解冰雪体育文化在该民族历史文化中占据怎样的一席之地,并从这一角度入手,深入研究赫哲族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三江平原地区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环境质量好,赫哲族水域中常见鱼类的品种可达四十多种,更因为毗邻湿地,时而可见珍稀鸟类如东方白鹤的踪迹。研学旅行更可从生态角度入手,了解赫哲族聚居地的生物多样性,通过所处地理环境优势,深入探究自然环境对于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2.人文资源分析

体验民俗文化是高校走进赫哲族研学旅行的重中之重。

(1)从音乐中了解赫哲族的历史文化

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善于歌唱,流传着许多优秀的民间歌曲,表现形式也独具民族特色。如名声在外、颂扬莫日根等人英雄主义的“伊玛堪”;多为妇女吟唱、曲调音韵优美的“嫁令阔”;形式活泼,短小精悍,描述寓言、童话、神话的“说胡力”;内容多为传说的“特伦固”。它们是赫哲族文化历史的百科全书,是流传在聚居地大街小巷的“活字典”。研学旅行可通过聆听这独特的曲艺说书,从音乐中了解赫哲族人民的审美与追求,透过唱腔与内容,学习赫哲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2)独特的饮食体验

赫哲族作为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在研制与“鱼”有关的食物方面更加别具一格。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从鱼皮、鱼籽到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刹生鱼、炒鱼片、烤“塔拉哈”、炒鱼毛、刨花鱼片,成为食鱼的传统习俗。招待亲友和客人也常以“刹生鱼”表示尊敬。研学旅行亦可从饮食文化角度出发,了解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体质特点,从中窥见历史文化对于该民族生活现状的影响。

(3)“鱼”文化

赫哲族的工艺受自然影响,大多与“鱼”相关。赫哲人世代生活在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夏捕鱼、冬打猎,有“鱼皮部落”的别称。赫哲人是我国唯一掌握着用鱼皮制作服装的民族。早先的赫哲人没有棉麻织物,只有鱼皮兽皮,所有的制衣原料都来自渔猎中可以得到的物品,因此,聪慧的赫哲人发明了用鱼皮制衣的技艺。鱼骨工艺源自于赫哲族人吃剩的鱼骨,鱼是赫哲人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物,有用鱼骨制作鱼骨工艺品的奇想自然也就顺理成章。鱼骨工艺品的用料都是天然鱼骨,用鳔胶粘接,其作品构思巧妙,造型精美,显现出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风格,堪称赫哲族文化园林里的一株奇葩。20世纪90年代,赫哲族的鱼骨工艺迈向了它自形成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在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华一绝”大赛上获得了银奖。应该说,它是国内鲜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拓宽了人们的艺术生活视野,丰富了祖国文化艺术宝库。故此,在赫哲族的研学旅行中了解“鱼文化”必不可少,通过“鱼文化”我们可从中了解到赫哲族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能从繁杂的工序中感受到渔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激发宣扬传统优秀文化、帮助赫哲族人民的心情。

(三)电商与少数民族文化

1.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现状

中国的少数民族,居住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了各异的生活习俗,诞生了各类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衍生了丰富的民族艺术,它源于大众体验,反映民众生活,成形于手工艺人。如今这些宝藏却因闭塞落后于时代步伐在逐渐消融,虽然国家将多种民间工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延续民族历史鲜活的生命,但是随着社会越来越年轻化,需要将这些文化瑰宝注入年轻的元素与当下社会潮流相结合。

2.少数民族文创与电商结合的可行性

文创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产品创新理念,古老的艺术精神需要新型的载体形式,才能持续展现民族思维的光彩和价值。文化情感逐渐被社会目光挖掘重视,非遗与文创的结合形式,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文创产业的根本便是创意。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许多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比赛,在比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很大程度地激发,也出现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如果能鼓励学生以少数民族工艺品为载体,将其与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相连结,将很大程度上让有志大学生看到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

由于许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创业资本不足,电子商务便备受青睐。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电商的迅速发展,朋友圈经济出现了新的商业平台,例如直播、微商等。大多少数民族文创产品都轻便小巧,价格亲民,非常符合在线上销售,线下交货。有一些创业者由于技术限制,很难发展网业平台,但当下微信普及,创业者可以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利用微信群、朋友圈等方式推销文创产品,转发成本低,经营随时随地非常便利。总而言之,创意与文化相融合,才能迸发出自身的魅力,这是一种营销模式,因为这种营销模式抓住了设计与文化符合的融合之妙处,吸引住了现代消费者的目光,进而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3.少数民族文创电商销售模式的营销策略

少数民族文创商在不同的节日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产品,不但可以增加其销售额,还可以制造话题吸引潜在消费者。例如,在中秋节推出图腾月饼,赫哲族传统歌曲与现代说唱等相结合推出专辑。

现在以故宫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在进行营销时运用的营销策略是整合营销。微博平台的营销是其主要的营销手段,该营销方式注重内容上的互动、系统的布局,微博归于自媒体渠道,每一个观看者都是潜在营销对象,在微博平台广泛地宣传文创产品,其宣传的文案要新颖并且亲切,符合当代大众看点,通过官媒等宣传,文创产品更容易被广大学生等群众所接受与购买。微博平台上还可以开展多种转发抽奖等活动,吸引众多粉丝的参与。同时,还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号进行精准营销。微信公众号是用户主动地关注企业动态的一种渠道,所以该渠道注重用户圈子的维系,在其上发布文化科普和介绍一些商品的设计灵感,在无形之中可以宣传自己的产品。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传承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而是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创新。高校作为思想摇篮与知识殿堂,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自由的学术氛围使不同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更容易产生协同创新效应。而且当今高校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较强,更容易促成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创新发展。

中华文化具有统一性、多样性交相辉映的特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举世无双的珍宝,应当得到重视并进行保护与宣传。本文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例,以小见大。无论是加强档案馆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保护,还是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电商以及当代青年群体、创业者相结合,都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思路与途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这对于国人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科学性与完整性,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猜你喜欢
赫哲族档案馆少数民族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when与while档案馆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