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2021-01-10 04:42郭文娟李俊莲张红珍马存根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血虚素问气滞

郭文娟,李俊莲,张红珍,马存根,2

(1.山西中医药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发性硬化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山西 晋中030619;2.山西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山西 大同037009)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充和,经脉、脏腑、四肢百骸畅通,在外可应四时之变,在内可应升降出入之动,正如《灵枢·本藏》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呴,通煦)说明了气血的基本功能,并指出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临床上往往先有气病,后有血病,由于气血相互影响最终出现气血同病。

1 气病

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气的升降出入叫气机,气机的不断变化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功能,产生了各种生命现象。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症[1]。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简言之,百病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失常产生的。分析原文,《内经》将气的运动失常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气虚,二是气机失调[1]。

1.1 气虚

《素问·举痛论》原文中,“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炅则气泄”,“劳则气耗”,都可以导致气虚。

1.1.1 喜则气缓 喜为心志,但喜太过则气过于缓而渐至涣散,故《素问·调经论》曰“喜则气下”。《类经·十四卷·疾病类·十九》释:“下,陷也。”[2]620《本神篇》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喜乐太过不知检束,气血散懈,血气离守,临床见神气涣散、精神不集中、乏力等。

1.1.2 悲则气消 悲生于心,则心系急。心肺俱在膈上,过度悲哀心系急,肺叶张举,不能正常宣降,中焦营卫之气不得宣散,郁而为热,“热气在中”,消耗正气,导致全身之气不足。临床上见悲哀伤心、少气、疲倦等。

1.1.3 炅则气泄“炅”是热。热则腠理开,因而荣卫通,“汗大泄”,汗外泄气也随之外泄,造成气虚,临床上见发热、汗出、乏力等。

1.1.4 劳则气耗“劳”指劳累,劳累可以使人气少而喘,也可以使人汗出。汗出是气外越,喘息是气内越,内外皆越使气耗散,临床上见乏力、汗出而喘等。

分析内经原文,形成气虚的原因有悲喜过度气消、热盛伤津耗气、劳累消耗太过。此外,临床上还有化源不足生成减少而气虚。

1.2 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在《内经》中的表现主要有气滞、气机逆乱、气机下陷和气机闭阻等。

1.2.1 气滞 气滞指气运行不畅或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思则气结”“寒则气收”都属于气滞一类[3]。

1.2.1.1 思则气结 思,思考、思虑。正常的思考可以使心神专注于某事物上,因此神有所归。过度的思虑就导致了神气集中到某具体事物上留而不行,气血因而不能很好地运行,故气结。临床上见不思饮食、疲乏等。

1.2.1.2 寒则气收 寒为阴邪,寒邪外束,腠理玄府闭密,卫气不得正常宣散,故收敛于中而不得散也,气不行则为气收。临床上见恶寒、发热、头项僵痛、咳嗽等。

1.2.2 气机逆乱“逆”之含义有二:一是以不降反升或上升太过称上逆;二是抵触不顺妄行称逆乱。“怒则气上”属前者,“惊则气乱”属后者。

1.2.2.1 怒则气上 怒为肝志,怒动于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见头目胀痛、呕血等;肝木克伐脾土,可见飧泄等。

1.2.2.2 惊则气乱 惊指在没有任何精神提防下,突然被外界事物所刺激,心神被扰乱,神无所依,血气分离,思虑不能正常进行,举措失当,故气乱。

1.2.3 气机下陷 指气下降太过或上升不及的病理状态,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气陷以脾、肾两脏为常见,如“恐则气下”“清气在下”属于这类。

1.2.3.1 恐则气下 恐惧伤肾,日久不解就会伤精,下焦精气衰,不足以济上,上下失于交通,上焦闭塞,气还归于下,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故恐则气下。临床上恐惧伤肾,肾失封藏,气下,前后二阴失约,多见二便失禁、矢气、遗精、滑泄等。

1.2.3.2 清气在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主升清,清阳应上升。清气在下指脾之阳气虚,脾失健运,不能升清反而下陷,饮食水谷不化,临床见泄泻而夹有不消化之物。

