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立意的定位和落实

2021-01-11 01:32施江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落实定位

施江舟

[摘   要]立意是一堂课的灵魂和最高教育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高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依据课标,确定立意;征引学术,深挖立意;精心设问,体现立意;总结反馈,强化立意。通过教学立意的定位和落实,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的学科意义,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国家公民。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教学立意 ;定位;落实

[中图分類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68-02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用立意来主导整篇文章的走向和脉络。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则从反面论述了这个道理:“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教学立意是教师在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提出的核心观点、独特视角和思想主张,是一堂课的灵魂和最高教育目标。教学立意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立意的定位和落实,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的学科意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国家公民。然而在当前,立意肤浅、琐碎、过度等问题普遍存在。笔者以婺城区首届教育节中的公开课《商鞅变法》为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和落实教学立意。

一、依据课标,确定立意

课程标准是指导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针对每节课提出的教学要求既提纲挈领又简明扼要,给课堂教学提出原则性要求的同时也为教师发挥创造才能留下空间。教师应认真研析课程标准,并以此作为确立教学立意的前提。例如《商鞅变法》一课,收录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中,针对第2课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 “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基于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笔者把《商鞅变法》一课的教学立意初步确定为:树立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

二、征引学术,深挖立意

准确解读课程标准,可以保证我们在确立教学立意时不至于脱离教学主题,出现立意偏差或混乱的现象,但另一个问题又凸显出来: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深度立意呢?笔者认为,进行大量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阅读是解决立意肤浅等问题的关键。教学立意的深度往往反映出上课教师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深度更多取决于教师学术阅读的广度。教材的编写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会倾向比较稳健的表述。如教材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但是商鞅变法过于强调国家强大而忽视人民幸福,过于强调制度而漠视人性。在当今深化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在改革中实现制度和人性的平衡,这是教材未能涉及的问题。因此,教师不应只局限于向学生传授教材固有的结论,而应征引学术,从学术研究成果中寻找优质的教学资源,用新观点、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前沿色彩的深度立意,让自己的课堂有高度,与时代同行。

“商鞅变法”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事件,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很多,新观点和新认识不断涌现,许多在学术界达成共识的成果可以在教学中为我们所借鉴。笔者在准备《商鞅变法》一课前的一个月里,参阅学术论文几十篇,同时深度阅读《商君书》《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等历史专著,在广泛的学术阅读中深化课堂立意。学术界达成的普遍共识是:任何一场改革的开展需要势、道、术三者相结合,也就是把时代潮流、治国理念和治理措施有机结合。最终衡量一场改革成败以及评价改革家的关键在于能否从实际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出发,调节各个群体间的利益关系,让多数人受益。在深度的学术阅读后,笔者把本课教学立意深化为 “真正进步的改革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人性和制度平衡”。围绕这一教学立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取舍和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问,设计了“重现历史”“表达历史”“反思历史”三个教学板块,从逻辑上把握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精心设问,体现立意

设计好一堂课的提问,不仅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立意层层展开。

设问1: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商鞅?

设计意图:商鞅变法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历代很多名人、学者对商鞅都进行过评价,褒贬不一、争论较多。本课的导课设计从争论入手,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冲击,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树立了“一分为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设问2:结合秦国当时面临的内外困境,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

设计意图:一方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大量的荒田被开垦为私田,导致旧有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产生,新的阶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为适应兼并战争的形势需要,各国纷纷开展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根据材料分析说明商鞅变法具备经济基础、社会基础,顺应了社会发展和诸侯争战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通过设问2,让学生理解“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设问3:请从课本中找出与商鞅治国理念相对应的变法措施。

设计意图:《商君书》是战国时期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主要记载商鞅的治国思想和理念。学生需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从经济、军事、政治三个方面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秦国经济上通过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实现“强兵”,政治上通过废除分封制、行县制加强“政治控制力”。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商鞅治国理念的核心——“强国弱民”。本课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一场改革的开展需要势、道、术三者结合,同时明白“是否从实际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出发,调节各个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衡量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设问4:从百年视角看商鞅变法的影响。(提示:从商鞅本人、秦国、天下等角度思考)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教材只是简单交代商鞅变法对当时秦国的影响,即“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那么,商鞅变法在百年后对国民、国家、社会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商鞅变法成功但商鞅本人被车裂而死,秦军通过军功改变命运但道德沦丧,秦朝实现短暂统一但因暴政灭亡等史事说明,秦国的强大靠的不是文明的力量而是野蛮的征服。从百年视角分析旨在让学生理解“实现人性和制度平衡的改革才是真正进步的改革”。

四、总结反馈,升华立意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恰到好处的课堂总结犹如“画龙点睛”,不仅能完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总结规律,更能升华教学立意,使每一堂课达到“课虽终,思更深,意犹存,味更浓”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的教学总结中,笔者做了如下安排:

1.播放视频《作法自毙》,让学生了解商鞅最后的结局。

2.让学生从千年视角看商鞅变法留给今天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商鞅“作法自毙”,一方面说明变法的成功,真正实现了秦国“法外无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变法的失败,正如章太炎所说“商鞅变法,有见于国,无见于人”。商鞅变法过分强调国家的强大而忽视人民的幸福,如何实现人性和制度的平衡,实行德法兼张是商鞅变法留给我们今天的再思考。正如董卿在《主持人大赛》中说到,“对立也是一种平衡,伤害别人,有时候也是在毁灭自己。如果我们失去这个平衡,那么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综上所述,教学立意是一堂课的灵魂与最高教学目标。如何定位和落实教学立意,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吸收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拓展延伸。通过精心的教学设问和总结反馈,围绕教学立意深入思考和分析,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立意决定教学高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优劣。”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不要被“初中”二字所局限,应通过广泛深度阅读,多了解学术界最新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这不是要一味地追求学术化,只有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从实际出发来确定的教学立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支玉良.如何提升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2):25-28.

[2]  侯桂红.试论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确定方法和评价标准[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5(4):18-24.

[3]  郑流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缘由、特征与凝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8):64-67.

[4]  任鹏杰.不关切“生命意义”何来更好的历史教育[J].中學历史教学参考,2018(9X):1.

[5]  章鹏曙.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新课程(中旬),2019(2):170.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落实定位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