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

2021-01-11 12:08熊浩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4期
关键词:阿帕进展病灶

熊浩然

(海安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 南通)

0 引言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80 例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析,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探讨了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病例来自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80 例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为35~78 岁,平均(54.1±4.5)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 例,年龄为36~77 岁,平均(57.3±4.2)岁。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注:(1)年满18 岁,确诊为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2)采取一线含铂双药化疗无效的患者;(3)经医师检查生存周期大于3 个月的患者;(4)距离上次化疗时间大于1个月的患者。

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收到严重损坏的患者;(2)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3)卡氏(KPS)评分小于60 分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多西他赛(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国药准字H20093092)进行治疗,使用剂量为每平方60 毫克,每天对患者进行1 次静脉滴注,3 周为1 个周期,治疗2 个周期后对患者进行数据统计[1]。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阿帕替尼(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国药准字H20140103)联合治疗,使用剂量为250 毫克,每天口服1 次,3 周为1 个周期,治疗2 个周期后对患者进行数据统计[2]。

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予以营养支持、胃黏膜保护以及患者电解质平衡等一系列基础治疗,均不予以其他抗肿瘤药物治疗[3]。在患者的治疗期间,对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及时予以处理,当患者发生4 级血液毒性时,则减少多西他赛剂量25%,当患者发生3~4 级阿帕替尼药物不良反应时,则降低阿帕替尼剂量50%。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稳定、无效,显效表示:患者肿瘤病症完全消失,且消失时间大于4 周;有效表示:患者病灶缩小超过25%;稳定表示:患者病灶缩小范围低于25%或者病灶增大小于25%;无效表示患者出现了新病灶或者病灶增大超过25%,以显效和有效计算总缓解率,以显效、有效和稳定计算总有效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EA、CYFRA21-1、VEGF、NMP-9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单位情况通过[n(%)]表示,计量单位采用(±s)表示,采用卡方和t检验,以P小于0.05 表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7 例;有效18 例;稳定13 例;无效2 例;总缓解25 例;占比62.5%;总有效28 例;占比95.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4 例;有效14 例;稳定20 例;无效2 例;总缓解18 例;占比45.0%;总有效28 例;占比95.0%,两组数据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CEA、CYFRA21-1、VEGF、NMP-9 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这CEA、CYFRA21-1、VEGF、NMP-9 水平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CEA、CYFRA21-1、VEGF、NMP-9 水平对比

3 讨论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80 例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析,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探讨了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7 例;有效18 例;稳定13 例;无效2 例;总缓解25 例;占比62.5%;总有效28 例;占比95.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4 例;有效14 例;稳定20 例;无效2 例;总缓解18 例;占比45.0%;总有效28 例;占比95.0%,两组数据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CEA、CYFRA21-1、VEGF、NMP-9 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这CEA、CYFRA21-1、VEGF、NMP-9 水平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其中CEA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广谱肿瘤标志物,CYFRA21-1 则是肺小细胞肺癌首选标志物,能够有效的对患者肺泡上皮凋亡状态进行反映,是对患者治疗预后评估的关键指标。综上所述,虽然两组患者在短期疗效中无明显差异,但根据患者CEA、CYFRA21-1、VEGF、NMP-9 水平比较后判断,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更好的限制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阿帕进展病灶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