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食用菌产业态势分析及发展建议

2021-01-08 16:23简红忠万恩梅王永琦廖兴茂
食药用菌 2021年2期
关键词:汉中市菌种食用菌

周 涛 简红忠 高 媛 万恩梅 王永琦 廖兴茂 江 山

汉中市食用菌产业态势分析及发展建议

周 涛 简红忠*高 媛 万恩梅 王永琦 廖兴茂 江 山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评价陕西省汉中市食用菌产业形态为栽培品种多样、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循环产业积极推进、技术服务模式积极创新、产品销售网络拓宽。分析汉中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条件,包括生态气候适宜、林木秸秆资源丰富、交通运输通畅、政策扶持优势。指出存在的问题有:菌种选育及质量、食用菌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技术应用有待专业化;国外技术引进待消化吸收。提出发展建议:继续加强惠菌激励政策;规划切实可行的食用菌产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菌种繁育监管体系建设;加强产品深加工;积极打造产品品牌;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汉中市;食用菌;态势分析;发展建议

陕西省汉中市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食用菌产业呈现勃勃生机。2019年全市以香菇为主的代料食用菌栽培1.8亿袋,较上年增长7.78%。发展段木栽培658万架,食用菌总产量36.2万吨,产值28.5亿元,居全省第二。据市农技中心蔬菜食用菌站统计,2020年上半年发展以代料香菇为主的食用菌1.65亿袋,以羊肚菌、大球盖菇为主的草腐菌栽培面积118公顷,食用菌总产量10.2万吨(其中黑木耳产量1.03万吨,总产量以鲜品计),产值13.2亿元。

2020年上半年,每千克价格鲜香菇为8.0~10.6元,平菇4.8~7.6元,干黑木耳60~70元。

1 汉中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栽培品种多样

汉中市人工栽培食(药)用菌30多种,共200余个品种,包括香菇、黑木耳、平菇、灰树花、猴头菇、姬松茸、姬菇、秀珍菇、白灵菇、玉木耳、金耳、草菇、竹荪、赤松茸、双孢蘑菇等。

代料香菇主要品种有908、9608、215、康田5#和6#、台科、灵仙1号、212、L808、L241和L5等。段木香菇主要品种为沪农1#和688。黑木耳主要品种是黑威系列、黑山2#、青皮、黑威伴及自主选育的国兴系列、立森系列等。羊肚菌主要品种是梯棱3#、4#、华中农大M1和M2。

香菇以宁强、留坝、西乡、略阳栽培规模较大,木耳以宁强、西乡、镇巴、勉县栽培规模较大。

1.2 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汉中市食用菌产业从业人员达2.3万人,引进食用菌生产企业49家。发展市级以上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3个、食用菌龙头企业29家、专业合作社302家、家庭农场186家。全市菌种生产企业有56家,以加工食用菌初级产品为主的加工企业有14家。全市共建成中小型保鲜库214座,配套烘干、仓储、分选、冷链等设施设备。

1.3 循环产业快速推进

积极推进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和大球盖菇产销一体化生产。勉县奕农实业有限公司发展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年利用农作物秸秆8 000吨、畜禽粪便5 000吨,利用废料生产优质有机肥6 000吨。西乡县金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稻草、谷壳、食用菌废弃菌料生产大球盖菇,探索菌-稻种植、菌-菜种植、林下种植模式,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高。

1.4 技术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全市探索“三重保障”技术服务模式。第一重保障以系统内部技术力量为主,立足主动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入户技术服务。建立微信群,给农户提供技术交流学习和产供销平台,帮助解决技术、销售难题;第二重保障是企业按照“七统一分” “基地订单代养”模式,围绕产业链提供技术指导;第三重保障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引进龙头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有效解决农户不会种、种不好的问题。

