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辅助农业科技类论文摘要翻译的探讨
——以有道翻译为例*

2021-01-08 03:26陈妙虹郑咏仪黄丽莎孔桂斯罗雁茹李志英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被动语态农科句式

陈妙虹 郑咏仪 黄丽莎 孔桂斯 罗雁茹 李志英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一、引言

论文摘要是对学术论文所探讨问题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学术论文品质的体现。摘要作为一种独立的语篇,[1]是对所随正文语篇内容和结构的 “预先指示”。[2]随着我国农业的蓬勃发展和政府对农业的日益重视,有关农业研究的科技类论文成果也越来越多。然而,英语已成为学术交流的世界通用语言。一篇论文要走出国门必须依靠其英文摘要。著名国际期刊Nature 每周能收到论文稿件170 篇左右,但其中只有10% 得到发表,大量的论文稿件甚至未经审稿就被退回,[3]其原因不乏英文摘要的质量不过关。一篇论文摘要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其是否被期刊录用,也关系到其被检索系统检索和引用的频率。[4]关于农科类论文双语摘要的写作对英语专业研究者来说并非易事,对非英语专业研究者更是难上加难。从机器翻译的发展角度看,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时代,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高效,许多高新技术已经应用于机器翻译领域。大数据背景下,多数研究者都会借助现有的机器翻译软件来辅助论文摘要的翻译。

然而,国内研究者对机器翻译软件辅助论文摘要翻译这一方面的应用研究尚不是很多,利用机器翻译软件辅助农科类论文摘要翻译的研究更是鲜见。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21 世纪,机器翻译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针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研究也应当更加细化,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翻译需求。鉴于此,本文针对机器翻译对农科类论文摘要翻译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将其与人工翻译进行对比,为农科类论文摘要翻译的译前译后编辑提供一些建议。

二、农业科技英语与翻译研究

只有掌握了农业科技英语的特点,才能产出符合农科论文特点的译文。经过调查,前人对农业科技英语特点的研究不少。张超(2014)等人的研究表明农业科技英语使用了大量的农科词汇,具有专业性强、合成词多、派生词多等特点。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在汉语中称为名词或科技名词。农科术语有的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有的来自英语、法语或德语等词汇。从形式上来看,农业科技英语主要分成3 类:单词式、复合式、短语式。正是由于这些来源和构词方式,农业科技名词有专业性强、合成词多、派生词多、缩略词多等特点。在句式特点方面,农业科技英语多采用客观平实的语句来说明农业事实或实验方法、结果等,大量使用长句和复杂句式,广泛使用被动语态,频繁使用名词化结构,使用非限定性动词。因此,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技巧方面,翻译专有名词需要使用国际上公认的专有名词词汇,不可按照普通名词直接进行翻译。[5]同时,由于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在语态方面,汉语多使用主动语态,而英语则多使用被动语态,尤其是在科技文体当中,这一特点更为突出,所以在翻译时往往把汉语原句转换成英语的被动语态。此外,在进行汉译英时,作者应该适当使用英美的常见句式,以适应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

随着大数据系统的不断完善,学者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王海[6]就以核科技翻译为例,对几种常见在线翻译工具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专业术语、长难句及篇章的翻译处理来对比每种翻译工具的优劣,根据用户需求推荐了不同翻译工具。

应当指出,以上的研究或针对农业科技英语特点,或针对机器对文本的翻译,对农业科技英语翻译提出了一些建议,也为读者推荐了不同类型的翻译工具,却没有涉及机器翻译在农业科技类论文摘要翻译方面的应用。为此,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机器翻译对农科类论文摘要翻译的有效性上,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在借助机器辅助农科论文摘要翻译时优缺点有哪些,如何对农科类论文摘要翻译进行译前译后编辑以提高其翻译的有效性。

三、研究设计

首先,我们通过对4位师生进行的深度访谈,了解到高校师生更偏向于使用机器翻译软件查找单词或句子的意思,并且大多数师生都会借助机器翻译辅助论文摘要进行翻译。

其次,我们对本校农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102 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 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线翻译软件方便快捷,可以让使用者避免携带沉重的纸质版词典,节约查阅时间。在现有的翻译软件中,倾向使用有道词典的人数占比最高,达到61.76%。有道词典的明显特征在于,它能提供多种词典的解释,词库量大,译文更为准确,与其它翻译软件相比较,表达相对地道一些。

