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冲脉理论分析针刺对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意义

2021-01-08 15:15刘冉宋佳阳张慧敏张连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期
关键词:冲脉循行咽部

刘冉,宋佳阳,张慧敏,张连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0 引言

中风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损部位在咽喉部,多表现为患者吞咽功能发生改变,出现言语不利、饮食水呛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脑卒中治疗后的护理及卒中后期的康复。而冲脉是七经八脉系统的重要经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中风后吞咽障碍有联系。笔者将从冲脉的理论联系、针刺取穴、临床实践、研究进展逐一探讨,以期拓展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思路。

中风后吞咽障碍主要是由患者双侧大脑皮质脑干束所支配的区域受损,又叫中风舌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言语不利、吞咽呛咳等,主要病机为经气逆乱,气血郁滞。其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心理负担及生活影响,并发症也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增加了治疗时间及预后。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医疗手段尽早的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不仅可以增加患者的康复机会,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而针刺冲脉可以降逆气、调气血、通经络。又因为冲脉本身循行及功能上的特点,可以从整体上调节人体功能,从而加大治疗作用。针刺冲脉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有见效快、时间短、患者痛苦少的特点,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

1 理论联系

冲脉的循行经典记载很多,《难经·二十八难》:“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1]。其经气循行散布广泛,与各经脉相互贯通,共助经气在全身循行畅通。与肝、胃、肾脉气相承,经气四通八达,这便构成了冲脉在经络系统的特殊地位[2]。中风后吞咽障碍病损区域与冲脉循行部位相一致。冲脉循径上行至头,与脑髓相连,二者同属人体四海之一,同生同化,联系紧密。《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云:“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髓者肾主之”[3],肾中先天之精与脑髓相互联系,而肾又与冲脉联系密切。由此可见,脑和冲脉皆秉受肾之精气,二者互相化生。而中风后吞咽障碍主要病位在脑。病因多为髓海不足,以至于血海也受其累,气血运行失和,咽部缺乏气血精气的滋润而发生中风后吞咽障碍。若冲脉气血旺盛,先天之精充足,封藏于肾,脑髓得养,则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若冲脉气血失和不能向上灌注精血,脑髓失养,咽喉失荣,患者则出现言语不利,吞咽障碍等表现,病理表现主要为冲气上逆。李东垣曰:“凡逆气上冲……皆冲脉逆也”[4]。若脏腑邪气盛,血海有余,则气血随邪气上攻于头面,气血逆乱,发为中风。吞咽障碍为中风后髓海不足,肾中精气亏虚,冲脉气血不上荣,咽喉失养,咽喉颃頹不利。

2 研究进展

在神经调节系统中,吞咽是食物从口腔经咽、食管输送至胃的过程,是一种反射活动,需要特定的刺激。吞咽障碍发生的机制复杂,而中风后吞咽障碍不外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结构受损所致。而针刺可以通过机械刺激,增强神经肌肉对冲动的反应性,强化神经刺激转为神经冲动,传入延髓中枢,向咽、喉发出冲动从而进一步实现反射性吞咽,使受损的反射弧恢复,改善患者吞咽功能[5-7]。而针刺冲脉不仅可以增强神经刺激恢复,还可以不断地刺激咽部的肌肉群,使局部肌肉对吞咽动作的控制加强,能够保持食物在口腔中不漏出,可顺利向后移动激发呑咽反射。针刺也调节人体组织的气血运行,降气化滞,使局部气血通畅,气血平和,改善咽部气血供应,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复。

在生物能量信息方面,刘颖[8]在研究中发现针刺上巨虚所产生的生物能量数值变化大的不只有消化系统,其中,对脑神经核的能量影响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中,神经核的损伤也会使神经支配吞咽肌肉收缩不协调,咽部神经肌肉反射减弱,发生吞咽障碍。上巨虚为冲脉循行穴位,这对冲脉针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易损斑块是指斑块破裂、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这些不稳定的斑块脱落也成为中风的主要发病诱因。据研究表明[9],易损斑块形成与冲脉气血不调关系密切,导致易损斑块破裂,冲气上逆。针刺调节冲脉气血,使冲脉气血平衡,不仅可以减少易损斑块的形成,在预防上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3 针刺取穴

本病在中医学病机属气血瘀阻、经气逆乱。故应用冲脉理论选穴,可以起到降逆气、调气血的作用,在临床多取得满意的疗效。《灵枢·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脉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故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多取穴“大杼、上巨虚、下巨虚、内关、公孙”。大杼、上巨虚、下巨虚是治疗冲脉病损,出现吞咽障碍时的主要腧穴,配合内关、公孙这对八脉交会穴可使效果更佳,内关通阴维脉,阴维脉络诸阴经,又与任脉会与天突、廉泉。公孙通于冲脉,治疗吞咽障碍属“上病下取”之法。冲脉取穴可以产生多条经脉作用,一起治疗增强治疗效果。

4 临床实践

根据经络学说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损部位主要在口唇、舌、咽喉,与冲脉的循行上相一致,而冲脉自头及足,与多条经脉相互联系,故可以刺激其相连经脉,改善舌及吞咽器官的功能。张锡纯[10]认为冲气上逆的病机关键在于气机上逆,其在治疗疾病时多应用平冲降逆及升提气机的药物来调节冲气功能,使气机调畅,冲脉沉伏。多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郑宏[11]在比较冲脉理论取穴与常规取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中显示,冲脉理论取穴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并且起效较快。李玉安[12]运用冲脉理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提高了临床治愈率,缩短了治疗时间。

5 小结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气血之海”。其经脉循行广泛,联系周身,上连脑髓,与肝、脑、肾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也可调一经而利诸脉,既可以减轻患者治疗痛苦,也可以与诸经相互配合取穴扩大治疗效果。在功能上调节一身气血,使全身上、中、下三部相互协调,咽部气血平和,运行通畅,可增强咽部功能恢复,在治疗上取得显著的疗效。中风后吞咽障碍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其后期的并发症也是增加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所以,中风后吞咽障碍及早的治疗就成为患者转复的关键,时间越早治疗越理想,取得的效果越明显。针刺治疗不仅可以及早的恢复神经肌肉的反应,增强神经肌肉的功能,还可以调节局部气血,以保障咽部活动的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尽早恢复其吞咽功能。冲脉在循行、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上中风后吞咽障碍具有密切联系。而且区别于传统的局部取穴法,冲脉可以整体调节机体气血运行功能,这也是冲脉治疗优于其他治疗的原因。从冲脉理论入手探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治疗特点,不失为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冲脉循行咽部
奇经八脉理论溯源*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常吃辣能防口咽部肿瘤
中医名言拾粹
灭菌水雾化式口咽部湿化法对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
从冲脉试析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咽部不适或是消化道疾病
督脉循行考
咽部催吐配合辨证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8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