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2021-01-10 15:39张晓燕郭杨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校区长三角安徽

张晓燕 郭杨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到安徽设立分支机构。”高校跨区域办学,打破了城市之间高等教育合作的体制壁垒,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协同、融合发展,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地处长江出海口的江苏应紧扣“各扬所长”,以改革创新、高效合作为路径,充分发挥江苏高教优势,为推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贡献江苏力量,也为推进江苏地区自身发展创造新的历史契机。

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现状

长三角区域内科教资源丰富,高等院校数量、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为全国各区域之最[1]。长三角地区共有高校45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比例为全国的19%,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比例为全国的26.3%。科研经费支出和有效的发明专利全国占比1/3,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占比1/3,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比1/4。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目前共有30家大学科技园和8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2]。长三角区域科教资源丰富,高等教育应当积极作为,为带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发挥创新引擎作用。

然而,由于高等教育和区域政治经济之间具有高度复杂的互动关系,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与五大世界级城市集群差距明显。THE2020世界大学排名显示,世界排名100以内的大学有超过一半集中在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地区仅1所,与其他五大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尖端教育资源仍然短缺,存在较大差距。

(二)区域内各省市的教育水平不均衡。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上海和江苏的“双一流”高校数量最多,安徽最少,仅有3所。同时,安徽省内高校的地理位置分布不均衡,皖中地区聚集了大部分高校。

(三)缺乏跨省市办学的政策扶持。2018年,三省一市联合签订了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协议框架和行动计划,并各自出台跨区域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但是主要以省内跨市办学为主,目前暂无跨省办学的政策扶持。以江苏省为例,先后出台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和扶持苏北地区高校资源等政策,涌现了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等样板案例。

二、知名城市群和高校跨区域办学的经验及其借鉴

(一)京津冀一体化模式

京津冀一体化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在高等教育方面探索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做法。2016年,北京发布“十三五”教育规划,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疏解。这种举措不仅疏解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也加快推进河北“双一流”高校建设,极大地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发展。

(二)浙江模式

浙江与安徽在双一流高校数量方面同样存在严重不足,都仅有3所。但是浙江在引进和新建高校方面远远领先于安徽。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高端创新载体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相继引进西湖大学、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等知名高校。预计到2022年,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探索高校全面放权试点,争取引进20所左右国内外著名高校在浙办学。

(三)加州大学模式

放眼全球,公立高校异地办学已有较长历史,其中加州大学模式最具代表性。加州大学共由10个分校区组成,分处加州各市,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形成“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每个校区结合地方优势,构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以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和取得的科研成果服务加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徽对优质高教资源的需求仍十分强烈。为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促进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在充分调研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博洛尼亚进程等国内外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合作载体,探索管理模式。建议成立专门机构,作为共同搭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负责在皖办学的筹建、管理、协调和指导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联合发力;建立与安徽工作会商机制,实现重大活动决策的对接,明确阶段性工作思路,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加快制定试点实施方案,申请国家层面支持,采取高校试点先行、申报遴选、长期支持的方式,用3-5年的时间取得相对完善的系统性成果,打造一批先行先试的典型样板,进一步助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进程,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长三角模式”,为全国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二)注重优势互补,服务产业发展。建议加大对安徽考生的招生倾斜,针对在皖开设分校的高水平高校适当增加招生指标,为当地考生提供更多的上學机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进跨区域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建设,省内高水平高校要充分利用安徽土地资源价格便宜、环境资源充足、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和自身学科优势,联合建立分校、研究院或实验基地,扶持具有驻区高校特色的重点产业或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联合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水平大学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人才机制,激发校地联动。建议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通过挂职、轮岗、交流、兼职等多种方式,鼓励优秀教师到安徽任教,推动主校区对分校区及当地政府的对口帮扶;将干部挂职和教师交流纳入选拔培养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的重要指标,在编制管理、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有所倾斜,为交流干部教师提供政策支持,保障校地联动的持续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北群.高等教育协同助力长三角一体化[J].群众,2021(21):32-33.

[2]贡钰榕,印亚军.江苏省高校异地办学发展生态与现实考量[J].中国成人教育,2020(02):74-76.

作者简介:张晓燕(1996-5),女,汉,江苏省南通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研究实习员,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校区长三角安徽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