在翻译论文摘要时会使用翻译软件的人数占比高达78.44%,认为撰写论文时不需要借助机器翻译辅助双语摘要写作的仅占1.96%。这说明,在撰写期刊学术论文的过程中,翻译软件是为大多数师生所需要的,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多数师生认为机器翻译的优点是词库量大,可以提供充足的专业术语词汇,在翻译论文摘要时对专业术语的获取准确率高。但是,多数师生也认为机器翻译存在逻辑关系不连贯,有时存在语法错误的问题。

最后,我们检索了农学领域核心收录期刊于2015—2019 年的所有论文中英文摘要,按照Nwogu(1997)[7]提出的代表性、权威性、可获性等三个原则选取了其中的10 篇论文,展开对农业科技类论文摘要翻译有效性的实例研究,对比了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有道)对农科类论文摘要翻译的有效性。通过对比人工和机器翻译的译本,对翻译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一些翻译编辑建议。

四、结果与讨论

(一)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对农科类论文摘要翻译的有效性对比

有道翻译词典作为国内第一个基于搜索引擎技术的互联网词典,兼具传统词典的权威性和互联网词典的扩展性优势。有道翻译词典共覆盖3700 万词条,其中,包含800 万条专业词汇,另外还有2300 万海量例句,每天接受超过4 亿次的翻译请求。在词典翻译App 市场中有道词典市场占有率超过70%,稳居市场第一,在机器翻译软件中具有代表意义。因此,以有道翻译软件作为机器翻译为例,对选取的论文摘要进行人工与机器翻译有效性的实例研究。

1. 数据

通过对比原文与机器译文在六个方面的不同,整合的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译文错误分析

除了从错误的角度分析人工和机器翻译的不同,人工和机器翻译在这十篇论文摘要翻译中,在专业术语的翻译、被动语态、主语的挑选和从句的使用等方面存在不同,数据如表2 所示。

2. 数据分析

从词的数量上看,原作者的译文与机器翻译相差不会很大,而句子数量方面有近一半机器译文和原作者译文的差别比较大。原作者对于摘要的翻译追求句子简单明了,而有道机器翻译的句式更为复杂和丰富,多采用从句,如表3 所示。

根据统计,在调查的十篇论文摘要中,句式方面两者有不同的特点,单以从句的使用为例,作者和有道机器翻译使用从句的比例是9 11。此外,虽然有道翻译在没有人工干预的环境下更倾向于使用形式主语和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因此,可以看出有道机器翻译相对于人工的直接翻译更受其内嵌的句式影响,句式会显得更加丰富,同时这些句式也更符合农科类论文摘要书面化语言的特点。由于英文摘要的受众为外国读者,软件内嵌的句式也更加符合英美读者阅读习惯。因此,机器翻译在句式方面会更加符合农科类文摘的特点。

在词汇使用的方面,无论是原作者的翻译还是机器翻译,错误主要表现为科技名词的表达,如表4 所示。

表2 译文对比分析

表3 从句使用分析实例

表4 科技名词翻译实例

根据统计,对科技名词的翻译(除去原文给出的对应翻译和模糊界限的词语)共有30 处,多采用直接字面翻译,其中,原作者与有道翻译给出的译文不同的有15 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有道在科技名词翻译方面的人工和机器翻译存在的歧义比较大,是在线翻译软件以后改进的一个重点。并且在使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科技名词专业术语时,需要再次核实是否符合英文规范。

在时态方面,机器翻译软件的错误比较多,涉及时态的问题比较复杂,由于论文摘要是作为一个整体,因此,对时态的使用要考虑到前后文以及具体的语境,如表5 所示。

经过多次实践发现,在输入翻译软件前,将句子中的 “为” 改为 “是”,有道翻译的结果和作者一样没有强调过去时;并且翻译软件会受 “了” 的影响,使用过去时。因此在使用机器翻译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进行译前的编辑减少机器出现的失误。

在格式方面,机器翻译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标点符号、大小写、斜体等方面,由于机器对这些格式的识别以及转化灵敏度不够高,因此,这方面的修改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人工翻译来完成。