1.2.4 气机闭阻 指全身气机闭郁或重要脏腑气机闭塞不行的病理状态。轻者呈一过性昏厥,重者多以意识突然丧失、呼吸窒息、二便不通或四肢厥逆为特征。《内经》所论的暴厥、薄厥等多属于气机闭阻之类[1]。暴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通评虚实论》:“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迫也。”是因气逆于上,而致猝然仆倒,不省人事,脉来躁疾如喘的病症。薄厥,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因大怒伤肝使肝气上冲,血随肝气而上逆,气血郁结在头部,症见头痛、眩晕、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称为“薄厥”。

以上气之种种失常均可引起病变,正如《类经·十五卷·疾病类》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致,故百病皆生于气”[2]651。

2 血病

血主濡之,血性柔顺,循行于脉中,在气的推动作用下濡养周身。血的病变常见有血虚、瘀血、出血三类。

2.1 血虚

生成不足或耗伤太过,血的濡养功能减弱,形成血虚。血虚常见的表现,正如《灵枢·决气》记载的“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

2.1.1 心脾两虚 人体摄入的饮食物并不能直接化生为血,在脾转输和散精功能的基础上,还需心阳的温煦变化才能成为赤色的血液。正如《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心之能事,又主生血”“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3]如心脾两虚则血液生化无源引起血虚,见失眠、乏力,伴有淡、晕、麻、弱等表现。

2.1.2 肝郁脾虚《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以生血气。”意指肝脏可以生血。《血证论》指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土虚而不运,不能升达津液,以奉心化血,渗灌诸经。”[3]说明肝疏泄不利,不能助脾运化,脾气亦因之运化失职,出现以消化功能减弱为主的证候,如胁肋胀痛、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矢气等;也可导致血液生化不足而血虚,见面色、舌色淡、头晕、肢体麻、脉弦细等。

2.1.3 肾精不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血证论》曰:“肾又为先天,主藏精气,女子主天癸,男子主精。水足则精血多,水虚则精血竭。”肾为水脏,为先天之本,藏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精主生长发育、生殖。精血同源,肾精充足有助血液化生,若肾精不足,可出现血虚。肾精不足见小儿生长发育不良、成人早衰,腰、膝、足跟酸软,或男子精少、女子不孕,伴有舌色淡、头晕、肢麻、脉弱等表现。

此外,各种急、慢性失血,疾病消耗都可以引起血虚。

2.2 瘀血

《说文解字》:“瘀,积血也。”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离经之血存积在体内以及血运不畅而阻滞于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4]493。

2.2.1 离经之血 关于离经之血为瘀血,早在《灵枢·百病始生》中就有记载,“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此外,《诸病源候论》曰:“从高顿仆,内有血……得笞掠,内有血结。”并认为,产后有瘀血以及妊娠堕胎后有瘀血[5]。《血证论·吐血》曰:“其离经之血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由此可见,跌扑闪挫、受伤、产后及妊娠堕胎等情况均可使血液离经,不在脉内运行,停留于体内而成瘀血。

2.2.2 血运不畅 血行不畅而凝滞为瘀,《灵枢·百病始生》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是对血运不畅之瘀血形成的高度概括。

2.2.2.1 因于气 包括气虚血瘀和气滞血瘀。《血证论》曰:“运血者,气也。”《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因心主血脉,赖心气推动,手少阴心经气绝则无力推动血脉而血行瘀滞。《景岳全书·胁痛》进一步指出:“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6]580血液循行依赖于气的推动,气虚推动无力可致血瘀。此外,忧思郁怒、痰湿、食积等可造成气机郁滞,气滞则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血瘀。

2.2.2.2 因于寒《内经》多篇论及寒邪可使血脉凝滞,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均指出寒邪致瘀,寒为阴邪,其性清冷,主收引凝滞,寒邪客于血脉,血脉失于阳气温煦,血凝而瘀滞。

2.2.2.3 因于热 热邪入血分,煎灼津液,或血热互结,亦能致瘀。《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宜抵当汤下之。”阳明蓄血证是阳明邪热与胃肠宿有之瘀血相结所致。《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曰:“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乃邪热入血分,结于下焦所致。