1.5 积极拓宽产品销售网络渠道

南郑区以“以销促产、示范带动”打通苏陕农特产流通渠道,依托“小翼厨房” “小翼农场公益计划” “省文化惠民助力消费扶贫”等活动,推介“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留坝香菇”以“汉货入沪” “汉货通琼”实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留坝县与社员网合作签订销售协议,并与人保集团、京东云仓等有效对接,实现线上线下共同销售。西乡县以“汉韵西乡”区域公共品牌为契机,通过定向采购、订单消费等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和市场影响力。宁强县依托巴山“网红小镇”建设和“互联网+”,发展数字经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2 汉中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

2.1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1)生态气候适宜。汉中市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2019年年平均气温14.3 ℃,降雨量871.8 mm,相对湿度73%~80%,日照总时数为1 183~1 651 h,汉中水源地水质全部合格,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约290天,优良率77.3%。良好的水文气象条件适宜各类菌物生长。

(2)林木秸秆资源丰富。汉中市森林覆盖率为51.2%,植被覆盖率56%,林木总蓄积量10 800万m3,为食用菌栽培生产提供了林木资源保障,科学间伐可满足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同时,市内水稻种植面积8万公顷,油菜7.2万公顷,玉米7.2万公顷,小麦4.6万公顷,四种农作物秸秆总量达140余万吨,为草腐菌生产提供了资源保障。

(3)交通运输通畅。汉中已建成三条高速公路合围、两条铁路和一条高铁交汇、城固机场直达京、沪、深、琼、渝等多个经济圈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汉中菌类产品的销售、物流等提供便利的条件。

2.2 政策扶持优势明显

2020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贫困地区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指导意见》。随后又印发《贫困地区香菇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的通知,以推进贫困地区香菇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陕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陕南要以做强做大绿色生态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销基地。在全省加快消费扶贫专馆、专区、专柜建设活动中,给汉中建设了23个线下专馆,12个线下专区,1 510个专柜。《汉中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在编制内容上,也明确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为六大主导农业之一。这些政策密集出台大力促进了汉中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3 汉中市食用菌产业面临的问题

尽管汉中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后疫情时代及后扶贫时代也面临着新压力。

3.1 菌种选育及其质量问题

秦巴山区黑木耳、羊肚菌、牛肝菌、大红菇等野生菌资源丰富,但对野生菌种质资源的采集、分离、提纯、驯育、开发、利用不足,需要加大资金扶持,打造汉中菌物新品种,以便形成特色和效益。

随着农业部门对食用菌菌种质量保障工作的推进,以前菌种市场乱、杂、多的现象逐步改善,菌种质量纠纷减少,但同种异名现象依然存在;一些菌种场因条件简陋,母种存储不当而引起菌种退化、老化的问题依然严重,影响了产量稳定和效益提升,降低了食用菌产品市场竞争力。

3.2 食用菌产业链条不完善

汉中食用菌产业链尚未完善,现代微生物技术应用不够,缺乏工业化思维指导;缺乏有影响力的菌种生产企业、覆土材料生产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食用菌栽培企业、食用菌加工企业、食用菌营销物流企业;更缺乏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现代微电子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支持。食用菌产业面向机械化、工厂化和智能化任重而道远[1]。

3.3 技术应用缺专业化

菌袋灭菌目前还存在高能耗、低产能的问题。目前汉中市菌袋采用湿法灭菌中还有100 ℃蒸72 h甚至更长时间的现象。除推行高压湿法灭菌外,技术人员的相关业务知识存在欠缺,需要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灭菌过程中涉及的参数(例如F0值、D值、Z值等)和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等。

3.4 其他老问题

菌业文化的挖掘及发展、营销、质量标准、调结构去库存、生产模式、同质化竞争、设施轻简化、精深加工等问题[2],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4 汉中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4.1 继续加强惠菌激励政策落地

