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敢于向更“清”处漫溯朱文婷3教学设计有效反思策略探究

2021-01-11 01:32张雪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反思有效策略教学设计

张雪霞

[摘   要]反思教学设计是保障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设计的反思要扣住三个要素进行——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教学目标要恰当,教学环节要妥当,教学策略要得当。

[关键词]反思;教学设计;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06-02

我们都知道,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那么,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呢?一堂有效的教学课,离不开三大要素: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精彩纷呈的教学过程、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其中,教学设计是保障教学过程有序顺利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预设。所以,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得当应成为教学反思的重中之重。

个人认为,反思教学设计要扣住三个要素进行——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向,教学环节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决定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反思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恰当

备课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定教学目标,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清晰,可观察可检测,模糊不具体的目标很难带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罗马”在哪里?有着什么美好的事物?人们不得而知。那么,这句话还能激起人们去“罗马”的意愿吗?所以,应将“罗马”描述清晰。

但这并不是说,在教学前一定要展现教学目标,只是强调教师在备课时要心中有目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哪些知识是必须理解掌握的。

教师一定要在研读透彻文本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否则教学设计得再标新立异,都算不上好。

笔者听过一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教师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体会别离的黯然销魂。诗歌教学讲究知人论世。这首诗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渗透着盛唐昂扬向上的气象,纵是别离亦是壮美的。所以这一教学目标表明教师对诗歌主基调的把握失之偏颇。这种类似方向性错误的出现乃是教学之大忌。

笔者还听过一节《春酒》公开课,也是明显感受到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有问题。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前二十分钟用于导入、默读文本、提炼内容、探究情感;后二十分钟用于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及比较两文的异同点。课文《春酒》只安排读了一遍,《乡愁》倒是读了三四遍。《春酒》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承载的乡愁,感受琦君的故园之思。可是这节课只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至于对语言的品味鉴赏则根本没有落实。文本尚未读透,就急着引导学生去做比较阅读,致使原本应该有的教学任务架空。可以说,这样的拓展不要也罢。其实,相关内容的比较阅读是可以有的,但不应该是本课的重点,不能过多挤占文本阅读的时间。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主次不明。

笔者曾看过一篇《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三: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端午相关知识,感受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重点);3.品味课文中平淡自然而又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语言风格(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2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先介绍“端午”这一名称及端午节的由来,然后介绍各地的端午民俗文化。这位教师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定为了解与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但是作者行文的目的显然不是这样的。认真研读过文本的教师都知道,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述家乡高邮端午的各种风俗,其用意是抒发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及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所以,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了解故乡高邮端午的民俗,体味民俗背后的童心童趣,感受高邮的民风民俗之美。很显然,这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得不太准确,偏离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主线。

教学目标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方向。如果教学目标不具体、不明晰,那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会陷入盲目,从而导致课堂的随意性和无效性。所以,在备课时,每位教师唯有深研教材,把握文本核心内容,才能确定好教学目标。只有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主线明晰、方向正确。

二、反思教学环节是否妥当

笔者在备课时经常要查找翻阅各种参考资料、优秀教案,然后就会发现张老师言之有理,李老師的创意也不错,于是就会想办法将这些闪光点全都展现给学生。结果课堂气氛是热闹多了,课堂活动内容是丰富多了,但是,在教学效果的检测中却发现,许多重点和难点学生都没有吃透。课后与几位同仁闲聊,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于是,笔者就反思: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听说读写的训练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是否合适,是否挤占了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学生读书的时间、吃透文本的时间是否足够?

课堂评价的标准不在于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了多少知识。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学生的认知世界,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获得深刻的体验。

从这个角度考虑,精简环节,把主要环节做透、做细,学生的收获可能会更大些。所以,与其关注教学的量,不如关注教学的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给学生一把半熟的芝麻,不如给他们一个烤熟的红薯。

笔者听过这样一节《狼》的公开课。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堂课展示了近40页的幻灯片,内容涉及狼的物种介绍,《狼》的朗读节奏、重点字词识记、重点句翻译、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等。他还介绍了自然状态下的狼的生活习性,提出思考题:蒲松龄笔下的狼和自然状态下的狼是如此的不同,这种差异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明白要用公正、客观之心评判,切忌主观臆断。每一个环节单独看似乎都有其价值,其中包含的知识点似乎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太多的幻灯片,过多的教学环节“冲淡”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使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节奏太快,教师引领着学生马不停蹄地进行一个又一个环节的浏览。40分钟的课堂,差不多1分钟变换1张幻灯片,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地被分散,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思考问题、消化知识的时间。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浮光掠影式的,落不到实处。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无突破,教学目标的实现便无从谈起。

好的文章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就要围绕重点内容,精简教学环节,并使其主次分明。教学环节无非是要扣住阅读、思考、表达进行设计,且最好不要超过4个。切記: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

三、反思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每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都会考虑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策略多种多样,但是得当的教学策略一定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的。

那么要怎样设计,才能使学生乐学不疲呢?明朝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顺导性情,鼓舞兴趣,促其自然发展的理念。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如果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下面分享三个案例:

[例一]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两篇驳论文,《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论文中常用到的归谬法对初中生来说绝对是个学习难点。如何进行难点突破?直接讲概念——归谬法就是根据对方错误的观点推论出一个荒谬的结论——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策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可能还是一头雾水。笔者听过一位教师这样讲归谬法,既轻松,又让人印象深刻。

这位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加拿大人朗宁从小在中国长大,他竞选州长时,对手攻击他说:“听说你是喝中国妈妈的奶长大的,那你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回答:“不错,我是喝中国妈妈的奶长大的;不过,有确凿的事实证明,你是喝牛奶长大的,可见你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这个故事引得学生放声大笑。这位教师趁热打铁,请学生分析朗宁是怎样反驳对方的。对手的观点是喝什么奶长大就有什么血统,朗宁由此推论因为对手是喝牛奶长大的,所以就有牛的血统。根据对手的观点居然推论出了一个人有家畜的血统,还有什么比这更荒谬的?学生在好笑之余,轻松地明白了何为归谬法。这个有趣的故事给课堂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收知识的营养。由此可见,有了好的策略,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例二]《散步》一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家庭关系的和谐,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许多教师都是从散步的经历谈起,再切入课文教学。这样设计没什么不好,但下面这位教师的设计更巧妙。先提问:你们觉得家里谁最重要?你们觉得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引导: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觉得这个幸福的家庭中谁最重要?学生有回答奶奶的,有回答爸爸的。这样做不仅使尊老爱幼的主题跃然纸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给予了很好的引导。

[例三]对于《济南的冬天》一文,有教师这样设计品析课文的切入点,和上面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先提问: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冬天?请说说理由。学生回答“凛冽”“滴水成冰”“了无生机”“ 寒冷”等等。然后再提问:读课文,你会用哪些词概括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请说说理由。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摘出“温晴”“暖和”“空灵”等关键词。这绝对比上课就读课文,然后探讨济南的冬天有何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不胜枚举,需要说明的是:有趣,只是手段;有效,才是目的。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教师只有把握好“为好学而设计”的前提,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反思有效策略教学设计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