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钛产业的材料物理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探索研究

2021-01-10 15:31刘飞薛慧香高红艳卫泽刚钱郁赵军娣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刘飞 薛慧香 高红艳 卫泽刚 钱郁 赵军娣

摘要:基于提高材料物理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地方钛产业协同育人的效果,以地方功能材料型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新工科思维为目标,就协同育人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对接地方行业集聚优质资源,多元协同育人社会深度参与,产教校企融合打造特色工科,高校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加强双创教育培养新工科思维“五位一体”的新工科发展模式。旨在更好地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地方钛产业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可为材料物理专业协同育人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早在 2009 年,教育部就对工科专业的实践要求提出“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这是我国在工科专业改革培养模式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產业革命的兴起,国家经济、产业、科技等面临重大创新挑战[1]。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网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如今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迫切需要大批专业型工科领域的创新人才。现在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提倡发展新工科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需求型人才,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广大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发挥出自身和行业产液紧密联系的优势,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神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2]。宝鸡是一个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企业较多,尤其以“宝鸡·中国钛谷”著名。有一大批从事海绵钛、钛及钛合金型材、特种钛及特种钛合金等新材料生产和研发的相关企业,学院可以借助这些优势资源,和这些新型功能材料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我校材料物理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保障。该项目以“基于宝鸡钛产业的材料物理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为题,其改革思路和措施有五个方面:对接地方行业集聚优质资源;多元协同育人社会深度参与;产教校企融合打造特色工科;高校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加强双创教育培养新工科思维。其构成的“五位一体”新工科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希望能围绕宝鸡钛产业领域发展,建设我院材料物理特色新工科专业,形成产学研融合的示范性专业,产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模式,形成多元主体有效协同、社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模式。

图1 “五位一体”新工科发展模式

2. 新工科协同育人模式急需解决得问题

首先,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地方优质资源利用不充分。宝鸡的钛产业非常发达,有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宝鸡创新中心,陕西宝盛源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宝鸡华工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从事海绵钛、钛及钛合金型材、特种钛及特种钛合金等新材料生产和研发的相关企业。学院可以借助这些优势资源,和从事新型电池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钛及钛合金材料、显示材料工程和新型功能材料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材料物理专业的建设提供保障。

其次,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隔阂,协同育人的基地建设不足,社会参与度不够。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开展“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行业协会的人力财力支持,积极争取企业机构的实践基地共建。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办学育人,社会各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局面,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专业办学模式。

再次,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进一步提升,为打造材料物理产教融合新工科示范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院校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从企业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满足人力资源及技术提升需求,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最后,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的相互流通交流不够,对双创教育培养新工科思维有所不足。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双师”素质,行业人才的参与,不仅可以缓解高校教师数量的不足,而且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高校专任教师与行业人员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打破学校封闭的办学体系,形成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真正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工科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3. 新工科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策略

3.1对接地方行业集聚优质资源

积极主动对接宝鸡钛产业发展需求,集聚材料物理专业优质教育资源。宝鸡是一个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企业较多,尤其以“宝鸡·中国钛谷”著名。陕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把新型电池材料、半导体照明用材料、钛及钛合金材料、显示材料工程和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宝鸡市也把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在钛及其合金材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此外宝鸡市人民政府与宁波宁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20亿元建设西部“光谷”光通信产业园的协议,预计该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其中就涉及到光致发光材料、电致发光材料、集热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太阳能电池制备与应用研究,功能纳米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等与材料物理专业相关的岗位。它们对材料物理专业的需求非常大,这给予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地理”与“政策”双重机遇。

宝鸡的钛产业非常发达,有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宝鸡博信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宝鸡浩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从事海绵钛、钛及钛合金型材、特种钛及特种钛合金等新材料生产和研发的相关企业。学院可以借助这些优势资源,和从事新型电池材料、半导体照明用材料、钛及钛合金材料、显示材料工程和新型功能材料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培养材料物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

3.2多元协同育人社会深度参与

高校转型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样一方面是可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窘状,另一方面可以给社会提供合理的人才结构配置。应用型的关键是摸清市场需求,没有企业、行业、学校、政府四方合作,没有市场调研,只凭感觉是无法对接产业行业需求的。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机制,鼓励企业、科研院校、高校和政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利用校内与校外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将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模式[3]。从狭义上讲,协同育人的参与主体有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从广义上讲,协同育人的参与主体是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为核心,还有政府和其他的经济主体如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等。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是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力量,只有三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互补才能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行为。

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4]。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大学生实习条例”立法进程,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制度保障。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级实施体系,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办学育人,社会各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局面,从而提升人次培养质量,创新专业办学模式。

3.3产教校企融合打造特色工科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才能满足我国各企业的相关需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若仍处于传统模式,将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使企业需求与人才培育相背离。目前,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始融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其宗旨为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其核心为培养出符合经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5]。

在建立系统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前期,应组织教学对此进行积极讨论,与此同时,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等参与其中,将企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融入到教学目标中,从而完善产教融合的教学目标。而后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建立以及每位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断对企业实践运行机制进行明确,进而完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材料物理专业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不足,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学生通过此形式的教学,能够实现工程技术撰写、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上的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并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打造材料物理产教融合新工科示范专业。

3.4 高校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

完善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强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6]。建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双师”素质,行业人才的参与,不仅可以缓解高校教师数量的不足,而且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高校专任教师与行业人员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实施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计划,搭建工科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工程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师工程岗位实践全覆盖[7]。实施工学院院长教学领导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工程意识、产业敏感度和教学组织能力。加快开发新兴专业课程体系和新形态数字课程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教师培训推广应用最新改革成果。有利于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打破学校封闭的办学体系,形成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真正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3.5加强双创教育培养新工科思维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工科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8],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努力使50%以上材料物理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一项训练项目或赛事活动。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激发学生技术创新潜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条件,建立健全帮扶体系,积极引入创业导师、创投资金等社会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对接平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4. 结论

为打造材料物理新工科示范专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产业优质资源,加强与宝鸡钛产业的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实施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长期性等特点。为达到材料物理专业的特色建设,还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及高校师生多方共同努力,共同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适合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钛产业的材料物理专业协同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明磊,杜娟,王传毅,等. 新工科:政策实践与研究进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1):60-65.

[2]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0-11.

[3] 樊燕飞.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22(04):84-88.

[4] 肖靖.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40年职业教育的政策变迁[J].中国高校科技,2019(08):66-71.

[5] 赵聪慧.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

[6] 宋志伟,任广萌,李立欣.“三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28-29.

[7] 高颖仪.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研究[D].南昌大学,2020.

[8] 白逸仙,柳长安,艾欣,廖偲伶.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挑战与应对——基于十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的实证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53-62.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初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