目前汉中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正处于爬坡攻坚的关键时期,亟待政府出台并落实更多惠菌政策。如食用菌现代化生产设施补贴、温室或大棚成本补贴、贷款利率补贴、自然灾害保险补贴和价格补贴等[3]。可借鉴日本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探索“企业+培养中心+农户”的运营模式。鼓励企业成立县域食用菌培养中心,保证菌棒、菌种质量。政府部门给予培养中心适当支持。

4.2 规划切实可行的食用菌产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围绕实现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夯实现代菌业发展基础,强化食用菌产业科技支撑、不断延伸食用菌产业链、价值链,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4]。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确保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4.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不可盲目扩大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任何产业都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没有目标市场和品牌标准的产品,就不会有任何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要加快汉中食用菌专业市场的建立。

4.4 完善菌种繁育监管体系

推广“谁提供菌种,谁负责菌种质量,谁负责培训技术”的权责利一体化模式。一是做好菌种研发与技术指导,开展菌种驯化复壮和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发,积极开展秦巴山区野生珍稀菌的人工驯化和栽培技术创新。二是与菌种厂密切联系,通过技术服务提高菌种质量和产能,提高汉中市菌种的自给能力。三是把技术服务与供种保障结合,菌种企业技术员负责向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建立技术员+企业+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菌种繁育、技术指导及菌种供应紧密联系,完善菌种繁育与技术支撑体系。四是加强菌种技术员和内部检验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菌种生产研发与质量管理能力,严格规范菌种生产经营许可审核程序。五是加强外调菌种的监管力度,保证菌种纯度、活力和质量安全。

4.5 加强产品深加工,积极打造产品品牌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鼓励企业开发高附加值的香菇等食用菌的快消品、即食食品,以及保健品、医药品和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上进行全面“包装”,努力实现产品品种、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多元化,瞄准大健康产业不动摇。同时力争开发出多个具有特殊农艺性状、特殊营养的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鲜食新产品。

充分挖掘品牌价值内涵,发挥食用菌协会的作用,将汉中地理标志认证和集体注册商标授权给市内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形成统一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汉菌”品牌。

4.6 紧跟时代的步伐

推动建立“大数据+物流网” “溯源+物联网”工作模式,探索“政府+协会(合作社)+科研+公司+培养中心+基地+农户”联合体模式。充分挖掘汉中氐羌菌业文化发展历史,建立菌物博物馆、菌物膳食康养示范基地。探索菌物核心文化在修养、自觉、自由、善良中的体现;探索食用菌在我国的阴阳五行文化中的体现等[5]。试点在市(县)级主干线和公园规划中建设食用菌标志性广告和文化长廊,营造并突出食用菌品牌文化氛围;试点建立市级Mushroom Day(蘑菇节)、食用菌小镇、食用菌拍卖等。积极发展“食用菌+”新业态,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1] 李长田, 谭琦, 边银丙, 等. 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的现状与展望[J]. 菌物研究, 2019, 17(1): 1-10.

[2] 霍国琴, 王周平, 张伟兵, 等. 陕西食用菌产业发展调查[J]. 西北园艺, 2017(1): 6-8.

[3] 曹斌. 新冠肺炎疫情长期化背景下我国香菇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 食药用菌. 2020, 28(4): 233-237.

[4] 食药用菌编辑部. 浅谈中国食用菌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在第十二届中国蘑菇节上的演讲节录[J]. 食药用菌, 2019, 27(1): 1-8.

[5] 李玉.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走中国特色菇业发展之路, 实现食用菌产业强国之梦[J]. 菌物研究, 2018, 16(3): 125-131.

周涛,男,微生物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与应用。Email:928114009@qq.com。

简红忠,男,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与技术应用。

S646

B

2095-0934(2021)02-105-04

猜你喜欢
汉中市菌种食用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主题党日加上大数据——汉中市利用“党建云”更新党日形态
稻鳅共作 亩均收入万余元——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推广实施“稻+”产业助农增收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基层治理呼唤“镇级改革”——汉中市破解镇级“虚化”问题的调查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管理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