表5 时态分析实例

在理解方面,机器翻译的正确率高达96%,但在一些特殊表达中,机器有可能会错误理解作者表达的具体意思,如表6 所示。有道机器翻译在对意思理解的偏差主要出现在中文里一些有隐喻含义的名词性词语上,这类词往往容易产生歧义,但机器翻译还没有办法根据语境识别出真正的含义。所以在对语境的理解上人工翻译会略胜一筹。

表6 内容理解分析实例

在语态的差异上,原作者的翻译和机器翻译都使用了相当数量的被动语态句子,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但机器翻译基本不会以人作为句子主语,而人工翻译则会采用以人为主语的表述,如表7 所示。

表7 主语物化分析实例

据统计,有道机器翻译的被动语态为30 处,而人工翻译的被动语态有36 处。一般来说,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在翻译时往往把汉语原句转换成被动语态,尤其是在科技文体当中,这一特点更为突出。科技文章一般都着重客观叙述,极力排除主观成分,不带感情色彩。因此,写英文摘要时,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被动语态。用被动语态可以避免提及有关的执行者,使行文显得客观。有道机器翻译在使用被动语态方面对科技文章摘要的写作具有借鉴意义。[8]此外,在这十篇论文摘要的翻译中,有道机器翻译以物作为主语的句子所占比例高达89.6%,而人工翻译以物作为主语的句子所占比列为68.8%,由此可以看出机器翻译更倾向于以物为主语,使描述更为客观,而人工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以人作为句子的主语。

句子增删的方面,由于作者对自己论文十分熟悉,对某些句子人工翻译会进行省译,导致出现的省译过多,不利于读者的理解,如表8所示。

表8 句子省译实例

据统计,在十篇文章中机器翻译没有出现增译或省译现象,而人工翻译省译了21 处,读者作为研究的非直接参与者,还需要更多的信息来了解作者的研究。因此,机器翻译的优势在于不会受到作者的主观意识而随意省译,机器只听从现有文本。作者在进行翻译时不妨借鉴一下机器翻译版本,对比自己的译本和机器译本,反思自己省略的部分是否会使读者产生理解的困难或者混乱。

(二)译前、译后编辑提高机器翻译的有效性

“译前编辑旨在尽可能降低机译的错误译文,提高机器译文准确度。”[9]针对译前编辑,作者将论文摘要进行机器翻译之前,要注意摘要的汉语表达,如在时态方面,要注意 “是” 和 “为” 的区分使用;在意思的理解方面,为了方便机器的识别,针对汉语中某些黏着性比较高的短语,如 “5 代水稻中”,作者可以表达为 “在五个代际的水稻中” 来避免机器的识别失误。

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指根据翻译目的对机器翻译的原始产出进行处理与修订,如更正语言或格式错误,以提高机器译文的准确性与可读性。[10]针对译后编辑,作者在使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专业术语时,需要避免机器翻译的直译,并且需要再次核实机器给出的译文是否符合现阶段的使用;在时态方面,注意陈述的是一般事实还是对过去的描述;在针对句子的理解方面,作者是最理解论文摘要内容的人,需要观察机器翻译是否对中文句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格式方面,注意检查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使用。

五、结语

立足于大数据时代对机器翻译的更大需求,探讨借助机器辅助农科论文摘要翻译时的优缺点,提出机器翻译译前译后的编辑建议,希望促进机器翻译的精细化发展。根据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机器翻译的优点在于:机器只听从现有文本,不受主观意识影响而过度省译;中译英所用句式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多以物作为句子主语,增强论文的客观性。缺点则为:因缺乏必要的研究背景,对时态的理解会出现混乱;针对中文里一些含有隐喻含义的词语,无法结合语境进行翻译。因此,无论使用机器翻译还是人工翻译,我们都要注意取长补短。机器翻译可以一定程度上辅助农科类论文摘要的翻译,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翻译。在利用机器进行翻译时,必须对译前的汉语时间表达、黏着性较高的短语进行编辑调整;针对译后的译文,需要检查专业术语、时态、格式等,注意机器翻译对原文意思理解是否出现偏差。只有通过译前译后的修改,才能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及专业性。随着翻译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机器翻译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更多的研究能够关注机器翻译的发展,促进信息化时代翻译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猜你喜欢
被动语态农科句式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被动语态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中考被动语态考点精析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