各种原因导致的瘀血,多具有以下特点:刺痛或固定痛,疼痛拒按,夜间加重;肿块;出血紫暗夹有血块;发热,夜间甚,口渴不欲饮;望诊可见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诊见细涩脉、沉弦或结代脉。

2.3 出血

《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正常情况下血液是在血脉中运行,各种原因引起血溢于脉外,就成为出血,有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出血原因有气不摄血、血热出血、血瘀出血、外伤出血等。

2.3.1 气不摄血 血液能够在血脉中正常循行,依赖于脾气的统摄作用才能实现,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若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常见出血色淡质稀,伴有神疲乏力、纳差、面色舌色淡白少华、脉细弱等。

2.3.2 热迫血行 血得热则行,但邪热过盛可迫血妄行。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至……血溢血泄”。言治病用热药之时尽量避开热之时,如果在热时用热药,就会发生热证,导致血外溢或血下泄的情况。《景岳全书》进一步解释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6]670说明火热之邪太盛,迫于血分,血不得安宁则妄行,而见“痈疽疮疡,鼽衄头痛,血溢血泄”。

2.3.3 血瘀出血《血证论·瘀血》曰:“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暌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也。”说明瘀血在体内,既阻碍新血的化生,又因瘀血停聚导致新血无处可去而溢出脉外造成出血。此种瘀血造成的出血,出出停停反复不已,血色暗黑,量时多时少。

2.3.4 外伤出血 外伤损伤脉络必然有出血,一般出血鲜红色,出血量多少因伤势而定。

3 气血同病

气血之间的关系,诚如《血证论·吐血》曰:“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相关,生理上相互为用,气血相失,病变上相互影响。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血的虚衰和运行失常也必然影响及气[7]。正如《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同病,常见有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表现形式。

3.1 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人体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正如《素问·调经论》曰“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不足则恐”;《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气血两虚临床可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脉虚等表现。

3.2 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是由于气虚推动无力导致血行迟缓,继而形成血瘀的病理状态。轻者,虽气虚无力但尚能推动血行,只是血行缓慢无力;重者,人体某些部位瘫软不用,甚至痿废。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即患者元气素虚,正气突然暴绝,外邪陡然中人,突发中风,就是由于气虚导致五脏气机闭塞或断绝,瘀阻络脉,脉道气血不通所致,正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进一步阐明“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第一次提出气虚血瘀的概念,指明气虚不能推动血行是导致血瘀的原因。气虚血瘀多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舌紫脉涩等。

3.3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多由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血瘀,或因闪挫外伤等因素伤及气血,因而气滞血瘀。气滞血瘀病变与肝的生理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肝失疏泄,气机瘀滞,血液运行不畅,使经脉瘀阻不通,或瘀血结聚而结块,多见胀痛或刺痛或皆而有之,瘀斑以及癥积等病症,如《血证论》曰“癥之为病,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5]。

3.4 气不摄血

生理情况下血液在脉中运行依赖于脾气的统摄。气不摄血多指脾气虚,统血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出现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或因肝气不足,疏泄无力,肝不藏血,或二者同虚,则统摄失职,可导致各种出血病变的发生[4]553。除见色淡质稀外,多伴有面色不华、疲乏倦怠、脉细弱无力等表现。

3.5 气随血脱

气随血脱指大量或长期慢性出血的同时,气随血的流失而脱散的病理状态。《读医随笔》曰:“惟血之质为气所恋,因以血为气之室,而相裹结不散矣。故人之暴脱血者,必元气浮动而暴喘;久脱血者,必阳气浮越而发热;病后血少者,时时欲喘欲呕,或稍劳动即兀兀欲呕,或身常发热。此皆血不足以维其气,以致气不能安其宅也。”气随血脱,血虚气少者,皆血不藏气之机[9]。

4 小结

本研究从“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观点出发,结合文献,梳理、分析了常见气病、血病、气血同病的病机及临床表现,旨在为中医气血辨证及论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猜你喜欢
血虚素问气滞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血虚≠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